标签 工作 下的文章

微软发布其官方的包管理器 WinGet 1.0

微软在昨天(2021年5月27日)发布了 WinGet Cli 的 1.0 版本,该版本可以实现在 Windows 命令行中安装、更新、卸载软件等操作。

微软为 Windows 配置包管理器是一个很「Linux」的事情,Windows 的软件安装方式太过多元化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场景。而 winget 这种官方的工具,想来要比 Chocolatey 之类的第三方工具获得更好的发展。

长期工作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劳工组织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长时间工作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2016年,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带薪工作导致74.5万人死亡,高于2000年的59万人。2016年,约39.8万人死于中风,34.7万人死于心脏病。作者认为,生理应激反应和行为改变(如不健康饮食、睡眠不良和体力活动减少)都是长时间工作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可想而知”原因。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是危险的。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相比,它与中风风险和心脏病风险分别高出35%和17%相关。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奋斗是必要的,但身体是最重要的,切不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HaveIBeenPwned 服务开源

HaveIBeenPwned 是一个可以帮助你查询你的邮箱、手机号及相关密码是否泄漏的服务。其创始人 Troy Hunt 将 HaveIBeenPwned 源代码开放在 Github 上。

近年来的数据安全泄漏事故频发。HaveIBeenPwned的出现可以让我们检测自己是否有密码泄漏;除了 Have I Been Pwned ,你还可以试试 Mozila 推出的 Firefox Monitor。

一份 Informa Engage 和 Data Center Knowledge 的报告调查发现,在数据中心工作的人很满意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将会鼓励他们的孩子从事这份工作。

Thinkstock

一份由 Informa Engage 和 Data Center Knowledge 主导的调查报告显示,数据中心的工作者总体上对他们的工作很满意。尽管对时间和大脑的要求很高,但是他们还是鼓励自己的孩子能从事这项工作。

总体满意度非常好,72% 的受访者普遍同意“我喜欢我目前的工作”这一说法,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则表示非常同意。75% 的人同意声明,“如果我的孩子、侄女或侄子问,我将建议他们进入 IT 行业。”

在数据中心工作的员工之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感觉,88% 的人觉得他们自己对于雇主的成功非常重要。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技能和认证的缺乏。调查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技能是最受关注的领域。只有 56% 的人认为他们需要完成工作所需的培训,74% 的人表示他们已经在 IT 行业工作了十多年。

这个行业提供认证计划,每个主要的 IT 硬件供应商都有,但是 61% 的人表示在过去的 12 个月里他们并没有完成或者重新续订证书。有几个原因:

三分之一(34%)说是由于他们工作的组织缺乏培训预算,而 24% 的人认为是缺乏时间,16% 的人表示管理者认为不需要培训,以及另外 16% 的人表示在他们的工作地点没有培训计划。

这并不让我感到惊讶,因为科技是世界上最开放的行业之一,在那里你可以找到培训和教育材料并自学。已经证实了许多程序员是自学成才,包括行业巨头比尔·盖茨、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约翰·卡马克和杰克·多尔西。

数据中心工作者们的薪水

数据中心工作者不会抱怨酬劳。当然,大部分不会。50% 的人每年可以赚到 $100,000 甚至更多,然而 11% 的人赚的少于 $40,000。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来自于美国,因此那些低端收入人士可能在国外。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差异。史蒂夫·布朗是伦敦数据中心人力资源的总经理,他说软件工程师获得的薪水比硬件工程师多。

布朗在这篇报道中说,“数据中心软件工程方面的工作可以与高收入的职业媲美,而在物理基础设施——机械/电气方面的工作——情况并非如此。它更像是中层管理。”

数据中心的专业人士仍然主要是男性

最不令人惊讶的发现?10 个受访者中有 9 个是男性。该行业正在调整解决性别歧视问题,但是现在没什么改变。

这篇报告的结论有一点不太好,但是我认为是错的:

“随着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完成云计算模式的过渡,软件进入到容器和微服务时代,数据中心剩下来的珍贵领导者——在 20 世纪获得技能的人——可能会发现没有任何他们了解的东西需要管理,也没有人需要他们领导。当危机最终来临时,我们可能会感到震惊,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没有受到警告。"

我说过了很多次,数据中心不会消失


via: https://www.networkworld.com/article/3389359/most-data-center-workers-happy-with-their-jobs-despite-the-heavy-demands.html

作者:Andy Patrizio 选题:lujun9972 译者:arrowfeng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2012 年时候,我出席了一个开源社区的聚会,打那之后我就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我做猎头很多年,现在我在 Greythorn 公司专门从事大数据方向招聘。我自己之前学习了几个月大数据,可是当我参加了 OSCON 开源大会,才发现之前的学习多么低效率。OSCON 里聚集了非常多聪明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很愿意分享他们的心得。分享的原因不是他们想推销产品,纯粹是因为喜欢。

我很快意识到,与其说开源和大数据是一个行业,不如说他们是一个 社区 community 。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特别想把我从开源中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特别是给那些刚刚踏入工作的新人。

为什么雇主喜欢开源 贡献者 contributor

我的许多客户跟我说过:一个人的技术虽然重要,但真心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更重要。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工作,即便老板不给加班工资你都忍不住想加班。

我的客户也经常问,“这个人没事儿的时候写代码吗?”“我能在哪儿找到他们的作品呢?”“他们有什么爱好呀?”这时候开源社区贡献者的优势就出来了,因为上面的问题就是给他们量身定做的。他们做的项目开源,这就是他们编码能力的例证。

为什么猎头在寻找开源贡献者

硬派科技行业猎头了解技术,知道自己在找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猎头也能正确的了解对象的技能。我发现,猎头们找到的最优秀的人才很多时候也在做开源,所以我们经常直接去开源社区寻找我们的目标。猎头们会告诉雇主,“我们找到的那个人喜欢和团队一起创造了不起的产品”,而这基本上是优秀雇主共同的要求。

所以说:如果你的项目目标是改变人类的未来,那当这些聪明人来到你的团队之后,他们自己就会爱上自己的工作。

开源贡献者如何得到更好的职业生涯呢

怎么让你的贡献更广为人知呢:把代码放到 Github 上;做开源项目;参加会议和研讨等等。做这些事情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可以尝试问一下自己:

  • 你觉得所在的公司是否回馈开源社区这件事重要吗?很多优秀的人才都强调这一点,回馈社区也会极大的提升他们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
  • 你在做产品是否基于开源软件?基于开源软件的公司的文化氛围会与其他公司与众不同,这也是你选择职位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
  • 你有没有特别想与之工作的人?虽然你可以随时换项目,但如果团队里有你崇拜或者欣赏的人,那工作就棒极了。

假如你了解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么过滤掉那些不适合你的职位就简单多了;假如你有一个相熟的猎头,那找到相合的雇主和团队的机会就大多了。

虽然我自己不写代码,但我会把我从开源社区中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开源社区是由一大群聪明又乐于分享的人组成,我很开心我也是其中小小的一份子。


via: https://opensource.com/business/16/5/open-source-recruiters-perspective

作者:Lindsey Thorne 译者:eriwoon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在本篇中,我们将指点顶尖的IT技能,这会帮助你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些资料和统计结果是会伴随市场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只要有任何主要的变化,我们会尽可能地更新列表。所有的统计数据基于最近的,全球一些IT公司的招聘信息和需求。

1. VMware

VMware公司设计的虚拟化和云计算软件高居榜首。VMware首次宣布商业支持x86架构的虚拟化。VMware的招聘需求在上个季度已经增长至16%。

最新稳定发行版: 11.0

2. MySQL

这款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憾居第二。直到2013年,MySQL都还是第二大使用广泛的RDBMS(注: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上季度MySQL的招聘需求已经达到了11%。非常著名的MarialDB就是来自被甲骨文公司收购之后的MySQL的分支。值得掌握。

最新稳定发行版: 5.6.23

3. Apache

这个跨平台的开源网页(HTTP)服务器位居第三。截至上个季度,Apache的招聘需求已经超过了13%。

最新稳定发行版: 2.4.12

4. AWS

AWS是亚马逊网站提供的所有远程计算服务的集合,AWS排在第四位。上个季度,AWS的招聘需求已经呈现出将近14%的增长。

5. Puppet

Puppet作为配置管理系统被应用在设置IT基础架构,它排在第五位。它用Ruby语言编写,属于客户端-服务器型的结构。上个季度puppet的招聘需求已经增长超过9%。

最新稳定发行版: 3.7.3

6. Hadoop

Hadoop是用Java编写的一款开源软件框架,用于处理大数据。列表中Hadoop位列第六。对Hadoop的招聘需求在上个季度已经下降了0.2个百分点。

最新稳定发行版: 2.6.0

7. Git

Linux Torvalds最初编写的著名版本控制系统Git排在了第七。Git的招聘需求在上个季度已经超过了7%。

最新稳定发行版: 2.3.4

8. Oracle PL/SQL

Oracle公司开发的SQL扩展版,占据第八的位置。PL/SQL从Oracle 7后就包含在Oracle数据库中。它在上个季度已经呈现将近8%的衰退。

9. Tomcat

这个开源网页服务器和服务程序容器出现在了第九的位置。在上个季度,它已经表现出需求增长,将近15%。

最新稳定发行版: 8.0.15

10. SAP

这款最著名的企业资源规划软件排在了第十。上个季度SAP在需求市场表现出将近3.5%的增长。

具体数据表格如下:

| 1. | VMware | **16% +** |

| 2. | MySQL | 11% + |
| 3. | Apache | 13% + |
| 4. |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 14% + |
| 5. | Puppet | 9% + |
| 6. | Hadoop | 0.2% + |
| 7. | Git | 7% + |
| 8. | Oracle PL/SQL | 8% - |
| 9. | Tomcat | 15% + |
| 10. | SAP | 3.5% + |

这篇文章就到这里,我会积极跟进这个系列的下一部分。敬请期待,保持联系,积极评论。不要忘了给我们提供你的反馈。喜欢的话就分享吧,让更多人认识我们。


via: http://www.tecmint.com/famous-it-skills-in-demand-that-will-get-you-hired/

作者:Avishek Kumar 译者:wi-cuckoo 校对:Caroline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美国作家 Kurt Vonnegut(当代幽默讽刺大师冯内果)过去总是将他的演讲题目定为“如何得到一份跟我一样的工作(How to Get a Job Like Mine)”,然后在演讲的时候讲任何他想讲的东西。我的状况跟他相反,我被告知可以讲任何自己想谈的。于是我决定,与其谈论网际网络的未来或是集体协作(mass collaboration),我最感兴趣的恐怕还是“如何得到一份像我这样的工作”。

 title=

所以该怎么做呢?毫无疑问,第一步当然是选对基因:我是出生在美国的白人男性,家境不错,父亲在电脑产业工作。然而不幸的是,我也不知道怎样才选得到这种好康,所以讲这个大概没什么用。

但是另一方面,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被困在美国中部一个小镇的孩子,所以我的确摸索出一些让我逃离这里的撇步。我想我可以将这些方法与各位分享,希望多少能够减少一些生命中的不公平。

第一步:学习(Learn)

我做的第一件事,你们可能都听说过了,就是学习电脑、网际网络以及网络文化。我读了一大堆书、看了大量的网络文章,并且作了一些尝试。首先我加入了一些电子邮件通讯列表(mailing list,一种特定群组内部互相发送群组电子邮件的名单),试着去理解大家在讲什么,直到我自认 OK 了才加入大家的讨论之中。

我逛网站,也打算作一个自己的网站。最终我学会了如何打造一个 web 应用程序(web app)并且着手进行。当时我 13 岁。

第二步:尝试(Try)

我做的第一个网站是 get.info。这个点子是希望有一个免费的线上百科全书,让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站上新增、编辑、组织内容。我全部自己来,还加入许多很酷的功能,也差不多在所有浏览器上测试过,我感到非自豪。这个网站当时也的确得过奖,成为年度最佳创新 web 应用程序之一。很不幸的,那时候我认识的人都只是学校里的孩子,所以其实没什么人可以写出很多篇百科条目。(幸好几年之后,我妈妈告诉我有个新网站叫“维基百科”,做的事跟我的网站一样。)

第二个我做的网站叫“my.info”。这个点子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与其从网络上不同的地方获取新闻,何不有个程序自动从网页上将所有的新闻集中到一个地方呢?后来我完成了,网站也顺利运作,但我并不是唯一想到这个点子的人,那时有许多人正在着手开发一个新技术“syndication(联合供稿)”。有一组人从中分离出来,打算为它建立一个叫“RSS 1.0”的技术标准,我加入了他们。

第三步:抓紧机会(Grab)

从学校毕业的那个夏天我还没有工作,所以有很多时间可以自由运用。我把所有的时间花在阅读 RSS 1.0 电子邮件群组的内容,做尽了所有奇怪的工作或是任何他们需要帮忙的事。很快地,他们就问我想不想成为他们的一员,最终我成了 RSS 1.0 技术规格的共同制定人。

RSS 1.0 是建立在一种叫“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的技术上,经常引发大家激烈的讨论。所以我也开始研究 RDF,加入了他们的电子邮件群组,研读相关资料、问一些蠢问题,渐渐地我开始搞懂它了,于是很快我在这个 RDF 的圈子有点名气。当他们宣布打算成立新的工作群组制定新的 RDF 规格,我决定偷偷跟上。

一开始我先问那个群组的成员我能不能加入,他们拒绝了。由于我真的很想加入那个群组,所以我想出别的办法。我读了 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全球资讯网协会,负责制定 web 标准,不过其标准仅是“推荐”而非强制)的规则,W3C 就是负责运作那个工作群组的组织。他们的规则说,工作群组可以拒绝让别人加入,但是如果有 W3C 的成员组织推荐,那么就不得拒绝。所以我开始找 W3C 的会员组织名单,找了一个看起来最友善的,问他们可不可以推荐我加入那个工作群组,他们同意了。

成为工作群组的成员表示每週要参加电话会议、大量的电子邮件或是透过 IRC(Internet Relay Chat)讨论,偶尔要飞去奇怪的城市和别人碰面、有许多人要认识。

我是 RDF 的信徒,所以很认真地想让别人采用它。当我看到哈佛的 Lawrence Lessig 教授正在建立一个叫“Creative Commons(创用 CC)”新组织时,我寄了一封信给他,说他们的计划应该采用 RDF,并解释给他听。几天之后他回覆说:“好主意,你可以帮我们做这件事吗?”

所以我后来就加入了 Creative Commons,也因此到各地参加研讨会或聚会,也认识了更多人。大家开始认识我之后,我也开始在各地、各个领域中有了朋友。

第四步:创建(Build)

后来我放下这些去史丹佛读了一年大学,那是加州一间有如田园诗般的小学校,阳光永远是那么闪耀、草地永远是那么地绿、学生总是往外跑。那里有一些很棒的教授,我也的确学到很多,但我感受不到知性的气氛,因为大多数的学生似乎一点也不在乎学习和研究。

但是在接近年底的时候,我收到一封署名“Paul Graham”的信,他说自己正要开始一项“Y Combinator”计划。背后的概念是找一群聪明无比的程序设计师,将他们聚在一起、给他们一些钱、完成一切文书作业后成立新公司。这群人在打造新公司/服务的同时,也很用心地学习Y Combinator 教的一些必要知识,例如商学、如何找投资人或买主等等。Paul 建议我提出申请加入Y Combinator。

于是我照做,也入选了。在长时间辛劳地工作后,我发现自己正在做一个叫“Reddit.com”的小网站。其实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嘛,我们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经验,我们真正打造一个产品的经验也不多,甚至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网站到底行不行,或是为何可行。每天早上我们起来就是确认服务器没有挂点、网站没有被垃圾留言给占领、使用者也没有弃我们而去。

当我刚开始做Reddit 的时候,成长得很慢。这个网站很早就上线了,我们只用了几周就做好。前三个月里,每天超过三千人造访已属难得,也差不多就是一个RSS feed 的基本水准。后来,过了几个礼拜马拉松式的coding,我们将Reddit 从Lisp 语言换成Python,我也因此在博客写了一篇文章。这件事受到许多人注意,没有人生气起来像Lisp 粉丝那么夸张。直到今天,我在派对上自我介绍时提到自己在Reddit 工作,人们还是会说:“噢,是那个从Lisp 转换出去的网站。”

差不多就是那个时候,网站的流量开始起来了。之后的三个月,我们的网站流量翻倍了两次。每天早上我们都会查看一下流量图表、看看我们表现得如何——加入的新功能是否获得关注、我们的网站是否在网友间口耳相传、使用者有没有抛弃我们等等。每一天数字都成长得更高。每当我们稍稍从工作中休息一下、喘口气,网站看起来还是成长得一天比一天快。

但我们还是不知道要怎么赚钱。我们在网站上卖T-Shirt,但是每当我们赚了一点钱,也只能用来订更多T-Shirt 来卖。我们也开始卖广告,然而表现得并不好,差不多就是每个月几块钱。我们也想过授权“Reddit 技术”给其他像我们一样运作的网站,却找不到谁真的需要这种授权。

很快地,Reddit 每个月都有数百万的使用者造访——一个远超过美国一般杂志读者的数字,我会知道是因为当时跟很多杂志发行商聊过,他们都很好奇Reddit 的魔法使否也适用在他们身上。一开始,我们对他们建议的每件事都说好,而且很幸运地,也都管用,因为我们写程序的速度比他们写一份正式合约的速度还快。

此外,线上新闻网站也开始注意到Reddit 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流量。他们觉得在所有文章加上某种“Reddit this”的链接可以带来更多流量。但是据我所知,加入这种链接其实对文章在Reddit 更受欢迎其实帮助有限(而且还会让你的网站看起来更丑),不过这的确是帮我们打了许多免费的广告。

没多久,谈合作就变成谈收购。被收购——我们一直以来的梦想!再也不必烦恼网站赚不赚钱。有些公司愿意接手这件事,我们还会因此致富。于是我们放下手边所有的事务进行协商,然后那些工作就一直被晾在一旁。

我们花了好几个月协商。首先,我们对价格争论不休。我们准备了一堆计划跟报表,到他们公司总部做简报、参加永无止境的会议、讲一大堆电话。最后对方回绝我们的报价,我们就这样走了。后来他们的态度改变,我们还是握手同意了交易,开始商讨一些关键的部份,然后谈判又破裂。最终定案前我们这样来回了大概三、四次,还因此停下手边的工作长达半年之久。

我开始必须疯狂地考虑金钱问题。因为压力的关系,我们开始变得很敏感、缺乏生产力。我们开始互相吼叫、冷战,接着再设法回头一起工作,然后又开始彼此互相大吼。在收购定案前,这家公司几乎要分崩离析。

最后,我们跟律师一起签完了所有文件,隔天钱就进了户头,结束了。

我们全部移到旧金山,开始到Wired News(我们被Condé Nast 这家拥有WIRED 等多本刊物的巨型出版公司收购)办公室上班。

那时我蛮惨的,我难以忍受旧金山、难以忍受办公室的生活、难以忍受WIRED。我生病了,过了一段很长的圣诞假期,也想过自杀,跑给警察追…… 当我礼拜一早上回到办公室,他们叫我辞职。

第五步:自由

失业的前几周感觉蛮怪的。多亏旧金山的阳光,我在家附近闲晃,也读了很多书,但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需要做点事。我开始写书、开始整理我在心理学领域发现的有趣研究,我不是要谈那些研究结果,而是用说故事的方式。每天我都去史丹佛大学的图书馆(史丹佛大学对心理学家来讲是所好学校)。

但有一天我接到Brewster Kahle 的电话,他创办了Internet Archive,一个意图将所有东西数位化之后放上网络的超酷组织。他说他想要将我们过去聊过的计划付诸实现。那个点子就是收集世界上所有书里的资讯然后将之共同存放在一个地方,一个自由的维基系统(a free wiki)。

译注:这里的“维基”指的是网络上开放且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字(hypertext)系统。

于是接下来几个礼拜我投入了这个我称之为“图书馆”的工作,号召程序设计师、与一位设计师合作,并且做了其他奇奇怪怪的工作,就为了让网站上线。最终这个网站成了“开放式图书馆(Open Library)”(openlibrary.org)。这个网站很多部分的工作是由一位非常优秀的印度程序设计师完成:Anand Chitipothu。

另一位朋友Seth Roberts 建议我试着去改善高等教育系统。虽然对于解决方案我们无法达成共识,但我们一致同意一个好办法:一个告诉学生不同职业之间差异为何的维基系统。这个网站就快上线了。

另一位老朋友Simon Carstensen 寄来一封E-mail 说他从大学毕业了,打算找我创办一家公司。Well,一直以来我都有份创业点子的清单,于是我就把排行第一的点子拿来用:让架设网站变得跟填一个文字输入框一样简单。接下来几个月我们不断努力让网站变得越来越简单(同时也变得比较复杂)。这个网站最近上线了,叫Jottit.com。

同时我还申请担任两个暑期程序计划的“导师(mentor)”,这两个计划都极富野心而且相当惊人,也就快上线了。

我也决定要投入新闻工作,第一篇文章已经刊登出来。我弄了几个跟科学有关博客,开始着手进行我自己的学术论文,这是基于我自己对“谁才是真正写维基百科的人”此一议题的研究。有一些人,包括Jimmy Wales(维基百科创办人)这位维基百科发言人,都声称维基百科并非是个大型的分散式计划,差不多就是500 人左右在贡献内容,许多人还是他也认识的。他是做了一点研究支持自己的论点,但我在处理数字上面更加小心,也发现截然不同的结果:维基百科上有非常大量的内容是来自于新的编辑者,许多人甚至还没有申请帐号,只是在条目中东加一句西加一句。为何Jimmy Wales 会犯下这个错误?因为他看的是每一个使用者做出更改的次数,却没有观察到他们所更改的“量”有多大,所以这500 多人对维基百科做了非常非常多的编辑工作,但他们每一次编辑所修改的内容都很少,大多只是修改拼字错误、更改格式等等。所以我们似乎更有理由相信这500 人是在“编辑”维基百科而非认为他们是在“撰写”维基百科。

我的建议

所以秘诀是什么?我如何用简洁的几句话就说完做过的事,让自己听起来像是个还不赖的人?

保持好奇心、广泛地阅读、尝试新事物。我想许多人们所说的智慧,追根究柢都是源自好奇心。

接纳一切事物。我很不擅长说“不”——到了病态的程度,无论是计划、访谈邀约或是对朋友。我做过非常多的尝试,即便当中大部分都是失败的,我还是有所作为。

假设其实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干嘛。有一大票人拒绝尝试,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知道的不够多,或是他们假设自己所想到的所有方法其他人一定已经全都试过了。Well,的确有一小搓人真的知道该怎么把事情做对,而知道要尝试新事物的人又更少。所以如果你愿意在某些事上全力以赴,想信你会做得不错。

遵循这些法则造就了今日的我,一大堆专案让我压力冲天。

每天早上我起来收信,查看有哪个计划今天会崩盘、有哪个最后期限得赶上、有哪个演讲需要准备、有哪篇文章我得编辑……

或许,有天你也会像我一样,万一果真如此,希望我能帮上忙。

(全文完)

本文的作者相信大家都猜到了,他是Aaron Swartz。这样一位年轻才华洋溢的人,却在年仅26岁之龄,于纽约家中自杀了,令人不胜唏嘘。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Aaron Swartz,1986年11月8日-2013年1月11日,一位程序员、作家、政治组织策划人和积极行动主义者。他年仅14岁就参与创造RSS 1.0规格,因而在程式设计圈当中声名大噪。2011年7月19日他被指控自 JSTOR 非法下载大量学术期刊文章,并遭联邦政府起诉被捕,因而获得主流媒体关注。斯沃茨是 Demand Progress 和 Progressive Change Campaign Committee 的共同创办人。他曾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于2013年1月11日自杀。

Coova背后的理念非常简单:给你提供可以用来管理与访问自己WiFi网络的开源并免费的工具与服务,你可以有最大的自由度去使用它们。我们的哲学就是:你不需要使用任何特别的硬件(如FON或者Meraki)或软件(如Whisher)。从本质上来说,Coova是开放并且基于标准的,也就是说它可以兼容尽可能广泛的硬件,协议与服务。Coova将“Carrier”的grade特色与服务带向了开源界与服务界。它也让笨拙的router更智能了一点--废物利用很不错,不是吗?

在Coova中,你可以根据你要构建的网络的种类与你访问这些网络的方式来挑选你需要的软件与服务。下面是一些Coova技术的典型应用:

使用CoovaAP来简化CoovaChilli(或WiFiDog)的配置:

  • 使用或者不适用CoovaAAA服务,
  • 使用RADIUS或者本机定义的用户,
  • 使用定制的“内部”入网门户,或者
  • 配置使用你自己的门户或者使用RADIUS服务。

CoovaAP或者你自己的固件或者服务器中使用CoovaChilli,以实现如下功能:

  • 使用CoovaAAA或者其他门户/RADIUS服务,加强入网门户和身份认证,
  • 与多种商业服务协调工作(具体询问供应商),
  • 与802.1X身份认证整合以提供账号与访问限制。

使用CoovaAAA管理你的网络的访问:

  • 使用CoovaChilli/AP入网门户,
  • 使用打过补丁的WiFiDog入网门户,
  • 使用你自己的入网门户(不需要高级编程),
  • 使用我们的Facebook或者标准入网门户应用,
  • 使用商业访问控制器(如Colubris),或者
  • 使用任何支持WPA Enterprise/802.1X(如AirPort Extreme)的router.

使用和共享你的CoovaAAA控制下的网络:

  • 使用一个账户既登陆你的入网门户也登陆你的安全WPA Enterprise网络(使用任何支持802.1X的设备,如你的笔记本电脑或者Nokia手机)
  • 在任何与你共享过的CoovaAAA地点使用你的账号,
  • 选择性给你要共享的个人或者全体共享你的网络,或者
  • 依照OpenID登陆或者Facebook粉丝/朋友共享网络。

在Firefox或者你的手机上各自使用CoovaFXCoovaSX,来通过WISPr标准登陆一个入网门户和一个预先配置好的账号。WISPr被CoovaAAA,绝大部分的商业访问控制器和服务供应商支持。

使用JRadius为你的网络编写你自己的RADIUS设置逻辑。

如果你正在构建一个WiFi网络,但在本网站上未找到任何可以帮助你的信息,那你可能看得不够用心。虽然已经说过,我们确实承认我们需要更多的文档。正因为如此,我们呼吁研发与用户社区在wiki,论坛mailing lists上给我们提供帮助。注意:我们确实关闭了一些页面来阻止SPAM(垃圾邮件)来创建新的页面或者在mailing lists中请求获得更多的权限。

我们也希望听到更多的关于你如何使用或者在何处使用Coova的消息。实际上,我的一个朋友最近正在多米尼亚共和国度假,他很惊奇地发现在宾馆中可以找到Coova的信号。他们为他们的WiFi采用了CoovaAP技术。像这样的故事非常棒,请让他们出现在论坛中!


via: http://coova.org/node/133 译者: Hao-Ding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