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ony 发布的文章

近期,华辰连科基于行业主流 uCPE 硬件平台,并结合企业在边缘设备上的核心应用,发布了 AI 智能网关整体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将以网络处理见长的边缘侧传统智能接入网关,融合 AI 推理能力,将 AI 算力推向网络终端,可提供从驱动、操作系统一直到应用层的整套开发框架,帮助用户更好的完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此外,华辰连科还创新性的将基于英特尔凌动 C3000 处理器的专门用于网络处理的智能网关与 AI 推理芯片相结合,使得做传统网络处理的智能网关在满足承载网络应用(例如 SD-WANFWVNF 等)的同时拥有 AI 推理能力。在 AI 推理芯片方面,选择了英特尔 Movidius Myriad X VPU(代号 Keem Bay),该芯片包含 16 个流式混合架构向量引擎,推断时可实现 1 TOPS(每秒 1 万亿次)运算,总体性能可以超过 4 TOPS,而功耗仅仅 3W。该 VPU 的性能相较上一代 VPU 提升了 10 倍以上。

在软件方面,华辰连科对 Ubuntu、CentOS、OpenWRT、VyOS 等常用操作系统进行了适配与开发,并支持 VPP、DPDK、Quagga/FRR、Docker、KVM、OVS、OpenVINO 等常用软件的适配,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为企业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该解决方案可以使用英特尔针对AI推理的开源开发框架:OpenVINO,企业可以使用行业内众多厂家已经公布的大量的 AI 预训练模型,可以极大节省开发者的训练时间。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产业流程升级。不仅如此,华辰连科的智能网关软件平台已经完成 USB 摄像头、使用 ONVIF( 开放型网络视频接口 Open Network Video Interface Forum )协议的 IP 摄像头的适配和测试,可以直接提供开发包,以方便客户做视频类的 AI。

华辰连科的 AI 智能网关可以应用在智慧商超、智慧高速、智慧工厂等场景,通过本地的推理引擎,将业务运算在边缘段进行计算,降低网络传输压力,提高网络反应能力,优化产业流程结构。

如果你对于上述产品感兴趣,可以查看产品白皮书


山东华辰连科通信网络有限公司 (简称:华辰连科,HuachenLink)是山东华辰泰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华辰泰尔,Huachentel)旗下全资子公司,专门从事智能通信网络终端、5G、AI、边缘计算等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
华辰连科是软件定义CPE(SD-CPE)的倡导者,致力于使用通用CPU和开源Linux实现传统通信网络设备的功能。我们是中国最早在CPE上运行VPP/DPDK的公司之一,更是Linux基金会下FD.io社区Sweetcomb开源软件的主要发起者之一。

公司网址:www.huachen.link
技术咨询:[email protected](李先生)
大客户销售:[email protected](马先生)
个人客户及渠道:[email protected](严女士)

距离 2020 年结束只剩下区区 24 天,我们即将结束魔幻的 2020 ,迎来新的一年,新的一年或好或坏,但终将到来。

Github 年度报告的两点变化

在上周,Github 发布了 2020 年度报告,相信各位都有所耳闻。在对比了从 2016 年至 2020 年共计五年的报告后,我观察到了以下两点变化:

1、从关注数据,到关注人

2020 年和往年的报告一个很不同的点在于,不再单纯的以数据讲话。这样的表现“很不程序员”,反倒是和我们所熟悉的另外一个科技巨头 —— 苹果很像。不再强调数据的绝对差值,更多关注技术对于人、事、物引发的变化。

在 2020 年的报告中,内容被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部分:寻找平衡、赋能社区、保护软件安全

这三者则分别对应在今年发生在每一个 GitHub 开发者身上的事件:

  • Covid-19 新冠肺炎迫使开发者居家办公,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活和工作平衡的思考;
  • GitHub 为开源项目提供新的功能 Discussions 允许开源项目建立社区,让 议题 issue 可以更加专业;
  • GitHub 为所有项目开启安全检查项目,提醒开发者为项目更新出现安全问题的依赖和软件代码。

除了一个标准的概览之外,GitHub 还为这三个不同的大事件准备了详细的报告,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下载来看。

2、从只给数据,到还给建议

和往年的报告只关注数据不同,今年的 GitHub 2020 年度报告给出了不少的建议,指导开发者们的下一步行动。而这些建议,无论你是否可以遵循,都可以给你一些新的思考维度,可以让你获得更全的信息。

比如,在生产力篇的第 6 页,GitHub 给出了一些建议,来帮助开发者获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谋求更好的开发体验。

类似的建议也出现在了安全篇的第 6 页,GitHub 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些有效的保护软件安全的介绍,帮助开发者防御安全问题。

报告中的其他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建议,帮助更多的开发者避开问题。

值得关注的数据

除了 2020 年度报告的结构和行文变化,报告中的一些数据也值得我们关注:

GitHub 不仅仅是开源的代名词,更是工作的代名词

在 2020 年度报告中,GitHub 首次给出了按周计算的活跃度信息,可以看到,GitHub 的活跃用户信息和工作日、节日等节点高度重合,明显表现出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别。

和我们曾经设想的,工作时做公司的事,下班的时候做开源不同。如今,GitHub 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方式,我们会在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而打开 GitHub,在休息的时候,因为个人兴趣而打开 GitHub。

Github 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必备品,我们每天都在“面向 GitHub 编程”~

变大的总量,新加入的学生和占比减少的开发者们

GitHub 公布的 2020 年开发者总数为 5600 万开发者,而在 2019 年这一数字是 4000 万开发者,过去的一年里新增了 1600 万开发者,而纵观近几年数据,今年新增的数据是历年来新增用户最多的一年。

而总量变化的同时,开发者的比重在所有用户的所占比重在下降,从 2016 年的 60% 逐年递减至 2020 年的 54%,相反,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相关的学生用户、教师用户的比重在不断的攀升,到 2020 年,教育相关用户的比例已达 23%,几乎达到了 Github 用户比重的四分之一。

学生成为 GitHub 用户中的主力,在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基于 GitHub 的学习、教育的方式,GitHub 也将成为软件开发、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必修课。

自动生成的安全更新和更快的软件安全更新

对于绝大多数的软件来说,对于第三方库和代码的依赖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使用 JavaScript、Ruby 和 .Net 的开发者,对于第三方库的依赖都在 90% 以上;这些第三方依赖除了引入了更便捷完成代码逻辑以外,还带入了更多的安全问题。对于开发者来说,如何尽可能不受依赖影响,保障软件安全就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GitHub 为开发者提供了无痛的自动生成安全更新 拉取请求 Pull Request (PR)功能,系统在后台自动检测依赖代码是否有相应的安全更新,并创建相应的拉取请求,为开发者提供了一键解决依赖库所引发的安全问题的功能。降低开发者维护软件的成本,将一部分可以自动化完成的工作,交由系统自动完成。根据 GitHub 的测算,在接入了该功能以后,开源代码的安全更新速度相比于之前提升了 4.4 周时间,让软件的迭代更加的快捷。

不过目前该功能仅支持六种不同的包管理器和编程语言,具体包括:Composer(PHP)、Maven(Java)、npm(Javascript)、NuGet(.Net)、PyPI(Python)、RubyGems(Ruby),其他语言暂时无法享受到来自 GitHub 提交的安全更新。

总结

今年的 Github 报告中的一些表现,和往年的报告有所不同,表现出的人性,让我们有了更加暖心的建议。作为一个开发者,我十分建议你下载一份官方的报告,细读其中的建议,让自己的开发更有效率;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自己的代码,更少 Bug !

以开源贡献的方式来构建一场“开源”的峰会。

小白:老王,到了年底,你有啥安排没?年底了准备出去玩么?

老王:没呢,这不是,最近收到了一个以开源思想构建的技术峰会 openEuler Summit 2020 的邀请,准备去看看这个备受开源社区和互联网技术领域关注的大会到底怎么样,他们是如何以开源构建的大会。

小白:openEuler ?

老王:嗯,openEuler。你知道,它是一个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的操作系统,不过,它也是一个颇具活力的开源社区。而且,不只是开源的操作系统,它还有很多子项目,可以说横贯了整个开源生态领域。

小白:之前我对它的认识只是一个操作系统,按你这么说,它还是一个社区咯?它发展怎么样?

老王:openEuler 的社区发展的非常不错。我记得,就是今年年元旦前一天, openEuler 才正式宣布开源;而不到一年,openEuler 就已经拥有了 60 个以上的合作伙伴企业;70 多个特别兴趣小组(SIG);2,000 多位社区开发者;以及 3,000 多个软件包、6,000 多个代码仓库以及 20,000 多个来自社区的拉取请求。这样的发展速度和社区活跃度真是令人吃惊。在我的印象中,能在短时间内在开源方面发展这么快,似乎只有微软这样一家全面拥抱开源的公司。

成长中的 openEuler

小白:我们是以 Linux 为社区基础的开源社区,自然对操作系统更关注一些,openEuler 这个操作系统如何呢?

老王:openEuler 是一个操作系统,也是一个 Linux 发行版。就发行版本身而言,openEuler 是一个支持多种硬件架构的操作系统,这一点在如今的 IT 格局下尤为重要。除此以外,它还延展出了很多下游发行版,比如麒麟 V 10、UOS V20、TurboLinux 15等等。说实话,创建一个发行版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但是能成为很多发行版的上游,这一点非常难,所以,当 openEuler 宣布已经有了许多下游发行版时,尤其是这其中还包括很多老牌的发行版,能将其上游切换到 openEuler,我是非常吃惊的。

openEuler 的下游发行版

小白:能让其他发行版认可作为上游发行版,那真的是很厉害了!

老王:是的,这一点可以看出社区对 openEuler 的认同,也体现了大家看好 openEuler 的发展。说真的,咱们 Linux 中国开源社区内部不止一次有提议创建一个社区自己的发行版,但是由于种种考虑,一直没有推动落实。自从看到了 openEuler ,我也在想,或许是时候将 Linux 中国的发行版提上日程了,就从一个 openEuler 的下游发行版开始可能是一个好的起点。

小白:哦?你这么看好 openEuler 啊?

老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发行版,更是一个开源生态啊。如果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说实话,我们从 CentOS/Fedora 或 Debian/Ubuntu 分叉出一个下游发行版,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 openEuler 的发展可能不止于此,它所营造的生态是我更感兴趣的。openEuler 旗下除了 openEuler 发行版,还有许多不错的开源项目,比如我之前谈过的 iSula。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仅仅定位在一个操作系统层面,而是希图构建更庞大的开源生态,可见 openEuler 也是颇具“野心”的。

小白:说起来,你为啥会被邀请去参加活动呢?是因为你的光头吗?:D

老王:当然是因为我本人长的比较有特点吧,哈哈,开个玩笑。其实是因为今年 openEuler Summit 非常不同,根据我的了解,这是一个“开源”的大会,这里的“开源”,不仅仅指的是针对开源、开放的主题,而是在整个大会设计、推进和组织方面,都充分应用了开源、开放的思想,这一点是我最为感兴趣的。

长的有“特点”的老王

今年的 openEuler Summit 一共有四种不同的参与形式,分别是演讲者、志愿者、SIG(特别兴趣组)、现场演示。我觉得,作为一个以开源文化和技术推广为己任的社区,我们也可以以开源的方式参与进去,比如说:

  • 演讲。说实话,能让不代表企业的草根演讲者站上演讲台的技术峰会不多。抛开我参加的商业技术峰会不谈,我参加过在中国台湾举办的 COSCUP,有幸给海峡两岸的开源同好分享过我们的经验和历程;我也参加过开源社历年主办的 COSCon,结识了许多国内开源领域的贡献者、爱好者和大咖们。虽然,这几年我逐渐淡出了演讲台,但是这次我觉得可以再次和大家围在一起聊聊。
  • 志愿者。咱们 Linux 中国的小伙伴们是极具参与和贡献精神的,所以,我也会号召咱们的成员作为志愿者参与到 openEuler 峰会的组织当中。开源是一家,大家不分彼此。
  • SIG。不知道什么时候,SIG ( 特别兴趣组 Special Interest Group )这个词汇开始流行起来了,我就特别喜欢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真正代表了开源的多样性和丰富的组成。所以,如果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在 openEuler 社区内申请一个 SIG,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是什么 SIG,暂且保密,我会在 openEuler 峰会时揭晓。
  • 现场演示。你觉得咱们会演示什么?

除此以外,我觉得,正如这个峰会的主旨,这是一场开源的大会,也是一场无边界的大会,那何不创建更多的开源可能呢?

开源软件里面最常见的提交贡献的方式就是发起一个 拉取请求 Pull Request (PR)。我觉得,我们应当以开源的方式来参与这个这个峰会,向大会发起 PR ,比如,以下是我拟定的 PR:

  • openEuler + Linux 中国的纪念徽章:为这次盛会定制并送出我们的专属徽章,或许还可以再搞一台激光雕刻机,现场为大家刻录上你的 GitHub/Gitee ID。
  • 路人采访:在 openEuler 大会现场搭建一个直播台,可以和经过的开源伙伴们一起聊聊。

等等。当然,就像 PR 需要进行审查才能合并到代码库一样,这些还需要和 openEuler 沟通细节才行。

小白:这么多参与的方式,那确实是很厉害了,我是没想到 openEuler 有这么开放。

老王:是的,作为 openEuler 的第一次线下大会,我想,此次峰会会给很多人不一样的感觉。那些已经参与进来的贡献者们可能会更加认同 openEuler 的理念。虽然我没有太多的精力实际给 openEuler 项目贡献代码,但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 openEuler 的共建中,让 openEuler 整个生态变得更加美好。我相信我对于大会提的这些“PR”,一定可以进入到讨论的环节,甚至可以变为现实。

小白:确实不错,祝你的 PR 可以成功的被合并到 “Master 分支”,并被发布到“生产环境”!

老王:嗯,是啊,我也期待我的 PR 可以合并。你如果有兴趣,也不妨来参加本次的 openEuler 大会,相信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志愿者。

小白:嘿嘿,那我这就去。

老王:等等,峰会的官网是这里: https://openeuler.org/zh/interaction/summit-list/ ,你可以了解一下详细情况。

小白:Yes, Sir!

事件发展

正如我们之前报道的,近日,GitHub 收到了来自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提供的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删除请求,移除知名项目:youtube-dl。

youtube-dl 项目的主页已经被 DMCA 撤下

在删除申请中,RIAA 提到该项目被删除主要有两个原因:

  1. 规避 Youtube 提供的数字版权服务:
this source code is to (i) circumvent the 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used by authorized streaming services such as YouTube
  1. 在显著位置指引用户下载 Youtube 上的授权视频:
the source code prominently includes as sample uses of the source code the downloading of copies of our members’ copyrighted sound recordings and music videos

youtube-dl 项目创建于 2008 年,早期被用来下载 Youtube 视频,以解决在网络较差的环境下查看较大的 Youtube 视频的用户(在当时,用户使用的主流蜂窝网络还是 3G)。后续,随着 youtube-dl 支持的网站越来越多,以及能够被模块化调用,一些企业也会使用 youtube-dl 来完成 Youtube 视频导入的功能。

比较有趣的是,在 youtube-dl 被删除后,有开发者将 youtube-dl 项目以 PR 的方式,将所有的提交推到了 DMCA 库当中。

小白评论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要看到的是 youtube-dl 本身作为一个开源项目,在过去的十数年里的蓬勃发展和用户量的不断攀升,以及作为技术人不断的去钻研的决心。这样的精神和努力是值得鼓励的,他们都是一些非常棒的开源人。

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的是,youtube-dl 项目本身从设计之处,就是违反了版权的设计理念。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 任何人都不应该去下载和分发相应的版权文件。我们固然可以从技术的角度突破这个限制,但也需要明白,这样的行为和设计想法是不符合版权规则的。

当然,youtube-dl 的存在方便了很多网络条件不佳的人和一些生产用途的企业,但无法否定的是,其本身作为侵犯版权而设计出来的工具这一个基础事实。对于开发者来说,我们也需要在进行研发的时候注意规避相应的问题。不要授人以把柄。

回归到本次事件核心 youtube-dl,对于它来说,版权法的存在使得 youtube-dl 作为工具的存在被抹杀,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其存在,让 youtube-dl 的核心算法以论文和技术文章的方式进行发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技术文章的方式让技术本身流传下去, 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事件开始变得有意思了,因为有一些愤怒的开发者开始基于 GitHub 的漏洞开始对 GitHub 的 DMCA 库进行攻击,比如 Twitter 用户 lrvick 将 youtube-dl 提交到了 DMCA 库,对 GitHub 以及 RIAA 提出了挑战,让 GitHub 封禁自己的 DMCA库。如果封禁,则 DMCA 库本身也不可用。如果不封禁,则说明 RIAA 和 Github 针对 youtube-dl 的行为就是一场双标的表演。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从法理的角度,我支持 youtube-dl 的封禁,但作为一个 Geek, 我对 Irvick 的行为更感兴趣。

一段时间以来,IoT 屡屡被各大云厂商提及,不出意外的,作为中国科创板云计算第一股的 UCloud,也在 IoT 领域发力已久,而如今,更是有了新的突破。

上周 UCloud 在上海举办了 2020 年的 ThinkInCloud 2020 大会,很荣幸,我代表 Linux 中国被邀请前往参会。在这次参会过程中,我发现 UCloud 新发布的物联网产品有了一些不同的进展,期间得以和 UCloud 物联网产品负责人钱波先生坐下来畅聊了一番 IoT 及 UCloud 在这方面的新成绩。

钱波,具有多年互联网产品研发经验,当我们聊起 UCloud 此次发布的 IoT 产品矩阵,他饶有兴致地谈起了UCloud在物联网领域所致力的产品与技术方向。作为 UCloud 的产品研发总监、IoT 产品线负责人,长久以来的相关从业经验让他言谈之间,就平添了一番信任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

2018 年伊始, UCloud 决定将物联网 IoT 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开始投入人力和物力研发新产品;到 2019 年,UCloud 第一个物联网产品 UIoT Core 发布;再到如今的 UCloud 物联网产品家族正式结束公测,对外开放服务。其中经历的种种,让钱波激情澎湃。对于钱波来说,UCloud 的各种物联网产品,就如同他的孩子一样,从最早的只有基础的设备联网能力功能,到如今云边端的一揽子产品解决方案,UCloud 的物联网产品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得更加的适用。

钱波说:“物联网想要做好,云、边、端都要做好,一个做的不好,这个物联网就是瘸腿的。”

谈及对物联网的认识,钱波说:“物联网想要做好,云、边、端都要做好,一个做的不好,这个物联网就是瘸腿的。”他补充到,其实一直以来,产业互联网就有自己固有的问题:

  • 行业内做上层业务的居多,缺乏广连接高并发的技术经验,导致设备连接多,并发一高平台就挂,结果设备的数据就丢失了;
  • 行业内的设备类型很多,导致协议繁杂,无法统一,解决方案实现成本很高;
  • 同时,物联网开发涉及到云、硬件、软件等,整个研发链路长,耦合深,企业无法很好的解决项目管理中遇见的种种问题,如架构代码复用;
  • 此外,还有一个老大难,就是设备分散严重,老旧设备的改造成本极高。

这些问题,都是产业互联网一直以来的痛点。为了解决这些个痛点,在他的带领下,UCloud IoT 产品团队推出了一系列产品,来解决产业互联网的痛点。

让产业互联网上云不再困难。

为了提供能够承载更高压力的云服务,钱波团队基于 UCloud 的各项公有云能力,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 UIoT Core,背靠 UCloud 丰富的云计算资源,为产业互联网提供功能强大、负载能力强的云端物联网底座。

为了解决设备协议繁杂的问题,他们在推出的 UIoT Edge 中提供了业界使用最为广泛的 Modbus 协议的支持,让主流的设备都可以轻松地完成设备的接入,对于一些分散的行业协议,还提供了协议驱动的开源框架,帮助设备快速实现协议并接入。另外,UCloud还将陆续推出DLT645、OPCUA等设备驱动,覆盖更多的产业。

对于研发链路长的问题,UCloud 将整个物联网涉及到的所有资源都基于 UCloud 本身的各项能力来实现。你可以在 UIoT Core 中轻松的调用来自 UCloud 公有云的各项能力,从而让整个流程中涉及到的各项资源更具备一致性。开发者可以轻松的调试各个环节,减少中间服务商的存在。

至于老旧设备的改造问题,UCloud 创新性的提供了一套 UIoT Edge Runtime ,借助设备驱动,帮助产业互联网无侵入地接入设备和实现强大的功能。

为了让开发者们可以更好的基于 UIoT Core 开发产品,他们还调研了国内的开发者在嵌入式操作系统方面的投入,和国内的 RT-Thread 达成了合作,共同推出了 UIoT SDK For RTT,让RT-Thread 开发者可以在 10 分钟内,就完成产品的上云和接入。

借助这些能力,钱波和他的团队让产业互联网上云不再困难。

梅花香自苦寒来

时间的磨砺带来的是 UCloud IoT 产品线的不断壮大。和传统的 IoT 云服务提供商不同,UCloud 提供了很多极具特色又能够帮助到产业互联网企业的重要功能,比如可以解决老旧设备接入的开放协议驱动、可以解决 IoT 设备状态留存的设备影子、可以自由流转数据的规则引擎等等,云端serverless风格的数据解析,一系列的功能都表现出了其产品研发团队强大的实力。而在一些其他物联网服务提供的通用能力中,UCloud也是做得有声有色,如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物模型、日志监控等,应有尽有。

整个 UCloud IoT 产品中,令我最为惊艳的是其 UIoT Edge 产品。UIoT Edge 产品所具备的特性,让 UCloud IoT 产品和使用了这些 IoT 产品的场景更具备想象的空间。

在我看来,UIoT Edge 提供的 Modbus 和开放协议,让存量的物联网设备可以更好的接入到 UCloud IoT 体系中,这让产业互联网能以一个较低的成本接入到其中,而不至于完全重新开发。这让产业互联网的接入成为了一个可能,毕竟产业互联网的各种设备其实造价很高,如果要求产业互联网必须完全开发才能使用的话,成本未免太高。开放协议驱动的支持,则让任何产品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完成接入,如果设备不支持 Modbus,就可以直接通过自行编写驱动来完成接入,成本总体来说低于重新打造一批设备。

AIoT,这使得 UIoT Edge 拥有了更大的想象力。

而另一个更好的地方是 UIoT Edge 提供的函数计算环境,这个计算环境为 IoT 设备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 AIoT。有了函数计算环境,你可以用来做一些小计算量的边缘数据处理,但同样也可以用来执行一些机器学习的模型计算,从而实现在边缘设备上的计算,从而落地 AIoT,这使得 UIoT Edge 拥有了更大的想象力。

而提到 UIoT Edge 的各项能力,钱波也给我分享了几个案例:

UCloud 的合作伙伴一应科技,拥有多年的物业楼宇系统提供商经验,借助于 UCloud 的 UIoT Core 和 UIoT Edge 产品,将过去的数家厂商设备和云服务整合到了一起。将其底层的边缘设备,比如电气火灾、消防水压、电力监控、人脸识别、视频等,都整合到了一套基于 UIoT物联网中台,并借助于 UCloud 强大的公有云能力,与其应用层的楼宇应用、工单调度、通行应用等整合在了一起。大大的提升了管理的效率,减少了整个环节过程中对不同厂商云的依赖,提升稳定性。而这些,都得益于 UCloud 对于 Modbus、DLT645等协议的支持。

UCloud的合作伙伴晟能科技,长期从事电力能量源领域的解决方案研发,借助于UIoT产品,通过装有UIoT Edge的白盒ARM网关,实现了智能电力表计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数据上云,扩宽了其项目覆盖能力。

而 AIoT 方面,UCloud 也有客户基于 UIoT和UAI实现了在边缘设备运行视觉检测程序,通过神经网络来判断药片是否符合标准,问题药片的识别和准确性都远超传统方案。

这些案例的分享,也证实了我对于 UIoT Edge 这个产品的看法 —— 前途无量。

另外,在采访中钱波也透露,近期UCloud将推出几款装有UIoT Edge软件的EdgeBox,同时加大行业设备协议接入的研发投入,使聚焦应用侧的开发客户真正做到数据采集的开箱即用;UCloud还将基于公有云的UIoT产品,推出可私有部署的IoT产品,覆盖更多领域,让客户有更多选择。

总结

UCloud 的 IoT 产品矩阵组合拳打得很好,UIoT Core 解决基础底座能力,让设备可以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做更多的事情; UIoT Edge 则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让 UCloud 的产品可以服务更多的企业,产生更大的价值。对于苦于产业割裂的企业来说, UCloud 的产品,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9 月 23 日,上海。

华为在上海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华为全联接大会。而就在一周前,华为刚刚遭受到了新一轮的美国禁令的打击。

今天阴有小雨,正如华为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但雨很快就停了,华为也在这次全联接大会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美国禁令之下,对华为的各项封锁让每一个国人都感同身受。特别是当你从事的是 ICT 行业相关工作时,美国禁令带给每个人的,不仅仅是触目惊心的封锁,更是成为了每一个 ICT 从业者深深的忧虑,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因为美国的封锁而举步维艰。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全联接大会答记者问时坦承:

美国的加大制裁,第三次修改法律制裁确实给我们的生产、运营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具体到每一个芯片是九月十五日才储备入库,所以具体数据还在评估过程中。

作为处于博弈风暴中心的华为,在遭遇了 Intel、AMD、ARM 等硬件企业的断供,在被 Google 等合作厂商拒绝延续服务后,毫无疑问,在相应生态中必然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被美国第三轮制裁之后,连台积电都无法再为华为代工,使得华为真正面临“无芯可用”的地步。

对于华为来说,To B 的企业业务所需要的芯片、零部件等资源准备的比较充沛,这部分业务的消耗也不会有明显的波动。但 To C 的手机业务对于芯片的消耗是巨量的。对于一些低端的机型,华为尚可选择联发科的芯片来完成产品的研发。但对于高端产品,联发科的产品还不具备竞争力,或迫使华为暂停生产,努力寻求方案,等待芯片制造商申请许可。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面临封锁寒冬,在外界看来,华为所遭受的压力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从华为的态度来看,还是处惊不变的,这从郭平在答记者问的讲话中可见一斑:

讲一个我们自己的故事,1990 年代中国交换机 100% 都是非中国的产品,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七号信令等技术进行出口限制,我们无法获取,就从原理开始,最后做出华为数字交换机。

在遭遇禁令封锁,业务遇阻,在具体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的同时,华为并没有踟蹰于发展,而是进一步加大了对行业、企业、政务等领域的投入。

郭平讲到:

至于“地主”家的“余粮”,对于包含基站在内的 TO B 业务,我们还是比较充分的,华为希望把联接、计算、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结合起来,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方面有巨大的机会。

在郭平的演讲中,他举了不同行业的例子,比如通过帮助焦化企业通过 AI 来优化生产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每年节省 2700 万元的成本;通过帮助物流系统引入智慧调度,提升了企业物流园的各项工作效率;通过帮助政府建立智慧城市,提升了城市的调度和治理水平。这些行业的例子,都展示了华为在与企业、政府合作的成就。

TO B 业务是华为一直以来的强项,华为手握通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订单,和各行业深度合作,在过去的时间里,打造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应用。而 5G 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和华为过去在做的“联接、计算、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整合在一起,构成了华为的新希望—— “5 机”。“5 机”指的是华为通过将“联接、计算、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和 5G”进行联接,希望借助 “5 机”对于政府和企业的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添砖加瓦。借助于 “5 机”,华为可以帮助政府以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完成城市和地区的治理;借助于“5 机”,华为可以帮助行业和企业更好的完成数字化和智能化,让更多的行业可以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价值。

在华为看来,数字经济的基础是联接和计算。5G、物联网是联接技术;云、AI 代表计算技术。摩尔定律大家都很熟悉,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强大而且价格低廉。梅特卡夫定律指出,网络的价值随着联接数的增加而倍增。联接的密度乘以计算的精度,就是数字经济的强度。华为希望通过 “5 机”,帮助更多的行业建立起数字化方案,让更多行业可以共享计算机发展的成果。

而另一方面,对于 To C 业务,华为也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积极应对。华为消费者业务云服务总裁张平安说: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在限制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做好其他方面的创新,……虽然我们在芯片领域会受到一定限制,这是其一。第二,我们看到我们还有 7 亿用户,我们仍然可以为 7 亿用户提供很多创新业务与服务。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 HMS 能够给用户继续服务好,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操作系统能够继续研发,能够在下一代操作系统有不同的不一样的创新。

刚才问到我们会不会减缓我们的脚步,这更坚定我们构建 HMS 生态的决心。我们认为(我们的)生态一直是非常开放的,因为我们所做的所有生态数字服务以及生态平台系统,最终是服务全球用户。

同时,郭平也说:

我也注意到高通说他们在向美国政府申请出口许可,如果他们申请到,我们很乐意使用高通芯片制造手机。……我们也乐意帮助可信的供应链增强他们的芯片制造、装备、材料的能力,帮助他们也是帮助我们自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如果说过去一段时间的遭遇,是华为所面临的阴霾,那么当下全联接大会中所看到的,则是华为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