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输入 dig 命令对 google.com 进行 DNS 查询,你会得到如下答复:

$ dig google.com

; <<>> DiG 9.10.6 <<>> google.com
;; global options: +cmd
;; Got answer:
;; ->>HEADER<<- opcode: QUERY, status: NOERROR, id: 27120
;; flags: qr rd ra; QUERY: 1, ANSWER: 1, AUTHORITY: 0, ADDITIONAL: 1

;; OPT PSEUDOSECTION:
; EDNS: version: 0, flags:; udp: 512
;; QUESTION SECTION:
;google.com.            IN  A

;; ANSWER SECTION:
google.com.     194 IN  A   216.58.192.206

;; Query time: 23 msec
;; SERVER: 8.8.8.8#53(8.8.8.8)
;; WHEN: Fri Sep 21 16:14:48 CDT 2018
;; MSG SIZE rcvd: 55

这个输出一部分描述了你的问题(google.com 的 IP 地址是什么?),另一部分则详细描述了你收到的回答。在 答案区段 ANSWER SECTION 里,dig 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包含五个字段的记录。从左数第四个字段 A 定义了这个记录的类型 —— 这是一个地址记录。在 A 的右边,第五个字段告知我们 google.com 的 IP 地址是 216.58.192.206。第二个字段,194 则代表这个记录的缓存时间是 194 秒。

那么,IN 字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令人尴尬的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这是一个介词。那时候我认为 DNS 记录大概是表达了“在 A 记录里,google.com 的 IP 地址是 216.58.192.206。”后来我才知道 IN 是 “internet” 的简写。IN 这一个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个记录分属的 类别 class

那么,除了 “internet” 之外,DNS 记录还会有什么别的类别吗?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你怎么去搜寻一个不位于 internet 上的地址?看起来 IN 是唯一一个可能有意义的值。而且的确,如果你尝试去获得除了 IN 之外的,关于 google.com 的记录的话,DNS 服务器通常不能给出恰当的回应。以下就是我们尝试向 8.8.8.8(谷歌公共 DNS 服务器)询问在 HS 类别里 google.com 的 IP 地址。我们得到了状态为 SERVFAIL 的回复。

$ dig -c HS google.com

; <<>> DiG 9.10.6 <<>> -c HS google.com
;; global options: +cmd
;; Got answer:
;; ->>HEADER<<- opcode: QUERY, status: SERVFAIL, id: 31517
;; flags: qr rd ra; QUERY: 1, ANSWER: 0, AUTHORITY: 0, ADDITIONAL: 1

;; OPT PSEUDOSECTION:
; EDNS: version: 0, flags:; udp: 512
;; QUESTION SECTION:
;google.com.            HS  A

;; Query time: 34 msec
;; SERVER: 8.8.8.8#53(8.8.8.8)
;; WHEN: Tue Sep 25 14:48:10 CDT 2018
;; MSG SIZE rcvd: 39

所以说,除了 IN 以外的类别没有得到广泛支持,但它们的确是存在的。除了 IN 之外,DNS 记录还有 HS(我们刚刚看到的)和 CH 这两个类别。HS 类是为一个叫做 Hesiod) 的系统预留的,它可以利用 DNS 来存储并让用户访问一些文本资料。它通常在本地环境中作为 LDAP 的替代品使用。而 CH 这个类别,则是为 Chaosnet 预留的。

如今,大家都在使用 TCP/IP 协议族。这两种协议(TCP 及 UDP)是绝大部分电脑远程连接采用的协议。不过我觉得,从互联网的垃圾堆里翻出了一个布满灰尘,绝迹已久,被人们遗忘的系统,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那么,Chaosnet 是什么?为什么它像恐龙一样,走上了毁灭的道路呢?

在 MIT 的机房里

Chaosnet 是在 1970 年代,由 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员们研发的。它是一个宏伟目标的一部分 —— 设计并制造一个能比其他通用电脑更高效率运行 Lisp 代码的机器。

Lisp 是 MIT 教授 John McCarthy 的造物,他亦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者。在 1960 年发布的一篇论文中,他首次描述了 Lisp 这个语言。在 1962 年,Lisp 的编译器和解释器诞生了。Lisp 引入了非常多的新特性,这些特性在现在看来是每一门编程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第一门拥有垃圾回收器的语言,是第一个有 REPL(Read-eval-print-loop:交互式解析器)的语言,也是第一个支持动态类型的语言。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的程序员们都十分喜爱这门语言,比如说,大名鼎鼎的 SHRDLU 就是用它写的。这个程序允许人们使用自然语言,向机器下达挪动玩具方块这样的命令。

Lisp 的缺点是它太慢了。跟其它语言相比,Lisp 需要使用两倍的时间来执行相同的操作。因为 Lisp 在运行中仍会检查变量类型,而不仅是编译过程中。在 MIT 的 IBM 7090 上,它的垃圾回收器也需要长达一秒钟的时间来执行。 1 这个性能问题急需解决,因为 AI 研究者们试图搭建类似 SHRDLU 的应用。他们需要程序与使用者进行实时互动。因此,在 1970 年代的晚期,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员们决定去建造一个能更高效运行 Lisp 的机器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Lisp 机器”们拥有更大的存储和更精简的指令集,更加适合 Lisp。类型检查由专门的电路完成,因此在 Lisp 运行速度的提升上达成了质的飞跃。跟那时流行的计算机系统不同,这些机器并不支持分时,整台电脑的资源都用来运行一个单独的 Lisp 程序。每一个用户都会得到他自己单独的 CPU。MIT 的 Lisp 机器小组 Lisp Machine Group 在一个备忘录里提到,这些功能是如何让 Lisp 运行变得更简单的:

Lisp 机器是个人电脑。这意味着处理器和主内存并不是分时复用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单独属于自己的处理器和内存。这个个人运算系统由许多处理器组成,每个处理器都有它们自己的内存和虚拟内存。当一个用户登录时,他就会被分配一个处理器,在他的登录期间这个处理器是独属于他的。当他登出,这个处理器就会重新可用,等待被分配给下一个用户。通过采取这种方法,当前用户就不用和其他用户竞争内存的使用,他经常使用的内存页也能保存在处理器核心里,因此页面换出的情况被显著降低了。这个 Lisp 机器解决了分时 Lisp 机器的一个基本问题。 2

这个 Lisp 机器跟我们认知的现代个人电脑有很大的不同。该小组原本希望今后用户不用直接面对 Lisp 机器,而是面对终端。那些终端会与位于别处的 Lisp 机器进行连接。虽然每个用户都有自己专属的处理器,但那些处理器在工作时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因此它们最好是位于机房,而不是放在本应安静的办公室里。 3 这些处理器会通过一个“完全分布式控制”的高速本地网络共享访问一个文件系统和设备,例如打印机。 4 这个网络的名字就是 Chaosnet。

Chaosnet 既是硬件标准也是软件协议。它的硬件标准与以太网类似,事实上 Chaosnet 软件协议是运行在以太网之上的。这个软件协议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之间交互,它并不像 TCP/IP,而总是控制着本地网络。Lisp 机器小组的一个成员 David Moon 写的另一个备忘录中提到,Chaosnet “目前并不打算为低速链接、高信噪链接、多路径、长距离链接做特别的优化。” 5 他们专注于打造一个在小型网络里表现极佳的协议。

因为 Chaosnet 连接在 Lisp 处理器和文件系统之间,所以速度十分重要。网络延迟会严重拖慢一些像打开文本文档这种简单操作的速度,为了提高速度,Chaosnet 结合了在 Network Control Program网络控制程序中使用的一些改进方法,随后的 Arpanet 项目中也使用了这些方法。据 Moon 所说,“为了突破诸如在 Arpanet 中发现的速率瓶颈,很有必要采纳新的设计。目前来看,瓶颈在于由多个链接分享控制链接,而且在下一个信息发送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本次信息已经送达。” 6 Chaosnet 协议族的批量 ACK 包跟当今 TCP 的差不多,它减少了 1/3 到一半的需要传输的包的数量。

因为绝大多数 Lisp 机器使用较短的单线进行连接,所以 Chaosnet 可以使用较为简单的路由算法。Moon 在 Chaosnet 路由方案中写道“预计要适配的网络架构十分简单,很少有多个路径,而且每个节点之间的距离很短。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复杂的方案设计。” 7 因为 Chaosnet 采用的算法十分简单,所以实现它也很容易。与之对比明显,其实现程序据说只有 Arpanet 网络控制程序的一半。 8

Chaosnet 的另一个特性是,它的地址只有 16 位,是 IPv4 地址的一半。所以这也意味着 Chaosnet 只能在局域网里工作。Chaosnet 也不会去使用端口号;当一个进程试图连接另一个机器上的另外一个进程时,需要首先初始化连接,获取一个特定的目标“ 联系名称 contact name ”。这个联系名称一般是某个特定服务的名字。比方说,一个主机试图使用 TELNET 作为联系名称,连接另一个主机。我认为它的工作方式在实践中有点类似于 TCP,因为有些非常著名的服务也会拥有联系名称,比如运行在 80 端口上的 HTTP 服务。

在 1986 年,RFC 973 通过了将 Chaosnet DNS 类别加入域名解析系统的决议。它替代了一个早先出现的类别 CSNETCSNET 是为了支持一个名叫 计算机科学网络 Computer Science Network 而被制造出来的协议。我并不知道为什么 Chaosnet 能被域名解析系统另眼相待。很多别的协议族也有资格加入 DNS,但是却被忽略了。比如 DNS 的主要架构师之一 Paul Mockapetris 提到说在他原本的构想里, 施乐 Xerox 的网络协议应该被包括在 DNS 里。 9 但是它并没有被加入。Chaosnet 被加入的原因大概是因为 Arpanet 项目和互联网的早期工作,有很多都在麻省剑桥的博尔特·贝拉尼克—纽曼公司,他们的雇员和 MIT 大多有紧密的联系。在这一小撮致力于发展计算机网络人中,Chaosnet 这个协议应该较为有名。

Chaosnet 随着 Lisp 机器的衰落渐渐变得不那么流行。尽管在一小段时间内 Lisp 机器有实际的商业产品 —— Symbolics 和 Lisp Machines Inc 在 80 年代售卖了这些机器。但它们很快被更便宜的微型计算机替代。这些计算机没有特殊制造的回路,但也可以快速运行 Lisp。Chaosnet 被制造出来的目的之一是解决一些 Apernet 协议的原始设计缺陷,但现在 TCP/IP 协议族同样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了。

壳中幽灵

非常不幸的是,在互联网中留存的关于 Chaosnet 的资料不多。RFC 675 —— TCP/IP 的初稿于 1974 年发布,而 Chasnet 于 1975 年开始开发。 10 但 TCP/IP 最终征服了整个互联网世界,Chaosnet 则被宣布技术性死亡。尽管 Chaosnet 有可能影响了接下来 TCP/IP 的发展,可我并没有找到能够支持这个猜测的证据。

唯一一个可见的 Chaosnet 残留就是 DNS 的 CH 类。这个事实让我着迷。CH 类别是那被遗忘的幽魂 —— 在 TCP/IP 广泛部署中存在的一个替代协议 Chaosnet 的最后栖身之地。至少对于我来说,这件事情是十分让人激动。它告诉我关于 Chaosnet 的最后一丝痕迹,仍然藏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网络基础架构之中。DNS 的 CH 类别是有趣的数码考古学遗迹。但它同时也是活生生的标识,提醒着我们互联网并非天生完整成型的,TCP/IP 不是唯一一个能够让计算机们交流的协议。“万维网”也远远不是我们这全球交流系统所能有的,最酷的名字。


  1. LISP 1.5 Programmer’s Manual, The Computation Center and Research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s, 90, accessed September 30, 2018, http://www.softwarepreservation.org/projects/LISP/book/LISP%201.5%20Programmers%20Manual.pdf
  2. Lisp Machine Progress Repor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444), MI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August, 1977, 3, accessed September 30, 2018, https://dspace.mit.edu/bitstream/handle/1721.1/5751/AIM-444.pdf.
  3. Lisp Machine Progress Repor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444), 4.
  4. 同上
  5. Chaos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628), MI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June, 1981, 1, accessed September 30, 2018, https://dspace.mit.edu/bitstream/handle/1721.1/6353/AIM-628.pdf.
  6. 同上
  7. Chaos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628), 16.
  8. Chaos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628), 9.
  9. Paul Mockapetris and Kevin Dunlap, “The Design of the Domain Name Syste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18, no. 4 (August 1988): 3, accessed September 30, 2018, http://www.cs.cornell.edu/people/egs/615/mockapetris.pdf.
  10. Chaos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 628), 1.

via: https://twobithistory.org/2018/09/30/chaosnet.html

作者:Two-Bit History 选题:lujun9972 译者:acyanbird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