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硬盘 下的文章

不能在Linux或者类UNIX系统的硬盘上写入数据?想解决服务器上磁盘损坏的问题吗?想知道你为什么总是在屏幕上看到“磁盘已满”的字眼吗?想学习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吗?试试一下这8个解决Linux及UNIX服务器硬盘问题的小贴士吧。

1 - 错误: 设备上无剩余空间

当你的类UNIX系统磁盘写满了时你会在屏幕上看到这样的信息。本例中,我运行fallocate命令然后我的系统就会提示磁盘空间已经耗尽:

$ fallocate -l 1G test4.img
fallocate: test4.img: fallocate failed: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第一步是运行df命令来查看一个有分区的文件系统的总磁盘空间和可用空间的信息:

$ df

或者试试可读性比较强的输出格式:

$ df -h

部分输出内容: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sda6       117G   54G   57G  49% /
udev            993M  4.0K  993M   1% /dev
tmpfs           201M  264K  200M   1% /run
none            5.0M     0  5.0M   0% /run/lock
none           1002M     0 1002M   0% /run/shm
/dev/sda1       1.8G  115M  1.6G   7% /boot
/dev/sda7       4.7G  145M  4.4G   4% /tmp
/dev/sda9       9.4G  628M  8.3G   7% /var
/dev/sda8        94G  579M   89G   1% /ftpusers
/dev/sda10      4.0G  4.0G     0 100% /ftpusers/tmp

使用df命令输出可以清楚地发现,在 /dev/sda10 分区下总共4.0Gb的空间被全部写满了。

修复磁盘写满的问题

1.用gzip,bzip2或tar命令压缩未压缩的日志和其它文件

gzip /ftpusers/tmp/*.log
bzip2 /ftpusers/tmp/large.file.name

2.在类UNIX系统中用rm命令删除不想要的文件

rm -rf /ftpusers/tmp/*.bmp

3.用rsync命令移动文件至其它系统或外置硬盘:

rsync --remove-source-files -azv /ftpusers/tmp/*.mov /mnt/usbdisk/
rsync --remove-source-files -azv /ftpusers/tmp/*.mov server2:/path/to/dest/dir/

4.在类UNIX系统中找出最占磁盘空间的目录或文件

du -a /ftpusers/tmp | sort -n -r | head -n 10
du -cks * | sort -rn | head

5.清空指定文件。这招对日志文件很有效:

truncate -s 0 /ftpusers/ftp.upload.log
### bash/sh等 ##
>/ftpusers/ftp.upload.log
## perl ##
perl -e'truncate "filename", LENGTH'

6.在Linux和UNIX中找出并删除显示着但已经被删除的大文件:

## 基于Linux/Unix/OSX/BSD等系统 ##
lsof -nP | grep '(deleted)'

## 只基于Linux ##
find /proc/*/fd -ls | grep  '(deleted)'

清空它:

 ## 基于Linux/Unix/OSX/BSD等所有系统 ##
> "/path/to/the/deleted/file.name"
## 只基于Linux ##
> "/proc/PID-HERE/fd/FD-HERE"

2 - 文件系统是只读模式吗?

当你尝试新建或保存一个文件时,你可能最终得到诸如以下的错误:

$ cat > file
-bash: file: Read-only file system

运行mount命令来查看被挂载的文件系统是否处于只读状态:

$ mount
$ mount | grep '/ftpusers'

在基于Linux的系统中要修复这个问题,只需将这个处于只读状态的文件系统重新挂载即可:

# mount -o remount,rw /ftpusers/tmp

(LCTT 译注:如果硬盘由于硬件故障而 fallback 到只读模式,建议不要强制变回读写模式,而是赶快替换硬盘)

另外,我是这样用rw模式重新挂载FreeBSD 9.x服务器的根目录的:

# mount -o rw /dev/ad0s1a /

3 - Am I running out of inodes?

有时候,df命令能显示出磁盘有空余的空间但是系统却声称文件系统已经写满了。此时你需要用以下命令来检查能在文件系统中识别文件及其属性的索引节点

$ df -i
$ df -i /ftpusers/

部分输出内容:

Filesystem      Inodes IUsed   IFree IUse% Mounted on
/dev/sda8      6250496 11568 6238928    1% /ftpusers

如上 /ftpusers 下有总计62,50,496KB大小的索引节点但是只有11,568KB被使用。你可以在 /ftpusers 位置下另外创建62,38,928KB大小的文件。如果你的索引节点100%被使用了,试试看以下的选项:

  • 找出不想要的文件并删除它,或者把它移动到其它服务器上。
  • 找出不想要的大文件并删除它,或者把它移动到其它服务器上。

(LCTT 译注:如果一个分区存储了太多的小文件,会出现 inode 用完而存储扇区还有空闲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要么清除小文件或在不需要独立访问的情况下将它们打包成一个大文件;要么将数据保存好之后重新分区,并设置分区的 -t news 属性,增加 inode 分配)

4 - 我的硬盘驱动器宕了吗?

日志文件中的输入/输出错误(例如 /var/log/messages)说明硬盘出了一些问题并且可能已经失效,你可以用smartctl命令来查看硬盘的错误,这是一个在类UNIX系统下控制和监控硬盘状态的一个命令。语法如下:

smartctl -a /dev/DEVICE
# 在Linux服务器下检查 /dev/sda 
smartctl -a /dev/sda

你也可以用"Disk Utility"这个软件来获得同样的信息。

图 01: Gnome磁盘工具(Applications > System Tools > Disk Utility)

注意: 不要对S.M.A.R.T.工具期望太高,它在某些状况下无法工作,我们要定期做备份。

5 - 我的硬盘驱动器和服务器是不是太热了?

高温会引起服务器低效,所以你需要把服务器和磁盘维持在一个平稳适当的温度,高温甚至能导致服务器宕机或损坏文件系统和磁盘。用hddtemp或smartctl功能,通过从支持S.M.A.R.T.功能的硬盘上读取数据的方式,从而查出你的Linux或基于UNIX系统上的硬盘温度。只有现代硬驱动器有温度传感器。hddtemp功能也支持从SCSI驱动器读取S.M.A.R.T.信息。hddtemp能作为一个简单的命令行工具或守护程序来从所有服务器中获取信息:

hddtemp /dev/DISK
hddtemp /dev/sg0

部分输出内容如下:

图 02: hddtemp正在运行

你也可以像下面显示的那样使用smartctl命令:

smartctl -d ata -A /dev/sda | grep -i temperature

我怎么获取CPU的温度

你可以使用Linux硬件监控工具,例如像用基于Linux系统的lm\_sensor功能来获取CPU温度

sensors

Debian服务器的部分输出内容:

图 03: sensors命令提供了一台Linux计算机的CPU核心温度和其它信息

6 - 处理损坏的文件系统

服务器上的文件系统可能会因为硬件重启或一些其它的错误比如坏的扇区而损坏。你可以用fsck命令来修复损坏的文件系统

umount /ftpusers
fsck -y /dev/sda8

来看看怎么应对Linux文件系统故障的更多信息。

7 - 处理Linux中的软阵列

输入以下命令来查看Linux软阵列的最近状态:

 ## 获得 /dev/md0 上磁盘阵列的具体内容 ##
mdadm --detail /dev/md0

## 查看状态 ##
cat /proc/mdstat
watch cat /proc/mdstat

部分输出内容:

图 04: 查看Linux软阵列状态命令

你需要把有故障的硬件驱动器更换掉,别删错了。本例中,我更换了 /dev/sdb (RAID 6中的第二个硬件驱动器)。没必要依靠离线存储文件来修复Linux上的磁盘阵列,因为这只在你的服务器支持热插拔硬盘的情况下才能工作:

## 从一个md0阵列中删除磁盘 ##
mdadm --manage /dev/md0 --fail /dev/sdb1
mdadm --manage /dev/md0 --remove /dev/sdb1

# 对 /dev/sdbX 的剩余部分做相同操作 ##
# 如果不是热插拔硬盘就执行关机操作 ##
shutdown -h now

## 从 /dev/sda 复制分区表至新的 /dev/sdb 下 ##
sfdisk -d /dev/sda | sfdisk /dev/sdb
fdisk -l

## 添加 ##
mdadm --manage /dev/md0 --add /dev/sdb1
# 对 /dev/sdbX 的剩余部分做相同操作 ##

# 现在md0会再次同步,通过显示屏查看 ## 
watch cat /proc/mdstat

来看看加快Linux磁盘阵列同步速度的小贴士来获取更多信息。

8 - 处理硬阵列

你可以用samrtctl命令或者供应商特定的命令来查看磁盘阵列和你所管理的磁盘的状态:

## SCSI磁盘 
smartctl -d scsi --all /dev/sgX

## Adaptec磁盘阵列
/usr/StorMan/arcconf getconfig 1

## 3ware磁盘阵列
tw_cli /c0 show

对照供应商特定文档来更换你的故障磁盘。

监控磁盘的健康状况

来看看我们先前的教程:

  1. Monitoring hard disk health with smartd under Linux or UNIX operating systems
  2. Shell script to watch the disk space
  3. UNIX get an alert when disk is full
  4. Monitor UNIX / Linux server disk space with a shell scrip
  5. Perl script to monitor disk space and send an email
  6. NAS backup server disk monitoring shell script

结论

我希望以上这些小贴士会帮助你改善在基于Linux/Unix服务器上的系统磁盘问题。我还建议执行一个好的备份计划从而有能力从磁盘故障、意外的文件删除操作、文件损坏和服务器完全被破坏等意外情况中恢复:


via: http://www.cyberciti.biz/datacenter/linux-unix-bsd-osx-cannot-write-to-hard-disk/

作者:nixCraft 译者:ZTinoZ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以下是我在 160GB 硬盘上的分区方案,采用 Windows Server 2003 SP2(32位)、CentOS Linux 6.5(64位)双系统,作为日常办公桌面环境使用。

基本思路是这样的:

  1. 各分区大小尽可能为整数,看上去舒服一些(有些强迫症);
  2. 两个系统之间需要进行文件共享和数据交换;
  3. 使用过程中,双系统尽量不发生干扰,避免误操作对另一系统破坏;
  4. 重新安装系统时不影响用户数据。
  5. 日常办公使用,主要进行文档字处理,有少量图片制作和编辑,不作为数据服务器使用。

具体分区如下(Linux 环境 fdisk 显示效果):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1175 9438156 7 HPFS/NTFS
/dev/sda2 1176 2505 10683225 83 Linux
/dev/sda3 2506 19457 136166940 5 Extended
/dev/sda5 2506 5116 20972826 7 HPFS/NTFS
/dev/sda6 5117 9033 31463271 7 HPFS/NTFS
/dev/sda7 9034 12954 31495401 b W95 FAT32
/dev/sda8 12955 19457 52235316 83 Linux  

Windows 四个分区:

C盘(NTFS) 操作系统、D盘(NTFS) 应用软件、E盘(NTFS) 工作专区、F盘(FAT32) 交换存储。

Linux两个分区:

/(Ext4) 操作系统、/home(Ext4) 用户数据,将Windows的四个分区自动挂载,其中C、D、E盘采用只读方式挂载保护原有数据,F盘以读写方式挂载以便在两个系统交换数据。

关于swap分区的说明:

考虑到这台机器不做服务器,且 2GB 内存够用了,因此没有划分 Swap 分区。

针对 swap 分区是否应该划分的问题,我做一些补充说明:

将 Linux 环境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使用, 已经有两年多了。起初我也是按照网上总结出的经验, 划分有 swap 分区, 使用过程中发现, swap 的使用率几乎都维持在 0% 。

针对这个现象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也在群里询问过一些技术老鸟。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Linux 环境中 swap 的作用 和 windows 环境中的虚拟内存(pagefile.sys)是类似的。(抱歉,用Win的眼光来看待Linux,只是为了让新手们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当内存使用率过高,或单个进程占用内存过大时,采取把部分内存数据转储到硬盘。我们都知道,硬盘的读写速度与内存相比,是低了好几个数量级的。

因此,在现今主流机型硬件配置的前提下(2-8G内存),划分 swap 的意义不大。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 Linux 作为普通桌面使用,而没有复杂科学计算和3D建模,没有大负荷的数据库、Web、Samba 等服务器。

如何分区,其实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在 资源(硬盘容量等) 和 需求(所需应用、期望的效率、存储的数据量和分类等) 方面取得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平衡点。

分区在 Windows 环境 的效果,整数分区:

分区在 Linux 环境 的效果,整数分区:

顺便秀一下我的 CentOS Linux 6.5 桌面:

在实际工作中,这个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感觉用得很顺手。

特地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喜欢!

欢迎跟帖讨论。

作者:仅此一仙『QQ:46231375』@ 江西

磁盘驱动器速度

磁盘驱动器的速度是以一个单位时间内读写数据量的多少来衡量的。DD 命令是一个简单的命令行工具,它可用对磁盘进行任意数据块的读取和写入,同时可以度量读取写入的速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使用 DD 命令来测试 USB 和 SSD 磁盘的读取和写入速度。

数据传输速度不但取决于驱动盘本身,而且还与连接的接口有关。比如, USB 2.0 端口的最大传输速度是 35 兆字节/秒,所以如果您把一个支持高速传输的 USB 3.0 驱动盘插入 USB 2.0 端口的话,它实际的传输速度将是 2.0 端口的下限。

这对于 SSD 也是一样的。 SSD 连接的 SATA 端口有不同的类型。平均是 375 兆字节/秒的 SATA 2.0 端口理论上最大传输速度是 3 Gbit/秒,而 SATA 3.0 是这个速度的两倍。

测试方法

挂载上驱动盘,从终端进入此盘目录下。然后使用 DD 命令,首先写入固定大小块的一个文件,接着读取这个文件。

DD 命令通用语法格式如下:

dd if=path/to/input_file of=/path/to/output_file bs=block_size count=number_of_blocks

当写入到驱动盘的时候,我们简单的从无穷无用字节的源 /dev/zero 读取,当从驱动盘读取的时候,我们读取的是刚才的文件,并把输出结果发送到无用的 /dev/null。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DD 命令会跟踪数据传输的速度并且报告出结果。

固态硬盘

我们使用的是一块“三星 Evo 120G” 的固态硬盘。它性价比很高,很适合刚开始用固态硬盘的用户,也是我的第一块固态硬盘,并且也是市场上效果最好的固态硬盘之一。

这次实验中,我们把硬盘接在 SATA 2.0 端口上。

写入速度

首先让我们写入固态硬盘

$ dd if=/dev/zero of=./largefile bs=1M count=1024
1024+0 records in
1024+0 records out
1073741824 bytes (1.1 GB) copied, 4.82364 s, 223 MB/s

的大小实际上是相当大的。你可以尝试用更小的尺寸如 64K 甚至是 4K 的。

读取速度

现在读回这个文件。但是,得首先清除内存的缓存,以确保这个文件确实是从驱动盘读取的。

运行下面的命令来清除内存缓存

$ sudo sh -c "sync &&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现在读取此文件

$ dd if=./largefile of=/dev/null bs=4k
165118+0 records in
165118+0 records out
676323328 bytes (676 MB) copied, 3.0114 s, 225 MB/s

在 Arch Linux 的维基页上有一整页的关于不同的厂商,如英特尔、三星、Sandisk 等提供的各类固态硬盘 读/写速度的信息。点击如下的 url 可以查看相关信息。

https://wiki.archlinux.org/index.php/SSD\_Benchmarking

USB

此次实验我们会测量普通的 USB/随身笔的读写速度。驱动盘都是接入标准的 USB 2.0 端口的。首先用的是一个 4GB 大小的 sony USB 驱动盘,随后用的是一个 16GB 大小的 strontium 驱动盘。

首先把驱动盘插入端口,并挂载上,使其可读。然后从命令行下面进入挂载的文件目录下。

Sony 4GB - 写入

这个实验中,用 DD 命令向驱动盘写入一个有 10000 块,每块 8K 字节的文件。

# dd if=/dev/zero of=./largefile bs=8k count=10000
10000+0 records in
10000+0 records out
81920000 bytes (82 MB) copied, 11.0626 s, 7.4 MB/s

因此,写入速度约为7.5兆字节/秒。这是一个很低的数字。

Sony 4GB - 读取

把相同的文件读取回来,测试速度。首先运行如下命令清除内存缓存。

$ sudo sh -c "sync &&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现在就可以使用 DD 命令来读取文件了。

# dd if=./largefile of=/dev/null bs=8k
8000+0 records in
8000+0 records out
65536000 bytes (66 MB) copied, 2.65218 s, 24.7 MB/s

读取速度出来大约是25兆字节/秒,这大致跟廉价 USB 驱动盘的标准相匹配吧。

USB2.0 理论上最大信号传输速率为480兆比特/秒,最小为60兆字节/秒。然而,由于各种限制实际传输速率大约280兆比特/秒和35兆字节/秒之间。除了这个,实际的速度还取决于驱动盘本身的质量好坏以及其他的因素。

上面实验中, USB 驱动盘插入USB 2.0 端口,读取的速度达到了 24.7兆字节/秒,这是很不错的读速度。但写入速度就不敢恭维了。

下面让我们用 16GB 的 Strontium 驱动盘来做相同的实验。虽然 Strontium 的 USB 驱动盘很稳定,但它也是一款很便宜的品牌。

Strontium 16gb 盘写入速度

# dd if=/dev/zero of=./largefile bs=64k count=1000
1000+0 records in
1000+0 records out
65536000 bytes (66 MB) copied, 8.3834 s, 7.8 MB/s

Strontium 16gb 盘读取速度

# sudo sh -c "sync &&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 dd if=./largefile of=/dev/null bs=8k
8000+0 records in
8000+0 records out
65536000 bytes (66 MB) copied, 2.90366 s, 22.6 MB/s

它的读取速度就要比 Sony 的低了。

参考资料


关于 Silver Moon

Php 开发者, 博主 和 Linux 爱好者. 通过 [email protected] 或者 Google+ 可联系到他。

badblocks是linux及其类似的操作系统中,扫描检查硬盘和外部设备损坏扇区的命令工具。损坏的扇区或者损坏的区块是硬盘中因为永久损坏或者是操作系统不能读取的空间。

Badblocks命令可以探测硬盘中所有损坏的扇区或者区块并将结果保存在一个文本文档中,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e2fsck命令来配置操作系统不在这些损坏的扇区中存储数据。

步骤:1 使用fdisk命令识别硬盘信息

# sudo fdisk -l 

步骤:2 扫描硬盘的损坏扇区或区块

# sudo badblocks -v /dev/sdb > /tmp/bad-blocks.txt

只需将“/dev/sdb”替换为自己机器的硬盘/分区。执行完成上述命令后,一个名为“bad-blocks”文本文档将会在/tmp下创建,它将包含所有的损坏区块。

例如:

步骤:3 提示 操作系统不要使用损坏区块存储

扫描完成后,如果损坏区块被发现了,然后通过e2fsck命令使用“bad-blocks.txt”,强迫操作系统不使用这些损坏的区块存储数据。

# sudo e2fsck -l /tmp/bad-blocks.txt  /dev/sdb

注意:在运行e2fsck命令前,请保证设备没有被挂载。

关于badblocks和e2fsck命令的更多帮助,请参考下列man页面

# man badblocks
# man e2fsck  

via: http://www.linuxtechi.com/check-hard-drive-for-bad-sector-linux/

作者:Pradeep Kumar 译者:Vic\_\_\_ 校对:Caroline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