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内核里的数据结构——双向链表
Linux 内核中自己实现了双向链表,可以在 include/linux/list.h 找到定义。我们将会首先从双向链表数据结构开始介绍内核里的数据结构。为什么?因为它在内核里使用的很广泛,你只需要在 free-electrons.com 检索一下就知道了。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在 include/linux/types.h 里的主结构体:
struct list_head {
struct list_head *next, *prev;
};
你可能注意到这和你以前见过的双向链表的实现方法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来说,在 glib 库里是这样实现的:
struct GList {
gpointer data;
GList *next;
GList *prev;
};
通常来说一个链表结构会包含一个指向某个项目的指针。但是 Linux 内核中的链表实现并没有这样做。所以问题来了:链表在哪里保存数据呢?。实际上,内核里实现的链表是侵入式链表(Intrusive list)。侵入式链表并不在节点内保存数据-它的节点仅仅包含指向前后节点的指针,以及指向链表节点数据部分的指针——数据就是这样附加在链表上的。这就使得这个数据结构是通用的,使用起来就不需要考虑节点数据的类型了。
比如:
struct nmi_desc {
spinlock_t lock;
struct list_head head;
};
让我们看几个例子来理解一下在内核里是如何使用 list_head
的。如上所述,在内核里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地方都用到了链表。我们来看一个在杂项字符驱动里面的使用的例子。在 drivers/char/misc.c 的杂项字符驱动 API 被用来编写处理小型硬件或虚拟设备的小驱动。这些驱动共享相同的主设备号:
#define MISC_MAJOR 10
但是都有各自不同的次设备号。比如:
ls -l /dev | grep 10
crw------- 1 root root 10, 235 Mar 21 12:01 autofs
drwxr-xr-x 10 root root 200 Mar 21 12:01 cpu
crw------- 1 root root 10, 62 Mar 21 12:01 cpu_dma_latency
crw------- 1 root root 10, 203 Mar 21 12:01 cuse
drwxr-xr-x 2 root root 100 Mar 21 12:01 dri
crw-rw-rw- 1 root root 10, 229 Mar 21 12:01 fuse
crw------- 1 root root 10, 228 Mar 21 12:01 hpet
crw------- 1 root root 10, 183 Mar 21 12:01 hwrng
crw-rw----+ 1 root kvm 10, 232 Mar 21 12:01 kvm
crw-rw---- 1 root disk 10, 237 Mar 21 12:01 loop-control
crw------- 1 root root 10, 227 Mar 21 12:01 mcelog
crw------- 1 root root 10, 59 Mar 21 12:01 memory_bandwidth
crw------- 1 root root 10, 61 Mar 21 12:01 network_latency
crw------- 1 root root 10, 60 Mar 21 12:01 network_throughput
crw-r----- 1 root kmem 10, 144 Mar 21 12:01 nvram
brw-rw---- 1 root disk 1, 10 Mar 21 12:01 ram10
crw--w---- 1 root tty 4, 10 Mar 21 12:01 tty10
crw-rw---- 1 root dialout 4, 74 Mar 21 12:01 ttyS10
crw------- 1 root root 10, 63 Mar 21 12:01 vga_arbiter
crw------- 1 root root 10, 137 Mar 21 12:01 vhci
现在让我们看看它是如何使用链表的。首先看一下结构体 miscdevice
:
struct miscdevice
{
int minor;
const char *name;
const struct file_operations *fops;
struct list_head list;
struct device *parent;
struct device *this_device;
const char *nodename;
mode_t mode;
};
可以看到结构体miscdevice
的第四个变量list
是所有注册过的设备的链表。在源代码文件的开始可以看到这个链表的定义:
static LIST_HEAD(misc_list);
它实际上是对用list_head
类型定义的变量的扩展。
#define LIST_HEAD(name) \
struct list_head name = LIST_HEAD_INIT(name)
然后使用宏 LIST_HEAD_INIT
进行初始化,这会使用变量name
的地址来填充prev
和next
结构体的两个变量。
#define LIST_HEAD_INIT(name) { &(name), &(name) }
现在来看看注册杂项设备的函数misc_register
。它在一开始就用函数 INIT_LIST_HEAD
初始化了miscdevice->list
。
INIT_LIST_HEAD(&misc->list);
作用和宏LIST_HEAD_INIT
一样。
static inline void INIT_LIST_HEAD(struct list_head *list)
{
list->next = list;
list->prev = list;
}
接下来,在函数device_create
创建了设备后,我们就用下面的语句将设备添加到设备链表:
list_add(&misc->list, &misc_list);
内核文件list.h
提供了向链表添加新项的 API 接口。我们来看看它的实现:
static inline void list_add(struct list_head *new, struct list_head *head)
{
__list_add(new, head, head->next);
}
实际上就是使用3个指定的参数来调用了内部函数__list_add
:
- new - 新项。
- head - 新项将会插在
head
的后面 - head->next - 插入前,
head
后面的项。
__list_add
的实现非常简单:
static inline void __list_add(struct list_head *new,
struct list_head *prev,
struct list_head *next)
{
next->prev = new;
new->next = next;
new->prev = prev;
prev->next = new;
}
这里,我们在prev
和next
之间添加了一个新项。所以我们开始时用宏LIST_HEAD_INIT
定义的misc
链表会包含指向miscdevice->list
的向前指针和向后指针。
这儿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得到列表的内容呢?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宏:
#define list_entry(ptr, type, member) \
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使用了三个参数:
- ptr - 指向结构
list_head
的指针; - type - 结构体类型;
- member - 在结构体内类型为
list_head
的变量的名字;
比如说:
const struct miscdevice *p = list_entry(v, struct miscdevice, list)
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p->minor
或者 p->name
来访问miscdevice
。让我们来看看list_entry
的实现:
#define list_entry(ptr, type, member) \
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如我们所见,它仅仅使用相同的参数调用了宏container_of
。初看这个宏挺奇怪的:
#define 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 \
const typeof( ((type *)0)->member ) *__mptr = (ptr); \
(type *)( (char *)__mptr - offsetof(type,member) );})
首先你可以注意到花括号内包含两个表达式。编译器会执行花括号内的全部语句,然后返回最后的表达式的值。
举个例子来说: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i = 0;
printf("i = %d\n", ({++i; ++i;}));
return 0;
}
最终会打印出2
。
下一点就是typeof
,它也很简单。就如你从名字所理解的,它仅仅返回了给定变量的类型。当我第一次看到宏container_of
的实现时,让我觉得最奇怪的就是表达式((type *)0)
中的0。实际上这个指针巧妙的计算了从结构体特定变量的偏移,这里的0
刚好就是位宽里的零偏移。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include <stdio.h>
struct s {
int field1;
char field2;
char field3;
};
int main() {
printf("%p\n", &((struct s*)0)->field3);
return 0;
}
结果显示0x5
。
下一个宏offsetof
会计算从结构体起始地址到某个给定结构字段的偏移。它的实现和上面类似:
#define offsetof(TYPE, MEMBER) ((size_t) &((TYPE *)0)->MEMBER)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宏container_of
。只需给定结构体中list_head
类型 字段的地址、名字和结构体容器的类型,它就可以返回结构体的起始地址。在宏定义的第一行,声明了一个指向结构体成员变量ptr
的指针__mptr
,并且把ptr
的地址赋给它。现在ptr
和__mptr
指向了同一个地址。从技术上讲我们并不需要这一行,但是它可以方便地进行类型检查。第一行保证了特定的结构体(参数type
)包含成员变量member
。第二行代码会用宏offsetof
计算成员变量相对于结构体起始地址的偏移,然后从结构体的地址减去这个偏移,最后就得到了结构体。
当然了list_add
和 list_entry
不是<linux/list.h>
提供的唯一功能。双向链表的实现还提供了如下API:
- list\_add
- list\_add\_tail
- list\_del
- list\_replace
- list\_move
- list\_is\_last
- list\_empty
- list\_cut\_position
- list\_splice
- list\_for\_each
- list\_for\_each\_entry
等等很多其它API。
via: https://github.com/0xAX/linux-insides/blob/master/DataStructures/dlist.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