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内核 下的文章

想要安装最新的Linux内核吗?一个简单的脚本就可以在Ubuntu系统中方便的完成这项工作。

Michael Murphy 写了一个脚本用来将最新的候选版、标准版、或者低延时版的内核安装到 Ubuntu 系统中。这个脚本会在询问一些问题后从 Ubuntu 内核主线页面 下载安装最新的 Linux 内核包。

通过脚本来安装、升级Linux内核:

1、 点击这个 github 页面 右上角的 “Download Zip” 来下载该脚本(注:此脚本在墙外,我已经搬运回来了,请参见下面。)。

2、鼠标右键单击用户下载目录下的 Zip 文件,选择 “在此展开” 将其解压。

3、右键点击解压后的文件夹,选择 “在终端中打开” 到此文件夹下。

此时将会打开一个终端,并且自动导航到目标文件夹下。如果你找不到 “在终端中打开” 选项的话,在 Ubuntu 软件中心搜索安装 nautilus-open-terminal ,然后重新登录系统即可(也可以再终端中运行 nautilus -q 来取代重新登录系统的操作)。

备注:此脚本如下,你可以将它保存为一个可执行的 shell 脚本:

#!/bin/bash
cd /tmp

if ! which lynx > /dev/null; then sudo apt-get install lynx -y; fi

if [ "$(getconf LONG_BIT)" == "64" ]; then arch=amd64; else arch=i386; fi

function download() {
   wget $(lynx -dump -listonly -dont-wrap-pre $kernelURL | grep "$1" | grep "$2" | grep "$arch" | cut -d ' ' -f 4)
}

# Kernel URL
read -p "Do you want the latest RC?" rc
case "$rc" in
   y* | Y*) kernelURL=$(lynx -dump -nonumbers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 | tail -1) ;;
   n* | N*) kernelURL=$(lynx -dump -nonumbers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 | grep -v rc | tail -1) ;;
   *) exit ;;
esac
 
read -p "Do you want the lowlatency kernel?" lowlatency
case "$lowlatency" in
   y* | Y*) lowlatency=1 ;;
   n* | n*) lowlatency=0 ;;
   *) exit ;;
esac

# Download Kernel
if [ "$lowlatency" == "0" ]; then
   echo "Downloading the latest generic kernel."
   download generic header
   download generic image
elif [ "$lowlatency" == "1" ]; then
   echo "Downloading the latest lowlatency kernel."
   download lowlatency header
   download lowlatency image
fi

# Shared Kernel Header
wget $(lynx -dump -listonly -dont-wrap-pre $kernelURL | grep all | cut -d ' ' -f 4)

# Install Kernel
echo "Installing Linux Kernel"
sudo dpkg -i linux*.deb
echo "Done. You may now reboot."
  1. 当进入终端后,运行以下命令来赋予脚本执行本次操作的权限。
chmod +x *

最后,每当你想要安装或升级 Ubuntu 的 linux 内核时都可以运行此脚本。

./*

这里之所以使用 * 替代脚本名称是因为文件夹中只有它一个文件。

如果脚本运行成功,重启电脑即可。

恢复并且卸载新版内核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要恢复并且移除新版内核的话,请重启电脑,在 Grub 启动器的 高级选项 菜单下选择旧版内核来启动系统。

当系统启动后,参照下边章节继续执行。

如何移除旧的(或新的)内核:

  1. 从 Ubuntu 软件中心安装 Synaptic Package Manager。
  2. 打开 Synaptic Package Manager 然后如下操作:
  • 点击 Reload 按钮,让想要被删除的新内核显示出来.
  • 在左侧面板中选择 Status -> Installed ,让查找列表更清晰一些。
  • 在 Quick filter 输入框中输入 linux-image- 用于查询。
  • 选择一个内核镜像 “linux-image-x.xx.xx-generic” 然后将其标记为removal(或者Complete Removal)
  • 最后,应用变更

重复以上操作直到移除所有你不需要的内核。注意,不要随意移除此刻正在运行的内核,你可以通过 uname -r 命令来查看运行的内核。

对于 Ubuntu 服务器来说,你可以一步步运行下面的命令:

uname -r

dpkg -l | grep linux-image-

sudo apt-get autoremove KERNEL_IMAGE_NAME


via: http://ubuntuhandbook.org/index.php/2015/08/install-latest-kernel-script/

作者:Ji m 译者:mr-ping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介绍

我不会告诉你怎么在自己的电脑上去构建、安装一个定制化的 Linux 内核,这样的资料太多了,它们会对你有帮助。本文会告诉你当你在内核源码路径里敲下make 时会发生什么。

当我刚刚开始学习内核代码时,Makefile 是我打开的第一个文件,这个文件看起来真令人害怕 :)。那时候这个 Makefile 还只包含了1591 行代码,当我开始写本文时,内核已经是4.2.0的第三个候选版本 了。

这个 makefile 是 Linux 内核代码的根 makefile ,内核构建就始于此处。是的,它的内容很多,但是如果你已经读过内核源代码,你就会发现每个包含代码的目录都有一个自己的 makefile。当然了,我们不会去描述每个代码文件是怎么编译链接的,所以我们将只会挑选一些通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而你不会在这里找到构建内核的文档、如何整洁内核代码、tags 的生成和交叉编译 相关的说明,等等。我们将从make 开始,使用标准的内核配置文件,到生成了内核镜像 bzImage 结束。

如果你已经很了解 make 工具那是最好,但是我也会描述本文出现的相关代码。

让我们开始吧!

(题图来自:adafruit.com)

编译内核前的准备

在开始编译前要进行很多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找到并配置好配置文件,make 命令要使用到的参数都需要从这些配置文件获取。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内核的根 makefile

内核的根 Makefile 负责构建两个主要的文件:vmlinux (内核镜像可执行文件)和模块文件。内核的 Makefile 从定义如下变量开始:

VERSION = 4
PATCHLEVEL = 2
SUBLEVEL = 0
EXTRAVERSION = -rc3
NAME = Hurr durr I'ma sheep

这些变量决定了当前内核的版本,并且被使用在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同一个 Makefile 中的 KERNELVERSION

KERNELVERSION = $(VERSION)$(if $(PATCHLEVEL),.$(PATCHLEVEL)$(if $(SUBLEVEL),.$(SUBLEVEL)))$(EXTRAVERSION)

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很多ifeq 条件判断语句,它们负责检查传递给 make 的参数。内核的 Makefile 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编译选项 make help ,这个选项可以生成所有的可用目标和一些能传给 make 的有效的命令行参数。举个例子,make V=1 会在构建过程中输出详细的编译信息,第一个 ifeq 就是检查传递给 make 的 V=n 选项。

ifeq ("$(origin V)", "command line")
  KBUILD_VERBOSE = $(V)
endif
ifndef KBUILD_VERBOSE
  KBUILD_VERBOSE = 0
endif

ifeq ($(KBUILD_VERBOSE),1)
  quiet =
  Q =
else
  quiet=quiet_
  Q = @
endif

export quiet Q KBUILD_VERBOSE

如果 V=n 这个选项传给了 make ,系统就会给变量 KBUILD_VERBOSE 选项附上 V 的值,否则的话KBUILD_VERBOSE 就会为 0。然后系统会检查 KBUILD_VERBOSE 的值,以此来决定 quietQ 的值。符号 @ 控制命令的输出,如果它被放在一个命令之前,这条命令的输出将会是 CC scripts/mod/empty.o,而不是Compiling .... scripts/mod/empty.o(LCTT 译注:CC 在 makefile 中一般都是编译命令)。在这段最后,系统导出了所有的变量。

下一个 ifeq 语句检查的是传递给 make 的选项 O=/dir,这个选项允许在指定的目录 dir 输出所有的结果文件:

ifeq ($(KBUILD_SRC),)

ifeq ("$(origin O)", "command line")
  KBUILD_OUTPUT := $(O)
endif

ifneq ($(KBUILD_OUTPUT),)
saved-output := $(KBUILD_OUTPUT)
KBUILD_OUTPUT := $(shell mkdir -p $(KBUILD_OUTPUT) && cd $(KBUILD_OUTPUT) \
                                && /bin/pwd)
$(if $(KBUILD_OUTPUT),, \
     $(error failed to create output directory "$(saved-output)"))

sub-make: FORCE
    $(Q)$(MAKE) -C $(KBUILD_OUTPUT) KBUILD_SRC=$(CURDIR) \
    -f $(CURDIR)/Makefile $(filter-out _all sub-make,$(MAKECMDGOALS))

skip-makefile := 1
endif # ifneq ($(KBUILD_OUTPUT),)
endif # ifeq ($(KBUILD_SRC),)

系统会检查变量 KBUILD_SRC,它代表内核代码的顶层目录,如果它是空的(第一次执行 makefile 时总是空的),我们会设置变量 KBUILD_OUTPUT 为传递给选项 O 的值(如果这个选项被传进来了)。下一步会检查变量 KBUILD_OUTPUT ,如果已经设置好,那么接下来会做以下几件事:

  • 将变量 KBUILD_OUTPUT 的值保存到临时变量 saved-output
  • 尝试创建给定的输出目录;
  • 检查创建的输出目录,如果失败了就打印错误;
  • 如果成功创建了输出目录,那么就在新目录重新执行 make 命令(参见选项-C)。

下一个 ifeq 语句会检查传递给 make 的选项 CM

ifeq ("$(origin C)", "command line")
  KBUILD_CHECKSRC = $(C)
endif
ifndef KBUILD_CHECKSRC
  KBUILD_CHECKSRC = 0
endif

ifeq ("$(origin M)", "command line")
  KBUILD_EXTMOD := $(M)
endif

第一个选项 C 会告诉 makefile 需要使用环境变量 $CHECK 提供的工具来检查全部 c 代码,默认情况下会使用sparse。第二个选项 M 会用来编译外部模块(本文不做讨论)。

系统还会检查变量 KBUILD_SRC,如果 KBUILD_SRC 没有被设置,系统会设置变量 srctree.

ifeq ($(KBUILD_SRC),)
        srctree := .
endif

objtree := .
src     := $(srctree)
obj     := $(objtree)

export srctree objtree VPATH

这将会告诉 Makefile 内核的源码树就在执行 make 命令的目录,然后要设置 objtree 和其他变量为这个目录,并且将这些变量导出。接着就是要获取 SUBARCH 的值,这个变量代表了当前的系统架构(LCTT 译注:一般都指CPU 架构):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x86/ -e s/x86_64/x86/ \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e s/aarch64.*/arm64/ )

如你所见,系统执行 uname 得到机器、操作系统和架构的信息。因为我们得到的是 uname 的输出,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些处理再赋给变量 SUBARCH 。获得 SUBARCH 之后就要设置SRCARCHhfr-archSRCARCH 提供了硬件架构相关代码的目录,hfr-arch 提供了相关头文件的目录:

ifeq ($(ARCH),i386)
        SRCARCH := x86
endif
ifeq ($(ARCH),x86_64)
        SRCARCH := x86
endif

hdr-arch  := $(SRCARCH)

注意:ARCHSUBARCH 的别名。如果没有设置过代表内核配置文件路径的变量 KCONFIG_CONFIG,下一步系统会设置它,默认情况下就是 .config

KCONFIG_CONFIG  ?= .config
export KCONFIG_CONFIG

以及编译内核过程中要用到的 shell

CONFIG_SHELL := $(shell if [ -x "$$BASH" ]; then echo $$BASH; \
      else if [ -x /bin/bash ]; then echo /bin/bash; \
      else echo sh; fi ; fi)

接下来就要设置一组和编译内核的编译器相关的变量。我们会设置主机的 CC++ 的编译器及相关配置项:

HOSTCC       = gcc
HOSTCXX      = g++
HOSTCFLAGS   = -Wall -Wmissing-prototypes -Wstrict-prototypes -O2 -fomit-frame-pointer -std=gnu89
HOSTCXXFLAGS = -O2

接下来会去适配代表编译器的变量 CC,那为什么还要 HOST* 这些变量呢?这是因为 CC 是编译内核过程中要使用的目标架构的编译器,但是 HOSTCC 是要被用来编译一组 host 程序的(下面我们就会看到)。

然后我们就看到变量 KBUILD_MODULESKBUILD_BUILTIN 的定义,这两个变量决定了我们要编译什么东西(内核、模块或者两者):

KBUILD_MODULES :=
KBUILD_BUILTIN := 1

ifeq ($(MAKECMDGOALS),modules)
  KBUILD_BUILTIN := $(if $(CONFIG_MODVERSIONS),1)
endif

在这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变量的定义,并且,如果们仅仅传递了 modulesmake,变量 KBUILD_BUILTIN 会依赖于内核配置选项 CONFIG_MODVERSIONS

下一步操作是引入下面的文件:

include scripts/Kbuild.include

文件 Kbuild 或者又叫做 Kernel Build System 是一个用来管理构建内核及其模块的特殊框架。kbuild 文件的语法与 makefile 一样。文件scripts/Kbuild.includekbuild 系统提供了一些常规的定义。因为我们包含了这个 kbuild 文件,我们可以看到和不同工具关联的这些变量的定义,这些工具会在内核和模块编译过程中被使用(比如链接器、编译器、来自 binutils 的二进制工具包 ,等等):

AS      = $(CROSS_COMPILE)as
LD      = $(CROSS_COMPILE)ld
CC      = $(CROSS_COMPILE)gcc
CPP     = $(CC) -E
AR      = $(CROSS_COMPILE)ar
NM      = $(CROSS_COMPILE)nm
STRIP       = $(CROSS_COMPILE)strip
OBJCOPY     = $(CROSS_COMPILE)objcopy
OBJDUMP     = $(CROSS_COMPILE)objdump
AWK     = awk
...
...
...

在这些定义好的变量后面,我们又定义了两个变量:USERINCLUDELINUXINCLUDE。他们包含了头文件的路径(第一个是给用户用的,第二个是给内核用的):

USERINCLUDE    := \
        -I$(srctree)/arch/$(hdr-arch)/include/uapi \
        -Iarch/$(hdr-arch)/include/generated/uapi \
        -I$(srctree)/include/uapi \
        -Iinclude/generated/uapi \
        -include $(srctree)/include/linux/kconfig.h

LINUXINCLUDE    := \
        -I$(srctree)/arch/$(hdr-arch)/include \
        ...

以及给 C 编译器的标准标志:

KBUILD_CFLAGS   := -Wall -Wundef -Wstrict-prototypes -Wno-trigraphs \
           -fno-strict-aliasing -fno-common \
           -Werror-implicit-function-declaration \
           -Wno-format-security \
           -std=gnu89

这并不是最终确定的编译器标志,它们还可以在其他 makefile 里面更新(比如 arch/ 里面的 kbuild)。变量定义完之后,全部会被导出供其他 makefile 使用。

下面的两个变量 RCS_FIND_IGNORERCS_TAR_IGNORE 包含了被版本控制系统忽略的文件:

export RCS_FIND_IGNORE := \( -name SCCS -o -name BitKeeper -o -name .svn -o    \
              -name CVS -o -name .pc -o -name .hg -o -name .git \) \
              -prune -o
export RCS_TAR_IGNORE := --exclude SCCS --exclude BitKeeper --exclude .svn \
             --exclude CVS --exclude .pc --exclude .hg --exclude .git

这就是全部了,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下一个点就是如果构建vmlinux

直面内核构建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根 makefile(注:内核根目录下的 makefile)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和编译内核相关的了。在这之前,我们不会在终端看到 make 命令输出的任何东西。但是现在编译的第一步开始了,这里我们需要从内核根 makefile 的 598 行开始,这里可以看到目标vmlinux

all: vmlinux
    include arch/$(SRCARCH)/Makefile

不要操心我们略过的从 export RCS_FIND_IGNORE.....all: vmlinux..... 这一部分 makefile 代码,他们只是负责根据各种配置文件(make *.config)生成不同目标内核的,因为之前我就说了这一部分我们只讨论构建内核的通用途径。

目标 all: 是在命令行如果不指定具体目标时默认使用的目标。你可以看到这里包含了架构相关的 makefile(在这里就指的是 arch/x86/Makefile)。从这一时刻起,我们会从这个 makefile 继续进行下去。如我们所见,目标 all 依赖于根 makefile 后面声明的 vmlinux

vmlinux: scripts/link-vmlinux.sh $(vmlinux-deps) FORCE

vmlinux 是 linux 内核的静态链接可执行文件格式。脚本 scripts/link-vmlinux.sh 把不同的编译好的子模块链接到一起形成了 vmlinux。

第二个目标是 vmlinux-deps,它的定义如下:

vmlinux-deps := $(KBUILD_LDS) $(KBUILD_VMLINUX_INIT) $(KBUILD_VMLINUX_MAIN)

它是由内核代码下的每个顶级目录的 built-in.o 组成的。之后我们还会检查内核所有的目录,kbuild 会编译各个目录下所有的对应 $(obj-y) 的源文件。接着调用 $(LD) -r 把这些文件合并到一个 build-in.o 文件里。此时我们还没有vmlinux-deps,所以目标 vmlinux 现在还不会被构建。对我而言 vmlinux-deps 包含下面的文件:

arch/x86/kernel/vmlinux.lds arch/x86/kernel/head_64.o
arch/x86/kernel/head64.o    arch/x86/kernel/head.o
init/built-in.o             usr/built-in.o
arch/x86/built-in.o         kernel/built-in.o
mm/built-in.o               fs/built-in.o
ipc/built-in.o              security/built-in.o
crypto/built-in.o           block/built-in.o
lib/lib.a                   arch/x86/lib/lib.a
lib/built-in.o              arch/x86/lib/built-in.o
drivers/built-in.o          sound/built-in.o
firmware/built-in.o         arch/x86/pci/built-in.o
arch/x86/power/built-in.o   arch/x86/video/built-in.o
net/built-in.o

下一个可以被执行的目标如下:

$(sort $(vmlinux-deps)): $(vmlinux-dirs) ;
$(vmlinux-dirs): prepare scripts
    $(Q)$(MAKE) $(build)=$@

就像我们看到的,vmlinux-dir 依赖于两部分:preparescripts。第一个 prepare 定义在内核的根 makefile 中,准备工作分成三个阶段:

prepare: prepare0
prepare0: archprepare FORCE
    $(Q)$(MAKE) $(build)=.
archprepare: archheaders archscripts prepare1 scripts_basic

prepare1: prepare2 $(version_h) include/generated/utsrelease.h \
                   include/config/auto.conf
    $(cmd_crmodverdir)
prepare2: prepare3 outputmakefile asm-generic

第一个 prepare0 展开到 archprepare ,后者又展开到 archheaderarchscripts,这两个变量定义在 x86_64 相关的 Makefile。让我们看看这个文件。x86_64 特定的 makefile 从变量定义开始,这些变量都是和特定架构的配置文件 (defconfig,等等)有关联。在定义了编译 16-bit 代码的编译选项之后,根据变量 BITS 的值,如果是 32, 汇编代码、链接器、以及其它很多东西(全部的定义都可以在arch/x86/Makefile找到)对应的参数就是 i386,而 64 就对应的是 x86_84

第一个目标是 makefile 生成的系统调用列表(syscall table)中的 archheaders

archheaders:
    $(Q)$(MAKE) $(build)=arch/x86/entry/syscalls all

第二个目标是 makefile 里的 archscripts

archscripts: scripts_basic
    $(Q)$(MAKE) $(build)=arch/x86/tools relocs

我们可以看到 archscripts 是依赖于根 Makefile里的scripts_basic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 scripts_basic 是按照 scripts/basic 的 makefile 执行 make 的:

scripts_basic:
    $(Q)$(MAKE) $(build)=scripts/basic

scripts/basic/Makefile 包含了编译两个主机程序 fixdepbin2 的目标:

hostprogs-y := fixdep
hostprogs-$(CONFIG_BUILD_BIN2C)     += bin2c
always      := $(hostprogs-y)

$(addprefix $(obj)/,$(filter-out fixdep,$(always))): $(obj)/fixdep

第一个工具是 fixdep:用来优化 gcc 生成的依赖列表,然后在重新编译源文件的时候告诉make。第二个工具是 bin2c,它依赖于内核配置选项 CONFIG_BUILD_BIN2C,并且它是一个用来将标准输入接口(LCTT 译注:即 stdin)收到的二进制流通过标准输出接口(即:stdout)转换成 C 头文件的非常小的 C 程序。你可能注意到这里有些奇怪的标志,如 hostprogs-y 等。这个标志用于所有的 kbuild 文件,更多的信息你可以从documentation 获得。在我们这里, hostprogs-y 告诉 kbuild 这里有个名为 fixed 的程序,这个程序会通过和 Makefile 相同目录的 fixdep.c 编译而来。

执行 make 之后,终端的第一个输出就是 kbuild 的结果:

$ make
  HOSTCC  scripts/basic/fixdep

当目标 script_basic 被执行,目标 archscripts 就会 make arch/x86/tools 下的 makefile 和目标 relocs:

$(Q)$(MAKE) $(build)=arch/x86/tools relocs

包含了重定位 的信息的代码 relocs_32.crelocs_64.c 将会被编译,这可以在make 的输出中看到:

  HOSTCC  arch/x86/tools/relocs_32.o
  HOSTCC  arch/x86/tools/relocs_64.o
  HOSTCC  arch/x86/tools/relocs_common.o
  HOSTLD  arch/x86/tools/relocs

在编译完 relocs.c 之后会检查 version.h:

$(version_h): $(srctree)/Makefile FORCE
    $(call filechk,version.h)
    $(Q)rm -f $(old_version_h)

我们可以在输出看到它:

CHK     include/config/kernel.release

以及在内核的根 Makefiel 使用 arch/x86/include/generated/asm 的目标 asm-generic 来构建 generic 汇编头文件。在目标 asm-generic 之后,archprepare 就完成了,所以目标 prepare0 会接着被执行,如我上面所写:

prepare0: archprepare FORCE
    $(Q)$(MAKE) $(build)=.

注意 build,它是定义在文件 scripts/Kbuild.include,内容是这样的:

build := -f $(srctree)/scripts/Makefile.build obj

或者在我们的例子中,它就是当前源码目录路径:.

$(Q)$(MAKE) -f $(srctree)/scripts/Makefile.build obj=.

脚本 scripts/Makefile.build 通过参数 obj 给定的目录找到 Kbuild 文件,然后引入 kbuild 文件:

include $(kbuild-file)

并根据这个构建目标。我们这里 . 包含了生成 kernel/bounds.sarch/x86/kernel/asm-offsets.sKbuild 文件。在此之后,目标 prepare 就完成了它的工作。 vmlinux-dirs 也依赖于第二个目标 scripts ,它会编译接下来的几个程序:filealiasmk_elfconfigmodpost 等等。之后,scripts/host-programs 就可以开始编译我们的目标 vmlinux-dirs 了。

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 vmlinux-dirs 都包含了那些东西。在我们的例子中它包含了下列内核目录的路径:

init usr arch/x86 kernel mm fs ipc security crypto block
drivers sound firmware arch/x86/pci arch/x86/power
arch/x86/video net lib arch/x86/lib

我们可以在内核的根 Makefile 里找到 vmlinux-dirs 的定义:

vmlinux-dirs    := $(patsubst %/,%,$(filter %/, $(init-y) $(init-m) \
             $(core-y) $(core-m) $(drivers-y) $(drivers-m) \
             $(net-y) $(net-m) $(libs-y) $(libs-m)))

init-y      := init/
drivers-y   := drivers/ sound/ firmware/
net-y       := net/
libs-y      := lib/
...
...
...

这里我们借助函数 patsubstfilter去掉了每个目录路径里的符号 /,并且把结果放到 vmlinux-dirs 里。所以我们就有了 vmlinux-dirs 里的目录列表,以及下面的代码:

$(vmlinux-dirs): prepare scripts
    $(Q)$(MAKE) $(build)=$@

符号 $@ 在这里代表了 vmlinux-dirs,这就表明程序会递归遍历从 vmlinux-dirs 以及它内部的全部目录(依赖于配置),并且在对应的目录下执行 make 命令。我们可以在输出看到结果:

  CC      init/main.o
  CHK     include/generated/compile.h
  CC      init/version.o
  CC      init/do_mounts.o
  ...
  CC      arch/x86/crypto/glue_helper.o
  AS      arch/x86/crypto/aes-x86_64-asm_64.o
  CC      arch/x86/crypto/aes_glue.o
  ...
  AS      arch/x86/entry/entry_64.o
  AS      arch/x86/entry/thunk_64.o
  CC      arch/x86/entry/syscall_64.o

每个目录下的源代码将会被编译并且链接到 built-io.o 里:

$ find . -name built-in.o
./arch/x86/crypto/built-in.o
./arch/x86/crypto/sha-mb/built-in.o
./arch/x86/net/built-in.o
./init/built-in.o
./usr/built-in.o
...
...

好了,所有的 built-in.o 都构建完了,现在我们回到目标 vmlinux 上。你应该还记得,目标 vmlinux 是在内核的根makefile 里。在链接 vmlinux 之前,系统会构建 samples, Documentation 等等,但是如上文所述,我不会在本文描述这些。

vmlinux: scripts/link-vmlinux.sh $(vmlinux-deps) FORCE
    ...
    ...
    +$(call if_changed,link-vmlinux)

你可以看到,调用脚本 scripts/link-vmlinux.sh 的主要目的是把所有的 built-in.o 链接成一个静态可执行文件,和生成 System.map。 最后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输出:

  LINK    vmlinux
  LD      vmlinux.o
  MODPOST vmlinux.o
  GEN     .version
  CHK     include/generated/compile.h
  UPD     include/generated/compile.h
  CC      init/version.o
  LD      init/built-in.o
  KSYM    .tmp_kallsyms1.o
  KSYM    .tmp_kallsyms2.o
  LD      vmlinux
  SORTEX  vmlinux
  SYSMAP  System.map

vmlinuxSystem.map 生成在内核源码树根目录下。

$ ls vmlinux System.map 
System.map  vmlinux

这就是全部了,vmlinux 构建好了,下一步就是创建 bzImage.

制作bzImage

bzImage 就是压缩了的 linux 内核镜像。我们可以在构建了 vmlinux 之后通过执行 make bzImage 获得bzImage。同时我们可以仅仅执行 make 而不带任何参数也可以生成 bzImage ,因为它是在 arch/x86/kernel/Makefile 里预定义的、默认生成的镜像:

all: bzImage

让我们看看这个目标,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镜像是怎么构建的。我已经说过了 bzImage 是被定义在 arch/x86/kernel/Makefile,定义如下:

bzImage: vmlinux
    $(Q)$(MAKE) $(build)=$(boot) $(KBUILD_IMAGE)
    $(Q)mkdir -p $(objtree)/arch/$(UTS_MACHINE)/boot
    $(Q)ln -fsn ../../x86/boot/bzImage $(objtree)/arch/$(UTS_MACHINE)/boot/$@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为 boot 目录执行 make,在我们的例子里是这样的:

boot := arch/x86/boot

现在的主要目标是编译目录 arch/x86/bootarch/x86/boot/compressed 的代码,构建 setup.binvmlinux.bin,最后用这两个文件生成 bzImage。第一个目标是定义在 arch/x86/boot/Makefile$(obj)/setup.elf:

$(obj)/setup.elf: $(src)/setup.ld $(SETUP_OBJS) FORCE
    $(call if_changed,ld)

我们已经在目录 arch/x86/boot 有了链接脚本 setup.ld,和扩展到 boot 目录下全部源代码的变量 SETUP_OBJS 。我们可以看看第一个输出:

  AS      arch/x86/boot/bioscall.o
  CC      arch/x86/boot/cmdline.o
  AS      arch/x86/boot/copy.o
  HOSTCC  arch/x86/boot/mkcpustr
  CPUSTR  arch/x86/boot/cpustr.h
  CC      arch/x86/boot/cpu.o
  CC      arch/x86/boot/cpuflags.o
  CC      arch/x86/boot/cpucheck.o
  CC      arch/x86/boot/early_serial_console.o
  CC      arch/x86/boot/edd.o

下一个源码文件是 arch/x86/boot/header.S,但是我们不能现在就编译它,因为这个目标依赖于下面两个头文件:

$(obj)/header.o: $(obj)/voffset.h $(obj)/zoffset.h

第一个头文件 voffset.h 是使用 sed 脚本生成的,包含用 nm 工具从 vmlinux 获取的两个地址:

#define VO__end 0xffffffff82ab0000
#define VO__text 0xffffffff81000000

这两个地址是内核的起始和结束地址。第二个头文件 zoffset.harch/x86/boot/compressed/Makefile 可以看出是依赖于目标 vmlinux的:

$(obj)/zoffset.h: $(obj)/compressed/vmlinux FORCE
    $(call if_changed,zoffset)

目标 $(obj)/compressed/vmlinux 依赖于 vmlinux-objs-y —— 说明需要编译目录 arch/x86/boot/compressed 下的源代码,然后生成 vmlinux.binvmlinux.bin.bz2,和编译工具 mkpiggy。我们可以在下面的输出看出来:

  LDS     arch/x86/boot/compressed/vmlinux.lds
  AS      arch/x86/boot/compressed/head_64.o
  CC      arch/x86/boot/compressed/misc.o
  CC      arch/x86/boot/compressed/string.o
  CC      arch/x86/boot/compressed/cmdline.o
  OBJCOPY arch/x86/boot/compressed/vmlinux.bin
  BZIP2   arch/x86/boot/compressed/vmlinux.bin.bz2
  HOSTCC  arch/x86/boot/compressed/mkpiggy

vmlinux.bin 是去掉了调试信息和注释的 vmlinux 二进制文件,加上了占用了 u32 (LCTT 译注:即4-Byte)的长度信息的 vmlinux.bin.all 压缩后就是 vmlinux.bin.bz2。其中 vmlinux.bin.all 包含了 vmlinux.binvmlinux.relocs(LCTT 译注:vmlinux 的重定位信息),其中 vmlinux.relocsvmlinux 经过程序 relocs 处理之后的 vmlinux 镜像(见上文所述)。我们现在已经获取到了这些文件,汇编文件 piggy.S 将会被 mkpiggy 生成、然后编译:

  MKPIGGY arch/x86/boot/compressed/piggy.S
  AS      arch/x86/boot/compressed/piggy.o

这个汇编文件会包含经过计算得来的、压缩内核的偏移信息。处理完这个汇编文件,我们就可以看到 zoffset 生成了:

  ZOFFSET arch/x86/boot/zoffset.h

现在 zoffset.hvoffset.h 已经生成了,arch/x86/boot 里的源文件可以继续编译:

  AS      arch/x86/boot/header.o
  CC      arch/x86/boot/main.o
  CC      arch/x86/boot/mca.o
  CC      arch/x86/boot/memory.o
  CC      arch/x86/boot/pm.o
  AS      arch/x86/boot/pmjump.o
  CC      arch/x86/boot/printf.o
  CC      arch/x86/boot/regs.o
  CC      arch/x86/boot/string.o
  CC      arch/x86/boot/tty.o
  CC      arch/x86/boot/video.o
  CC      arch/x86/boot/video-mode.o
  CC      arch/x86/boot/video-vga.o
  CC      arch/x86/boot/video-vesa.o
  CC      arch/x86/boot/video-bios.o

所有的源代码会被编译,他们最终会被链接到 setup.elf

  LD      arch/x86/boot/setup.elf

或者:

ld -m elf_x86_64   -T arch/x86/boot/setup.ld arch/x86/boot/a20.o arch/x86/boot/bioscall.o arch/x86/boot/cmdline.o arch/x86/boot/copy.o arch/x86/boot/cpu.o arch/x86/boot/cpuflags.o arch/x86/boot/cpucheck.o arch/x86/boot/early_serial_console.o arch/x86/boot/edd.o arch/x86/boot/header.o arch/x86/boot/main.o arch/x86/boot/mca.o arch/x86/boot/memory.o arch/x86/boot/pm.o arch/x86/boot/pmjump.o arch/x86/boot/printf.o arch/x86/boot/regs.o arch/x86/boot/string.o arch/x86/boot/tty.o arch/x86/boot/video.o arch/x86/boot/video-mode.o arch/x86/boot/version.o arch/x86/boot/video-vga.o arch/x86/boot/video-vesa.o arch/x86/boot/video-bios.o -o arch/x86/boot/setup.elf

最后的两件事是创建包含目录 arch/x86/boot/* 下的编译过的代码的 setup.bin

objcopy  -O binary arch/x86/boot/setup.elf arch/x86/boot/setup.bin

以及从 vmlinux 生成 vmlinux.bin :

objcopy  -O binary -R .note -R .comment -S arch/x86/boot/compressed/vmlinux arch/x86/boot/vmlinux.bin

最最后,我们编译主机程序 arch/x86/boot/tools/build.c,它将会用来把 setup.binvmlinux.bin 打包成 bzImage:

arch/x86/boot/tools/build arch/x86/boot/setup.bin arch/x86/boot/vmlinux.bin arch/x86/boot/zoffset.h arch/x86/boot/bzImage

实际上 bzImage 就是把 setup.binvmlinux.bin 连接到一起。最终我们会看到输出结果,就和那些用源码编译过内核的同行的结果一样:

Setup is 16268 bytes (padded to 16384 bytes).
System is 4704 kB
CRC 94a88f9a
Kernel: arch/x86/boot/bzImage is ready  (#5)

全部结束。

结论

这就是本文的结尾部分。本文我们了解了编译内核的全部步骤:从执行 make 命令开始,到最后生成 bzImage。我知道,linux 内核的 makefile 和构建 linux 的过程第一眼看起来可能比较迷惑,但是这并不是很难。希望本文可以帮助你理解构建 linux 内核的整个流程。

链接


via: https://github.com/0xAX/linux-insides/blob/master/Misc/how_kernel_compiled.md

译者:oska874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Linux 4.2 内核涉及到史上最多的贡献者数量,内核开发者 Jonathan Corbet 如是说。

西雅图报道。Linux 内核持续增长:代码量在增加,代码贡献者数量也在增加。而随之而来的一些挑战需要处理一下。以上是 Jonathan Corbet 在今年的 LinuxCon 的内核年度报告上提出的主要观点。以下是他的主要演讲内容:

Linux 4.2 内核已经于上月底释出。Corbet 强调有 1569 名开发者为这个版本贡献了代码,其中 277 名是第一次提交代码。

越来越多的开发者的加入,内核更新非常快,Corbet 估计现在大概 63 天就能产生一个新的内核里程碑。

Linux 4.2 涉及多方面的更新。其中一个就是引进了 OverLayFS,这是一种只读型文件系统,它可以实现在一个容器之上再放一个容器。

网络系统对小包传输性能也有了提升,这对于高频金融交易而言非常重要。提升的方面主要集中在减小处理数据包的时间的能耗。

依然有新的驱动中加入内核。在每个内核发布周期,平均会有 60 到 80 个新增或升级驱动中加入。

另一个主要更新是实时内核补丁,这个特性在 4.0 版首次引进,好处是系统管理员可以在生产环境中打上内核补丁而不需要重启系统。当补丁所需要的元素都已准备就绪,打补丁的过程会在后台持续而稳定地进行。

Linux 安全, IoT 和其他关注点

过去一年中,安全问题在开源社区是一个很热的话题,这都归因于那些引发高度关注的事件,比如 Heartbleed 和 Shellshock。

“我毫不怀疑 Linux 代码对这些方面的忽视会产生一些令人不悦的问题”,Corbet 原话。

他强调说过去 10 年间有超过 3 百万行代码不再被开发者修改,而产生 Shellshock 漏洞的代码的年龄已经是 20 岁了,近年来更是无人问津。

另一个关注点是 2038 问题,Linux 界的“千年虫”,如果不解决,2000 年出现过的问题还会重现。2038 问题说的是在 2038 年一些 Linux 和 Unix 机器会死机(LCTT译注:32 位系统记录的时间,在2038年1月19日星期二晚上03:14:07之后的下一秒,会变成负数)。Corbet 说现在离 2038 年还有 23 年时间,现在部署的系统都会考虑 2038 问题。

Linux 已经启动一些初步的方案来修复 2038 问题了,但做的还远远不够。“现在就要修复这个问题,而不是等 20 年后把这个头疼的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我们却享受着退休的美好时光”。

物联网(IoT)也是 Linux 关注的领域,Linux 是物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主要占有者,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Corget 认为日渐臃肿的内核对于未来的物联网设备来说肯定过于庞大。

现在有一个项目就是做内核最小化的,获取足够的支持对于这个项目来说非常重要。

“除了 Linux 之外,也有其他项目可以做物联网,但那些项目不会像 Linux 一样开放”,Corbet 说,“我们不能指望 Linux 在物联网领域一直保持优势,我们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到这点,我们需要注意不能让内核变得越来越臃肿。”


via: http://www.eweek.com/enterprise-apps/a-look-at-whats-next-for-the-linux-kernel.html

作者:Sean Michael Kerner 译者:bazz2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Linux 内核 4.2已经发布了。Linus Torvalds 在 lkml.org 上写到:

通过这周这么小的变动,看来在最后一周 发布 4.2 版本应该不会有问题,当然还有几个修正,但是看起来也并不需要延迟一周。 所以这就到了,而且 4.3 的合并窗口现已打开。我已经有了几个等待处理的合并请求,明天我开始处理它们,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放出来。 从 rc8 以来的简短日志很小,已经附加。这个补丁也很小...

新内核 4.2 有哪些改进?:

  • 重写英特尔的x86汇编代码
  • 支持新的 ARM 板和 SoC
  • 对 F2FS 的 per-file 加密
  • AMDGPU 的内核 DRM 驱动程序
  • 对 Radeon DRM 驱动的 VCE1 视频编码支持
  • 初步支持英特尔的 Broxton Atom SoC
  • 支持 ARCv2 和 HS38 CPU 内核
  • 增加了队列自旋锁的支持
  • 许多其他的改进和驱动更新。

在 Ubuntu 中如何下载4.2内核 :

此内核版本的二进制包可供下载链接如下:

首先检查你的操作系统类型,32位(i386)的或64位(amd64)的,然后使用下面的方式依次下载并安装软件包:

  1. linux-headers-4.2.0-xxx\_all.deb
  2. linux-headers-4.2.0-xxx-generic\_xxx\_i386/amd64.deb
  3. linux-image-4.2.0-xxx-generic\_xxx\_i386/amd64.deb

安装内核后,在终端((Ctrl+Alt+T))运行sudo update-grub命令来更新 grub boot-loader。

如果你需要一个低延迟系统(例如用于录制音频),请下载并安装下面的包:

  1. linux-headers-4.2.0\_xxx\_all.deb
  2. linux-headers-4.2.0-xxx-lowlatency\_xxx\_i386/amd64.deb
  3. linux-image-4.2.0-xxx-lowlatency\_xxx\_i386/amd64.deb

对于没有图形用户界面的 Ubuntu 服务器,你可以运行下面的命令通过 wget 来逐一抓下载,并通过 dpkg 来安装:

对于64位的系统请运行:

cd /tmp/

wget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v4.2-unstable/linux-headers-4.2.0-040200_4.2.0-040200.201508301530_all.deb

wget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v4.2-unstable/linux-headers-4.2.0-040200-generic_4.2.0-040200.201508301530_amd64.deb

wget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v4.2-unstable/linux-image-4.2.0-040200-generic_4.2.0-040200.201508301530_amd64.deb

sudo dpkg -i linux-headers-4.2.0-*.deb linux-image-4.2.0-*.deb

对于32位的系统,请运行:

cd /tmp/

wget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v4.2-unstable/linux-headers-4.2.0-040200_4.2.0-040200.201508301530_all.deb

wget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v4.2-unstable/linux-headers-4.2.0-040200-generic_4.2.0-040200.201508301530_i386.deb

wget http://kernel.ubuntu.com/~kernel-ppa/mainline/v4.2-unstable/linux-image-4.2.0-040200-generic_4.2.0-040200.201508301530_i386.deb

sudo dpkg -i linux-headers-4.2.0-*.deb linux-image-4.2.0-*.deb

最后,重新启动计算机才能生效。

要恢复或删除旧的内核,请参阅通过脚本安装内核


via: http://ubuntuhandbook.org/index.php/2015/08/upgrade-kernel-4-2-ubuntu/

作者:Ji m 译者:strugglingyouth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正在开发中的 Linux 4.3 已经确定会移除 EXT3 文件系统的驱动。

这个移除 EXT3 驱动的代码请求今天早上发给了内核主线。上个月的 EXT3 文件系统驱动将从 Linux 内核中移除 一文中有更多的细节。

长话短说,EXT4 驱动已经稳定有年,而且它向后兼容 EXT2/EXT3 文件系统。SUSE 的 Jan Kara 从 Linux 4.3 中去除 EXT3 驱动将会让内核减少两万八千行代码。同时,内核的 VM 和块设备层的 EXT3 特定的修复也会被移除。 (LCTT 译注:所以不用担心,你的 ext3 文件系统的分区依旧可以使用,ext4 驱动会兼容它们的。)

这个代码请求现在可以在 LKML 上看到。上个月 Kara 准备移除 EXT3 驱动时,他就基本上得到大家的同意。

今天是 Linux 的 24 岁生日。

在 1991 年 4月,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年仅 21 岁的学生 Linus Torvalds 开始做一个他自己的操作系统。在 24 年前的今天,即 1991年8月25日,他在 usenet 的 comp.os.minix 新闻组中发布了 Linux 的第一个公告,宣布了 Linux 的诞生。以下是当年 Torvalds 写的邮件

Path: gmdzi!unido!fauern!ira.uka.de!sol.ctr.columbia.edu!zaphod.mps.ohio-state.edu!wupost!uunet!mcsun!news.funet.fi!hydra!klaava!torvalds
From: [email protected] (Linus Benedict Torvalds)
Newsgroups: comp.os.minix
Subject: What would you like to see most in minix?
Summary: small poll for my new operating system
Keywords: 386, preferences
Message-ID: mailto:[email protected]
Date: 25 Aug 91 20:57:08 GMT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of Helsinki
Lines: 20

Hello everybody out there using minix -

I'm doing a (free) operating system (just a hobby, won't be big and
professional like gnu) for 386(486) AT clones. This has been brewing
since april, and is starting to get ready. I'd like any feedback on
things people like/dislike in minix, as my OS resembles it somewhat
(same physical layout of the file-system (due to practical reasons)
among other things).

I've currently ported bash(1.08) and gcc(1.40), and things seem to work.
This implies that I'll get something practical within a few months, and
I'd like to know what features most people would want. Any suggestions
are welcome, but I won't promise I'll implement them :-)

Linus ([email protected])

PS. Yes - it's free of any minix code, and it has a multi-threaded fs.
It is NOT protable (uses 386 task switching etc), and it probably never
will support anything other than AT-harddisks, as that's all I have :-(.

在该年的九月, Linux Kernel 0.01 发布到了芬兰大学和研究网(FUNET) 上的一个 FTP 服务器(ftp.funet.fi)。当时仅有 10239 行代码。到了十月,又发布了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