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

我的上一篇博文《与 C 语言长别离》引来了我的老朋友,一位 C++ 专家的评论。在评论里,他推荐把 C++ 作为 C 的替代品。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 C++ 代替 C 是趋势的话,那么 Go 和 Rust 也就不会出现了。

但是我不能只给我的读者一个光秃秃的看法(LCTT 译注:此处是双关语)。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来讲述一下为什么我不再碰 C++ 的故事。这是关于计算机语言设计经济学专题文章的起始点。这篇文章会讨论为什么一些真心不好的决策会被做出来,然后进入语言的基础设计之中,以及我们该如何修正这些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一点一点的指出人们(当然也包括我)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就存在的关于未来的编程语言的预见失误。直到最近,我们才找到了证明我们错了的证据。

我记得我第一次学习 C++ 是因为我需要使用 GNU eqn 输出 MathXML,而 eqn 是使用 C++ 写的。那个项目不错。在那之后,21 世纪初,我在 韦诺之战 Battle For Wesnoth 那边当了多年的资深开发人生,并且与 C++ 相处甚欢。

在那之后啊,有一天我们发现一个不小心被我们授予提交权限的人已经把游戏的 AI 核心搞崩掉了。显然,在团队中只有我是不那么害怕查看代码的。最终,我把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 我折腾了整整两周。再那之后,我就发誓我再也不靠近 C++ 了。

在那次经历过后,我发现这个语言的问题就是它在尝试使得本来就复杂的东西更加复杂,来粗陋补上因为基础概念的缺失造成的漏洞。对于裸指针这样东西,它说“别这样做”,这没有问题。对于小规模的个人项目(比如我的魔改版 eqn),遵守这些规定没有问题。

但是对于大型项目,或者开发者水平参差不齐的多人项目(这是我经常要处理的情况)就不能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代码行数的增加,有的人就会捅篓子。当别人指出有 BUG 时,因为诸如 STL 之类的东西给你增加了一层复杂度,你处理这种问题所需要的精力就比处理同等规模的 C 语言的问题就要难上很多。我在韦诺之战时,我就知道了,处理这种问题真的相当棘手。

我给 Stell Heller(我的老朋友,C++ 的支持者)写代码时不会发生的问题在我与非 Heller 们合作时就被放大了,我和他们合作的结局可能就是我得给他们擦屁股。所以我就不用 C++ ,我觉得不值得为了其花时间。 C 是有缺陷的,但是 C 有 C++ 没有的优点 —— 如果你能在脑内模拟出硬件,那么你就能很简单的看出程序是怎么运行的。如果 C++ 真的能解决 C 的问题(也就是说,C++ 是类型安全以及内存安全的),那么失去其透明性也是值得的。但是,C++ 并没有这样。

我们判断 C++ 做的还不够的方法之一是想象一个 C++ 已经搞得不错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老旧的 C 语言项目会被迁移到 C++ 上来。主流的操作系统内核会是 C++ 写就,而现存的内核实现,比如 Linux 会渐渐升级成那样。在现实世界,这些都没有发生。C++ 不仅没有打消语言设计者设想像 D、Go 以及 Rust 那样的新语言的想法,它甚至都没有取代它的前辈。不改变 C++ 的核心思想,它就没有未来,也因此,C++ 的 抽象泄露 leaky abstraction 也不会消失。

既然我刚刚提到了 D 语言,那我就说说为什么我不把 D 视为一个够格的 C 语言竞争者的原因吧。尽管它比 Rust 早出现了八年(和 Rust 相比是九年)Walter Bright 早在那时就有了构建那样一个语言的想法。但是在 2001 年,以 Python 和 Perl 为首的语言的出现已经确定了,专有语言能和开源语言抗衡的时代已经过去。官方 D 语言库/运行时和 Tangle 的无谓纷争也打击了其发展。它从未修正这些错误。

然后就是 Go 语言(我本来想说“以及 Rust”。但是如前文所述,我认为 Rust 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有竞争力)。它的确是类型安全以及内存安全的(好吧,是在大多数时候是这样,但是如果你要使用接口的话就不是如此了,但是自找麻烦可不是正常人的做法)。我的一位好友,Mark Atwood,曾指出过 Go 语言是脾气暴躁的老头子因为愤怒而创造出的语言,主要是 C 语言的作者之一(Ken Thompson) 因为 C++ 的混乱臃肿造成的愤怒,我深以为然。

我能理解 Ken 恼火的原因。这几十年来我就一直认为 C++ 搞错了需要解决的问题。C 语言的后继者有两条路可走。其一就是 C++ 那样,接受 C 的抽象泄漏、裸指针等等,以保证兼容性。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最先进的语言。还有一条道路,就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 修正 C语言的抽象泄露。这一来就会破环其兼容性,但是也会杜绝 C/C++ 现有的问题。

对于第二条道路,第一次严谨的尝试就是 1995 年出现的 Java。Java 搞得不错,但是在语言解释器上构建这门语言使其不适合系统编程。这就在系统编程那留下一个巨大的洞,在 Go 以及 Rust 出现之前的 15 年里,都没有语言来填补这个空白。这也就是我的 GPSD 和 NTPsec 等软件在 2017 年仍然主要用 C 写成的原因,尽管 C 的问题也很多。

在许多方面这都是很糟糕的情况。尽管由于缺少足够多样化的选择,我们很难认识到 C/C++ 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我们都认为在软件里面出现缺陷以及基于安全方面考虑的妥协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是想想这其中多少是真的由于语言的设计问题导致的,就像缓存区溢出漏洞一样。

所以,为什么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从 C 1972 年面世到 Go 2009 年出现,这其中隔了 37 年;Rust 也是在其仅仅一年之前出现。我想根本原因还是经济。

从最早的计算机语言开始,人们就已经知道,每种语言的设计都体现了程序员时间与机器资源的相对价值的权衡。在机器这端,就是汇编语言,以及之后的 C 语言,这些语言以牺牲开发人员的时间为代价来提高性能。 另一方面,像 Lisp 和(之后的)Python 这样的语言则试图自动处理尽可能多的细节,但这是以牺牲机器性能为代价的。

广义地说,这两端的语言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自动内存管理。这与经验一致,内存管理缺陷是以机器为中心的语言中最常见的一类缺陷,程序员需要手动管理资源。

当相对价值断言与软件开发在某个特定领域的实际成本动因相匹配时,这个语言就是在经济上可行的。语言设计者通过设计一个适合处理现在或者不远的将来出现的情况的语言,而不是使用现有的语言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兴的编程语言已经渐渐从需要手动管理内存的语言变为带有自动内存管理以及垃圾回收(GC)机制的语言。这种变化对应了摩尔定律导致的计算机硬件成本的降低,使得程序员的时间与之前相比更加的宝贵。但是,除了程序员的时间以及机器效率的变化之外,至少还有两个维度与这种变化相关。

其一就是距离底层硬件的距离。底层软件(内核与服务代码)的低效率会被成倍地扩大。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以机器为中心的语言向底层推进,而以程序员为中心的语言向着高级发展。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面向用户的语言仅仅需要以人类的反应速度(0.1 秒)做出回应即可。

另一个维度就是项目的规模。由于程序员抽象发生的问题的漏洞以及自身的疏忽,任何语言都会有可预期的每千行代码的出错率。这个比率在以机器为中心的语言上很高,而在程序员为中心的带有 GC 的语言里就大大降低。随着项目规模的增大,带有 GC 的语言作为一个防止出错率不堪入目的策略就显得愈发重要起来。

当我们使用这三种维度来看当今的编程语言的形势 —— C 语言在底层,蓬勃发展的带有 GC 的语言在上层,我们会发现这基本上很合理。但是还有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是 —— C 语言的应用不合理地广泛。

我为什么这么说?想想那些经典的 Unix 命令行工具吧。那些小程序通常都可以使用带有完整的 POSIX 支持的脚本语言快速实现出来。重新编码那些程序将使得它们调试、维护和拓展起来都会更加简单。

但是为什么还是使用 C (或者某些像 eqn 的项目,使用 C++)?因为有转换成本。就算是把相当小、相当简单的程序使用新的语言重写并且确认你已经忠实地保留了所有非错误行为都是相当困难的。笼统地说,在任何一个领域的应用编程或者系统编程在一种语言的权衡过时之后,仍然坚持使用它。

这就是我和其他预测者犯的大错。 我们认为,降低机器资源成本(增加程序员时间的相对成本)本身就足以取代 C 语言(以及没有 GC 的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部分或者甚至一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脚本语言、Java 以及像 Node.js 这样的东西的兴起显然都是这样兴起的。

但是,竞争系统编程语言的新浪潮并非如此。 Rust 和 Go 都明确地回应了增加项目规模 这一需求。 脚本语言是先是作为编写小程序的有效途径,并逐渐扩大规模,而 Rust 和 Go 从一开始就定位为减少大型项目中的缺陷率。 比如 Google 的搜索服务和 Facebook 的实时聊天复用。

我认为这就是对 “为什么不再早点儿” 这个问题的回答。Rust 和 Go 实际上并不算晚,它们相对迅速地回应了一个直到最近才被发现低估的成本动因问题。

好,说了这么多理论上的问题。按照这些理论我们能预言什么?它告诉我们在 C 之后会出现什么?

推动 GC 语言发展的趋势还没有扭转,也不要期待其扭转。这是大势所趋。因此:最终我们拥有具有足够低延迟的 GC 技术,可用于内核和底层固件,这些技术将以语言实现方式被提供。 这些才是真正结束 C 长期统治的语言应有的特性。

我们能从 Go 语言开发团队的工作文件中发现端倪,他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 可参见关于并发 GC 的学术研究 —— 从未停止研究。 如果 Go 语言自己没有选择这么做,其他的语言设计师也会这样。 但我认为他们会这么做 —— 谷歌推动他们的项目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从 “Android 的发展”就能看出来)。

在我们拥有那么理想的 GC 之前,我把能替换 C 语言的赌注押在 Go 语言上。因为其 GC 的开销是可以接受的 —— 也就是说不只是应用,甚至是大部分内核外的服务都可以使用。原因很简单: C 的出错率无药可医,转化成本还很高。

上周我尝试将 C 语言项目转化到 Go 语言上,我发现了两件事。其一就是这活很简单, C 的语言和 Go 对应的很好。还有就是写出的代码相当简单。由于 GC 的存在以及把集合视为首要的数据结构,人们会预期代码减少,但是我意识到我写的代码比我最初期望的减少的更多,比例约为 2:1 —— 和 C 转 Python 类似。

抱歉呐,Rust 粉们。你们在内核以及底层固件上有着美好的未来,但是你们在别的 C 领域被 Go 压的很惨。没有 GC ,再加上难以从 C 语言转化过来,还有就是 API 的标准部分还是不够完善。(我的 select(2) 又哪去了啊?)。

对你们来说,唯一的安慰就是,C++ 粉比你们更糟糕 —— 如果这算是安慰的话。至少 Rust 还可以在 Go 顾及不到的 C 领域内大展宏图。C++ 可不能。

本站按:本文由著名开源领袖 ESR 撰写,了解 ESR 事迹的同学知道他拒绝去大公司荣养,而仍然主要负责一些互联网基础性项目的开发维护(如 NTPsec),所以,他在创造者赞助网站 Patreon 上有一份生活赞助计划,大家可以考虑献出一些微薄之力支持他,每个月 $20 也不过你一餐饭而已。

via: http://esr.ibiblio.org/?p=7724

作者:Eric Raymond 译者:name1e5s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Linux 中的目标文件或着说可执行文件由多个段组成(比如文本段和数据段)。若你想知道每个段的大小,那么确实存在这么一个命令行工具 —— 那就是 size。在本教程中,我们将会用几个简单易懂的案例来讲解该工具的基本用法。

在我们开始前,有必要先声明一下,本文的所有案例都在 Ubuntu 16.04 LTS 中测试过了。

Linux size 命令

size 命令基本上就是输出指定输入文件各段及其总和的大小。下面是该命令的语法:

size [-A|-B|--format=compatibility]
            [--help]
            [-d|-o|-x|--radix=number]
            [--common]
            [-t|--totals]
            [--target=bfdname] [-V|--version]
            [objfile...]

man 页是这样描述它的:

GNU 的 size 程序列出参数列表中各目标文件或存档库文件的段大小 — 以及总大小。默认情况下,对每个目标文件或存档库中的每个模块都会产生一行输出。

objfile... 是待检查的目标文件。如果没有指定,则默认为文件 a.out

下面是一些问答方式的案例,希望能让你对 size 命令有所了解。

Q1、如何使用 size 命令?

size 的基本用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将目标文件/可执行文件名称作为输入就行了。下面是一个例子:

size apl

该命令在我的系统中的输出如下:

How to use size command

前三部分的内容是文本段、数据段和 bss 段及其相应的大小。然后是十进制格式和十六进制格式的总大小。最后是文件名。

Q2、如何切换不同的输出格式?

根据 man 页的说法,size 的默认输出格式类似于 Berkeley 的格式。然而,如果你想的话,你也可以使用 System V 规范。要做到这一点,你可以使用 --format 选项加上 SysV 值。

size apl --format=SysV

下面是它的输出:

How to switch between different output formats

Q3、如何切换使用其他的单位?

默认情况下,段的大小是以十进制的方式来展示。然而,如果你想的话,也可以使用八进制或十六进制来表示。对应的命令行参数分别为 o-x

How to switch between different size units

关于这些参数,man 页是这么说的:

-d

-o

-x

--radix=number

使用这几个选项,你可以让各个段的大小以十进制(-d--radix 10)、八进制(-o--radix 8);或十六进制(-x--radix 16)数字的格式显示。--radix number 只支持三个数值参数(8、 10、 16)。总共大小以两种进制给出; -d-x 的十进制和十六进制输出,或 -o 的八进制和十六进制输出。

Q4、如何让 size 命令显示所有对象文件的总大小?

如果你用 size 一次性查找多个文件的段大小,则通过使用 -t 选项还可以让它显示各列值的总和。

size -t [file1] [file2] ...

下面是该命令的执行的截屏:

How to make size command show totals of all object files

-t 选项让它多加了最后那一行。

Q5、如何让 size 输出每个文件中公共符号的总大小?

若你为 size 提供多个输入文件作为参数,而且想让它显示每个文件中公共符号(指 common segment 中的 symbol)的大小,则你可以带上 --common 选项。

size --common [file1] [file2] ...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当使用 Berkeley 格式时,这些公共符号的大小被纳入了 bss 大小中。

Q6、还有什么其他的选项?

除了刚才提到的那些选项外,size 还有一些一般性的命令行选项,比如 v (显示版本信息)和 -h (可选参数和选项的汇总)。

What are the other available command line options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使用 @file 选项来让 size 从文件中读取命令行选项。下面是详细的相关说明:

读出来的选项会插入并替代原来的 @file 选项。若文件不存在或着无法读取,则该选项不会被替换,而是会以字面意义来解释该选项。文件中的选项以空格分隔。当选项中要包含空格时需要用单引号或双引号将整个选项包起来。通过在字符前面添加一个反斜杠可以将任何字符(包括反斜杠本身)纳入到选项中。文件本身也能包含其他的 @file 选项;任何这样的选项都会被递归处理。

结论

很明显,size 命令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它的目标群体是那些需要处理 Linux 中目标文件/可执行文件结构的人。因此,如果你刚好是目标受众,那么多试试我们这里提到的那些选项,你应该做好每天都使用这个工具的准备。想了解关于 size 的更多信息,请阅读它的 man 页


via: https://www.howtoforge.com/linux-size-command/

作者:Himanshu Arora 译者:lujun9972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我使用 Ansible 来自动部署站点 (LinuxJobs.frJournal du hacker) 与应用 (Feed2tootFeed2tweet)。在本文中将会讲述我是如何配置以实现在本地测试 Ansbile 剧本 playbook 的。

ansible

为何要测试 Ansible 剧本

我需要一种简单而迅速的方法来在我的本地笔记本上测试 Ansible 剧本的部署情况,尤其在刚开始写一个新剧本的时候,因为直接部署到生产服务器上不仅特别慢而且风险还很大。

我使用 Vagrant 来将剧本部署到 VirtualBox 虚拟机上而不是部署到远程服务器。这使得修改的结果很快就能看到,以实现快速迭代和修正。

责任声明:我并不是专业程序员。我只是描述一种我觉得适合我的,即简单又有效的用来测试 Ansible 剧本的解决方案,但可能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我的流程

  1. 开始写新的 Ansible 剧本
  2. 启动一台新的虚拟机(VM)并使用 Vagrantt 将剧本部署到这台虚拟机中
  3. 修复剧本或应用中的错误
  4. 重新在虚拟机上部署
  5. 如果还有问题,回到第三步。否则销毁这台虚拟机,重新创建新虚拟机然后测试一次全新部署
  6. 若没有问题出现,则标记你的 Ansible 剧本版本,可以在生产环境上发布产品了

你需要哪些东西

首先,你需要 Virtualbox。若你使用的是 Debian 发行版,这个链接 描述了安装的方法,可以从 Debian 仓库中安装,也可以通过官网来安装。

其次,你需要 Vagrant。为什么要 Vagrant?因为它是介于开发环境和虚拟机之间的中间件,它允许通过编程的方式重复操作,而且可以很方便地将你的部署环境与虚拟机连接起来。通过下面命令可以安装 Vagrant:

# apt install vagrant

设置 Vagrant

Vagrant 的一切信息都存放在 Vagrantfile 文件中。这是我的内容:

Vagrant.require_version ">= 2.0.0"

Vagrant.configure(1) do |config|

 config.vm.box = "debian/stretch64"
 config.vm.provision "shell", inline: "apt install --yes git python3-pip"
 config.vm.provision "ansible" do |ansible|
   ansible.verbose = "v"
   ansible.playbook = "site.yml"
   ansible.vault_password_file = "vault_password_file"
 end
end
  1. 第一行指明了需要用哪个版本的 Vagrant 来执行 Vagrantfile
  2. 文件中的第一个循环,你要定义为多少台虚拟机执行下面的操作(这里为 1)。
  3. 第三行指定了用来创建虚拟机的官方 Vagrant 镜像。
  4. 第四行非常重要:有一些需要的应用没有安装到虚拟机中。这里我们用 apt 安装 gitpython3-pip
  5. 下一行指明了 Ansible 配置开始的地方
  6. 第六行说明我们想要 Ansible 输出详细信息。
  7. 第七行,我们定义了 Ansible 剧本的入口。
  8. 第八行,若你使用 Ansible Vault 加密了一些文件,在这里指定这些文件。

当 Vagrant 启动 Ansible 时,类似于执行这样的操作:

$  ansible-playbook --inventory-file=/home/me/ansible/test-ansible-playbook/.vagrant/provisioners/ansible/inventory -v --vault-password-file=vault_password_file site.yml

执行 Vagrant

写好 Vagrantfile 后,就可以启动虚拟机了。只需要简单地运行下面命令:

$ vagrant up

这个操作会很慢,因为它会启动虚拟机,安装 Vagrantfile 中定义的附加软件,最终应用你的剧本。你不要太频繁地使用这条命令。

Ok,现在你可以快速迭代了。在做出修改后,可以通过下面命令来快速测试你的部署:

$ vagrant provision

Ansible 剧本搞定后,通常要经过多次迭代(至少我是这样的),你应该一个全新安装的虚拟机上再测试一次,因为你在迭代的过程中可能会对虚拟机造成修改从而引发意料之外的结果。

使用下面命令进行全新测试:

$ vagrant destroy && vagrant up

这又是一个很慢的操作。你应该在 Ansible 剧本差不多完成了的情况下才这样做。在全新虚拟机上测试部署之后,就可以发布到生产上去了。至少准备要充分不少了吧 :p

有什么改进意见?请告诉我

本文中描述的配置对我自己来说很有用。我可以做到快速迭代(尤其在编写新的剧本的时候),除了剧本外,对我的最新应用,尚未准备好部署到生产环境上的应用也很有帮助。直接部署到远程服务器上对我的生产服务来说不仅缓慢而且很危险。

我本也可以使用持续集成(CI)服务器,但这不是本文的主题。如前所述,本文的目的是在编写新的 Ansible 剧本之初尽可能的快速迭代。

在编写 Ansible 剧本之初就提交,推送到你的 Git 仓库然后等待 CI 测试的执行结果,这有点太过了,因为这个时期的错误总是很多,你需要一一个地去调试。我觉得 CI 在编写 Ansible 剧本的后期会有用的多,尤其当多个人同时对它进行修改而且你有一整套代码质量规范要遵守的时候。不过,这只是我自己的观念,还有待讨论,再重申一遍,我不是个专业的程序员。

如果你有更好的测试 Ansible 剧本的方案或者能对这里描述的方法做出一些改进,请告诉我。你可以把它写到留言框中或者通过社交网络联系我,我会很高兴的。


via: https://carlchenet.com/testing-ansible-playbooks-with-vagrant/

作者:Carl Chenet 译者:lujun9972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当我们在命令行上工作时,您可能需要在文件之间创建链接。这时,您可以可以借助一个专用命令,ln。本教程中,我们将通过一些简单易理解的例子来讨论此工具的基础知识。在此之前,值得一提的是,本教程所有例子都已在 Ubuntu 16.04 上测试通过。

Linux ln 命令

正如你现在所了解的,ln 命令能够让您在文件之间创建链接。下面就是 ln 工具的语法(或者使用其他一些可行的语法)。

ln [OPTION]... [-T] TARGET LINK_NAME (第一种形式)
ln [OPTION]... TARGET (第二种形式)
ln [OPTION]... TARGET... DIRECTORY (第三种形式)
ln [OPTION]... -t DIRECTORY TARGET... (第四种形式)

下面是 ln 工具 man 文档描述的内容:

在第一种形式下,为目标位置(TARGET)创建一个叫 LINK\_NAME 的链接。在第二种形式下,为目标位置(TARGET)在当前目录下创建一个链接(LCTT 译注:创建的为同名链接)。在第三和第四种形式中,在 DIRECTORY 目录下为每一个目标位置(TARGET)创建链接。默认创建硬链接,符号链接需要 --symbolic 选项。默认创建的每一个创建的链接(新链接的名字)都不能已经存在。当创建硬链接时,目标位置(TARGET)文件必须存在;符号链接可以保存任意文本,如果之后解析,相对链接的解析与其父目录有关。

通过下面问答风格的例子,可能会给你更好的理解。但是在此之前,建议您先了解 硬链接和软链接的区别.

Q1. 如何使用 ln 命令创建硬链接?

这很简单,你只需要像下面使用 ln 命令:

ln [file] [hard-link-to-file]

例如:

ln test.txt test_hard_link.txt

如何使用 ln 命令创建硬链接

如此,您便可以看见一个已经创建好的,名为 test_hard_link.txt 的硬链接。

Q2. 如何使用 ln 命令创建软/符号链接?

使用 -s 命令行选项:

ln -s [file] [soft-link-to-file]

例如:

ln -s test.txt test_soft_link.txt

如何使用 ln 命令创建软/符号链接

test_soft_link.txt 文件就是一个软/符号链接,以天蓝色文本 标识

Q3. 如何使用 ln 命令删除既存的同名目标文件?

默认情况下,ln 不允许您在目标目录下创建已存在的链接。

ln 命令示例

然而,如果一定要这么做,您可以使用 -f 命令行选项覆盖此行为。

如何使用 ln 命令创建软/符号链接

提示:如果您想在此删除过程中有所交互,您可以使用 -i 选项。

Q4. 如何使用 ln 命令创建现有文件的同名备份?

如果您不想 ln 删除同名的现有文件,您可以为这些文件创建备份。使用 -b 即可实现此效果,以这种方式创建的备份文件,会在其文件名结尾处包含一个波浪号(~)。

如何使用 ln 命令创建现有文件的同名备份

Q5. 如何在当前目录以外的其它目录创建链接?

使用 -t 选项指定一个文件目录(除了当前目录)。比如:

ls test* | xargs ln -s -t /home/himanshu/Desktop/

上述命令会为(当前目录下的)所有 test* 文件创建链接,并放到桌面目录下。

总结

当然,尤其对于新手来说,ln 并不是日常必备命令。但是,这是一个有用的命令,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能够节省你一天的时间。对于这个命令,我们已经讨论了一些实用的选项,如果你已经完成了这些,可以查询 man 文档 来了解更多详情。


via: https://www.howtoforge.com/linux-ln-command/

作者:Himanshu Arora 译者:CYLeft 校对:Locez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纵观现代计算机的历史,从与系统的交互方式方面,可以划分为数个进化阶段。而我更倾向于将之归类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数字系统
  2. 专用应用系统
  3. 应用中心系统
  4. 信息中心系统
  5. 无应用系统

下面我们详细聊聊这几种分类。

数字系统

在我看来,早期计算机,只被设计用来处理数字。它们能够加、减、乘、除。在它们中有一些能够运行像是微分和积分之类的更复杂的数学操作。

当然,如果你把字符映射成数字,它们也可以计算字符串。但这多少有点“数字的创造性使用”的意思,而不是直接处理各种信息。

专用应用系统

对于更高层级的问题,纯粹的数字系统是不够的。专用应用系统被开发用来处理单一任务。它们和数字系统十分相似,但是,它们拥有足够的复杂数字计算能力。这些系统能够完成十分明确的高层级任务,像调度问题的相关计算或者其他优化问题。

这类系统为单一目的而搭建,它们解决的是单一明确的问题。

应用中心系统

应用中心系统是第一个真正的通用系统。它们的主要使用风格很像专用应用系统,但是它们拥有以时间片模式(一个接一个)或以多任务模式(多应用同时)运行的多个应用程序。

上世纪 70 年代的 早期的个人电脑是第一种受人们欢迎的应用中心系统。

如今的现在操作系统 —— Windows 、macOS 、大多数 GNU/Linux 桌面环境 —— 一直遵循相同的法则。

当然,应用中心系统还可以再细分为两种子类:

  1. 紧密型应用中心系统
  2. 松散型应用中心系统

紧密型应用中心系统像是 Windows 3.1 (拥有程序管理器和文件管理器)或者甚至 Windows 95 的最初版本都没有预定义的文件夹层次。用户启动文本处理程序(像 WinWord )并且把文件保存在 WinWord 的程序文件夹中。在使用表格处理程序的时候,又把文件保存在表格处理工具的程序文件夹中。诸如此类。用户几乎不创建自己的文件层次结构,可能由于此举的不方便、用户单方面的懒惰,或者他们认为根本没有必要。那时,每个用户拥有几十个至多几百个文件。

为了访问文件中的信息,用户常常先打开一个应用程序,然后通过程序中的“文件/打开”功能来获取处理过的数据文件。

在 Windows 平台的 Windows 95 SP2 中,“我的文档”首次被使用。有了这样一个文件层次结构的样板,应用设计者开始把 “我的文档” 作为程序的默认的保存 / 打开目录,抛弃了原来将软件产品安装目录作为默认目录的做法。这样一来,用户渐渐适应了这种模式,并且开始自己维护文件夹层次。

松散型应用中心系统(通过文件管理器来提取文件)应运而生。在这种系统下,当打开一个文件的时候,操作系统会自动启动与之相关的应用程序。这是一次小而精妙的用法转变。这种应用中心系统的用法模式一直是个人电脑的主要用法模式。

然而,这种模式有很多的缺点。例如,为了防止数据提取出现问题,需要维护一个包含给定项目的所有相关文件的严格文件夹层次结构。不幸的是,人们并不总能这样做。更进一步说,这种模式不能很好的扩展。 桌面搜索引擎和高级数据组织工具(像 tagstore)可以起到一点改善作用。正如研究显示的那样,只有一少部分人正在使用那些高级文件提取工具。大多数的用户不使用替代提取工具或者辅助提取技术在文件系统中寻找文件。

信息中心系统

解决上述需要将所有文件都放到一个文件夹的问题的可行办法之一就是从应用中心系统转换到信息中心系统。

信息中心系统将项目的所有信息联合起来,放在一个地方,放在同一个应用程序里。因此,我们再也不需要计算项目预算时,打开表格处理程序;写工程报告时,打开文本处理程序;处理图片文件时,又打开另一个工具。

上个月的预算情况在客户会议笔记的右下方,客户会议笔记又在画板的右下方,而画板又在另一些要去完成的任务的右下方。在各个层之间没有文件或者应用程序来回切换的麻烦。

早期,IBM OS/2、 Microsoft OLENeXT 都做过类似的尝试。但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取得重大成功。从 Plan 9 发展而来的 ACme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信息中心环境。它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多种应用程序。但是即时是它移植到了 Windows 和 GNU/Linux,也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引起关注的软件。

信息中心系统的现代形式是高级 个人维基(像 TheBrainMicrosoft OneNote)。

我选择的个人工具是带 Org 模式 扩展的 GNU/Emacs 平台。在用电脑的时候,我几乎不能没有 Org 模式 。为了访问外部数据资源,我创建了一个可以将多种数据导入 Org 模式的插件 —— Memacs 。我喜欢将表格数据计算放到日程任务的右下方,然后是行内图片,内部和外部链接,等等。它是一个真正的用户不用必须操心程序或者严格的层次文件系统文件夹的信息中心系统。同时,用简单的或高级的标签也可以进行多分类。一个命令可以派生多种视图。比如,一个视图有日历,待办事项。另一个视图是租借事宜列表。等等。它对 Org 模式的用户没有限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进化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

无应用系统

我能想到这样一类操作系统,我称之为无应用系统。在下一步的发展中,系统将不需要单一领域的应用程序,即使它们能和 Org 模式一样出色。计算机直接提供一个处理信息和使用功能的友好用户接口,而不通过文件和程序。甚至连传统的操作系统也不需要。

无应用系统也可能和 人工智能 联系起来。把它想象成 2001 太空漫游 中的 HAL 9000 和星际迷航中的 LCARS 一类的东西就可以了。

从基于应用的、基于供应商的软件文化到无应用系统的转化让人很难相信。 或许,缓慢但却不断发展的开源环境,可以使一个由各种各样组织和人们贡献的真正无应用环境成型。

信息和提取、操作信息的功能,这是系统应该具有的,同时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其他的东西仅仅是为了使我们不至于分散注意力。


via: http://karl-voit.at/2017/02/10/evolution-of-systems/

作者:Karl Voit 译者:lontow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