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在 Docker 容器里运行的 Nginx Web 服务器中安装 WordPress。WordPress 是一个很好的免费开源的内容管理系统,全球成千上万的网站都在使用它。Docker 是一个开源项目,提供了一个可以打包、装载和运行任何应用的轻量级容器的开放平台。它没有语言支持、框架和打包系统的限制,从小型的家用电脑到高端服务器,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运行。这使它们可以不依赖于特定软件栈和供应商,像一块块积木一样部署和扩展网络应用、数据库和后端服务。

今天,我们会在 docker 容器上部署最新的 WordPress 软件包,包括需要的前提条件,例如 Nginx Web 服务器、PHP5、MariaDB 服务器等。下面是在运行在 Docker 容器上成功安装 WordPress 的简单步骤。

1. 安装 Docker

在我们真正开始之前,我们需要确保在我们的 Linux 机器上已经安装了 Docker。我们使用的主机是 CentOS 7,因此我们用下面的命令使用 yum 管理器安装 docker。

# yum install docker

安装 Docker

#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service

2. 创建 WordPress 的 Dockerfile

我们需要创建用于自动安装 wordpress 以及其前置需求的 Dockerfile。这个 Dockerfile 将用于构建 WordPress 的安装镜像。这个 WordPress Dockerfile 会从 Docker Registry Hub 获取 CentOS 7 镜像并用最新的可用更新升级系统。然后它会安装必要的软件,例如 Nginx Web 服务器、PHP、MariaDB、Open SSH 服务器,以及其它保证 Docker 容器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组件。最后它会执行一个初始化 WordPress 安装的脚本。

# nano Dockerfile

然后,我们需要将下面的配置行添加到 Dockerfile中。

FROM centos:centos7
MAINTAINER The CentOS Project <[email protected]>

RUN yum -y update; yum clean all
RUN yum -y install epel-release; yum clean all
RUN yum -y install mariadb mariadb-server mariadb-client nginx php-fpm php-cli php-mysql php-gd php-imap php-ldap php-odbc php-pear php-xml php-xmlrpc php-magickwand php-magpierss php-mbstring php-mcrypt php-mssql php-shout php-snmp php-soap php-tidy php-apc pwgen python-setuptools curl git tar; yum clean all
ADD ./start.sh /start.sh
ADD ./nginx-site.conf /nginx.conf
RUN mv /nginx.conf /etc/nginx/nginx.conf
RUN rm -rf /usr/share/nginx/html/*
RUN /usr/bin/easy_install supervisor
RUN /usr/bin/easy_install supervisor-stdout
ADD ./supervisord.conf /etc/supervisord.conf
RUN echo %sudo ALL=NOPASSWD: ALL >> /etc/sudoers
ADD http://wordpress.org/latest.tar.gz /wordpress.tar.gz
RUN tar xvzf /wordpress.tar.gz
RUN mv /wordpress/* /usr/share/nginx/html/.
RUN chown -R apache:apache /usr/share/nginx/
RUN chmod 755 /start.sh
RUN mkdir /var/run/sshd

EXPOSE 80
EXPOSE 22

CMD ["/bin/bash", "/start.sh"]

Wordpress Docker 文件

3. 创建启动脚本

我们创建了 Dockerfile 之后,我们需要创建用于运行和配置 WordPress 安装的脚本,名称为 start.sh。它会为 WordPress 创建并配置数据库和密码。用我们喜欢的文本编辑器打开 start.sh。

# nano start.sh

打开 start.sh 之后,我们要添加下面的配置行到文件中。

#!/bin/bash

__check() {
if [ -f /usr/share/nginx/html/wp-config.php ]; then
exit
fi
}

__create_user() {
# 创建用于 SSH 登录的用户
SSH_USERPASS=`pwgen -c -n -1 8`
useradd -G wheel user
echo user:$SSH_USERPASS | chpasswd
echo ssh user password: $SSH_USERPASS
}

__mysql_config() {
# 启用并运行 MySQL
yum -y erase mariadb mariadb-server
rm -rf /var/lib/mysql/ /etc/my.cnf
yum -y install mariadb mariadb-server
mysql_install_db
chown -R mysql:mysql /var/lib/mysql
/usr/bin/mysqld_safe &
sleep 10
}

__handle_passwords() {
# 在这里我们生成随机密码(多亏了 pwgen)。前面两个用于 mysql 用户,最后一个用于 wp-config.php 的随机密钥。
WORDPRESS_DB="wordpress"
MYSQL_PASSWORD=`pwgen -c -n -1 12`
WORDPRESS_PASSWORD=`pwgen -c -n -1 12`
# 这是在日志中显示的密码。
echo mysql root password: $MYSQL_PASSWORD
echo wordpress password: $WORDPRESS_PASSWORD
echo $MYSQL_PASSWORD > /mysql-root-pw.txt
echo $WORDPRESS_PASSWORD > /wordpress-db-pw.txt
# 这里原来是一个包括 sed、cat、pipe 和 stuff 的很长的行,但多亏了
#  @djfiander 的 https://gist.github.com/djfiander/6141138
# 现在没有了
sed -e "s/database_name_here/$WORDPRESS_DB/
s/username_here/$WORDPRESS_DB/
s/password_here/$WORDPRESS_PASSWORD/
/'AUTH_KEY'/s/put your unique phrase here/`pwgen -c -n -1 65`/
/'SECURE_AUTH_KEY'/s/put your unique phrase here/`pwgen -c -n -1 65`/
/'LOGGED_IN_KEY'/s/put your unique phrase here/`pwgen -c -n -1 65`/
/'NONCE_KEY'/s/put your unique phrase here/`pwgen -c -n -1 65`/
/'AUTH_SALT'/s/put your unique phrase here/`pwgen -c -n -1 65`/
/'SECURE_AUTH_SALT'/s/put your unique phrase here/`pwgen -c -n -1 65`/
/'LOGGED_IN_SALT'/s/put your unique phrase here/`pwgen -c -n -1 65`/
/'NONCE_SALT'/s/put your unique phrase here/`pwgen -c -n -1 65`/" /usr/share/nginx/html/wp-config-sample.php > /usr/share/nginx/html/wp-config.php
}

__httpd_perms() {
chown apache:apache /usr/share/nginx/html/wp-config.php
}

__start_mysql() {
# systemctl 启动 mysqld 服务
mysqladmin -u root password $MYSQL_PASSWORD
mysql -uroot -p$MYSQL_PASSWORD -e "CREATE DATABASE wordpress; GRANT ALL PRIVILEGES ON wordpress.* TO 'wordpress'@'localhost' IDENTIFIED BY '$WORDPRESS_PASSWORD'; FLUSH PRIVILEGES;"
killall mysqld
sleep 10
}

__run_supervisor() {
supervisord -n
}

# 调用所有函数
__check
__create_user
__mysql_config
__handle_passwords
__httpd_perms
__start_mysql
__run_supervisor

启动脚本

增加完上面的配置之后,保存并关闭文件。

4. 创建配置文件

现在,我们需要创建 Nginx Web 服务器的配置文件,命名为 nginx-site.conf。

# nano nginx-site.conf

然后,增加下面的配置信息到配置文件。

user nginx;
worker_processes 1;

error_log /var/log/nginx/error.log;
#error_log /var/log/nginx/error.log notice;
#error_log /var/log/nginx/error.log info;

pid /run/nginx.pid;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1024;
}
http {
include /etc/nginx/mime.types;
default_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log_format mai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access_log /var/log/nginx/access.log main;

sendfile on;
#tcp_nopush on;

#keepalive_timeout 0;
keepalive_timeout 65;

#gzip on;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index.php;

# Load modular configuration files from the /etc/nginx/conf.d directory.
# See http://nginx.org/en/docs/ngx_core_module.html#include
# for more information.
include /etc/nginx/conf.d/*.conf;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charset koi8-r;

#access_log logs/host.access.log main;
root /usr/share/nginx/html;

#error_page 404 /404.html;

# redirect server error pages to the static page /50x.html
#
error_page 500 502 503 504 /50x.html;
location = /50x.html {
root html;
}

# proxy the PHP scripts to Apache listening on 127.0.0.1:80
#
#location ~ \.php$ {
# proxy_pass http://127.0.0.1;
#}

# pass the PHP scripts to FastCGI server listening on 127.0.0.1:9000
#
location ~ \.php$ {

root /usr/share/nginx/html;
try_files $uri =404;
fastcgi_pass 127.0.0.1:9000;
fastcgi_index index.php;
fastcgi_param SCRIPT_FILENAME $document_root$fastcgi_script_name;
include fastcgi_params;
}

# deny access to .htaccess files, if Apache's document root
# concurs with nginx's one
#
#location ~ /\.ht {
# deny all;
#}

}
}

Nginx 配置

现在,创建 supervisor.conf 文件并添加下面的行。

# nano supervisord.conf

然后,添加以下行。

[unix_http_server]
file=/tmp/supervisor.sock ; (the path to the socket file)

[supervisord]
logfile=/tmp/supervisord.log ; (main log file;default $CWD/supervisord.log)
logfile_maxbytes=50MB ; (max main logfile bytes b4 rotation;default 50MB)
logfile_backups=10 ; (num of main logfile rotation backups;default 10)
loglevel=info ; (log level;default info; others: debug,warn,trace)
pidfile=/tmp/supervisord.pid ; (supervisord pidfile;default supervisord.pid)
nodaemon=false ; (start in foreground if true;default false)
minfds=1024 ; (min. avail startup file descriptors;default 1024)
minprocs=200 ; (min. avail process descriptors;default 200)

; the below section must remain in the config file for RPC
; (supervisorctl/web interface) to work, additional interfaces may be
; added by defining them in separate rpcinterface: sections
[rpcinterface:supervisor]
supervisor.rpcinterface_factory = supervisor.rpcinterface:make_main_rpcinterface

[supervisorctl]
serverurl=unix:///tmp/supervisor.sock ; use a unix:// URL for a unix socket

[program:php-fpm]
command=/usr/sbin/php-fpm -c /etc/php/fpm
stdout_events_enabled=true
stderr_events_enabled=true

[program:php-fpm-log]
command=tail -f /var/log/php-fpm/php-fpm.log
stdout_events_enabled=true
stderr_events_enabled=true

[program:mysql]
command=/usr/bin/mysql --basedir=/usr --datadir=/var/lib/mysql --plugin-dir=/usr/lib/mysql/plugin --user=mysql --log-error=/var/log/mysql/error.log --pid-file=/var/run/mysqld/mysqld.pid --socket=/var/run/mysqld/mysqld.sock --port=3306
stdout_events_enabled=true
stderr_events_enabled=true

[program:nginx]
command=/usr/sbin/nginx
stdout_events_enabled=true
stderr_events_enabled=true

[eventlistener:stdout]
command = supervisor_stdout
buffer_size = 100
events = PROCESS_LOG
result_handler = supervisor_stdout:event_handler

Supervisord 配置

添加完后,保存并关闭文件。

5. 构建 WordPress 容器

现在,完成了创建配置文件和脚本之后,我们终于要使用 Dockerfile 来创建安装最新的 WordPress CMS(译者注: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内容管理系统)所需要的容器,并根据配置文件进行配置。做到这点,我们需要在对应的目录中运行以下命令。

# docker build --rm -t wordpress:centos7 .

构建 WordPress 容器

6. 运行 WordPress 容器

现在,执行以下命令运行新构建的容器,并为 Nginx Web 服务器和 SSH 访问打开88 和 22号相应端口 。

# CID=$(docker run -d -p 80:80 wordpress:centos7)

运行 WordPress Docker

运行以下命令检查进程以及容器内部执行的命令。

#  echo "$(docker logs $CID )"

运行以下命令检查端口映射是否正确。

# docker ps

docker 状态

7. Web 界面

最后如果一切正常的话,当我们用浏览器打开 http://ip-address/ 或者 http://mywebsite.com/ 的时候会看到 WordPress 的欢迎界面。

启动Wordpress

现在,我们将通过 Web 界面为 WordPress 面板设置 WordPress 的配置、用户名和密码。

Wordpress 欢迎界面

然后,用上面用户名和密码输入到 WordPress 登录界面。

wordpress 登录

总结

我们已经成功地在以 CentOS 7 作为 docker OS 的 LEMP 栈上构建并运行了 WordPress CMS。从安全层面来说,在容器中运行 WordPress 对于宿主系统更加安全可靠。这篇文章介绍了在 Docker 容器中运行的 Nginx Web 服务器上使用 WordPress 的完整配置。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建议、反馈,请在下面的评论框中写下来,让我们可以改进和更新我们的内容。非常感谢!Enjoy :-)


via: http://linoxide.com/linux-how-to/install-wordpress-nginx-docker-container/

作者:Arun Pyasi 译者:ictlyh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嗨!朋友,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在你的Linux服务器或者PC上安装Gitblit工具。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Git,它的功能以及安装Gitblit的步骤。Git是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它强调速度、数据一致性,并且支持分布式、非线性工作流。它最初由Linus Torvalds在2005年为Linux内核设计和开发,使用GPLv2证书,并从此成为软件开发中使用最广泛的版本控制系统。

Gitblit是完全开源的软件,它基于纯粹的Java堆栈,被设计以在Git仓库速度和效率方面胜任从小型到极大型的项目。它很容易学习和上手,并有着闪电般的性能。它在很多方面远胜 Subversion、CVS、Perforce和ClearCase等SCM(版本控制)工具,比如,如快速本地分支、易于暂存、多工作流等。

Gitblit的功能

  • 它可以做为一个哑仓库视图,没有管理控制以及用户账户。
  • 它可以做为完整的Git服务,拥有克隆、推送和仓库访问控制。
  • 它能独立于其他Git工具使用(包括实际的Git),它能和您已有的工具协作。

1.创建Gitblit安装目录

首先我们将在我们的服务器上建立一个目录,并在该目录下安装最新的Gitblit。

$ sudo mkdir -p /opt/gitblit

$ cd /opt/gitblit

创建gitblit目录

2. 下载并解压

现在,我们将从Gitblit官方站点下载最新版的Gitblit。这里我们将安装1.6.2版本。所以,请在安装时根据具体的版本对命令进行修改。

$ sudo wget http://dl.bintray.com/gitblit/releases/gitblit-1.6.2.tar.gz

下载gitblit安装包

接下来,我们将下载到的tar压缩包解压至之前创建的目录 /opt/gitblit/

$ sudo tar -zxvf gitblit-1.6.2.tar.gz

解压gitblit压缩包

3.配置并运行

现在,我们将对Gitblit进行配置。如果你想要定制Gitblit的行为,你可以修改gitblit/data/gitblit.properties。在完成配置后,我们将运行安装好的gitblit。有两种方式来运行gitblit,第一种是通过下面的命令手动运行:

$ sudo java -jar gitblit.jar --baseFolder data

另一种是将gitblit添加为服务。下面是在linux下将gitblit添加为服务的步骤。

由于我在使用Ubuntu,下面的命令将是 sudo cp service-ubuntu.sh /etc/init.d/gitblit,所以请根据你的发行版修改文件名service-ubuntu.sh为相应的你运行的发行版。

$ sudo ./install-service-ubuntu.sh

$ sudo service gitblit  start

启动gitblit服务

在你的浏览器中打开http://localhost:8080https://localhost:8443,也可以将localhost根据本地配置替换为IP地址。输入默认的管理员凭证:admin / admin并点击login按钮。

gitblit欢迎页面

现在,我们将添加一个新的用户。首先,你需要以admin用户登录,username = admin,password = admin

然后,点击用户图标 > users > (+) new user 来创建一个新用户,如下图所示。

添加新用户

现在,我们将创建一个开箱可用的仓库。点击 repositories > (+) new repository。然后,如下图所示添加新的仓库。

添加新的仓库

使用命令行创建一个新的仓库

    touch README.md
    git init
    git add README.md
    git commit -m "first commit"
    git remote add origin ssh://arunlinoxide@localhost:29418/linoxide.com.git
    git push -u origin master

请将其中的用户名arunlinoxide替换为你添加的用户名。

在命令行中push一个已存在的仓库

    git remote add origin ssh://arunlinoxide@localhost:29418/linoxide.com.git
    git push -u origin master

注意:强烈建议所有人修改用户名“admin”的密码。

结论

欢呼吧!我们已经在Linux电脑中安装好了最新版本的Gitblit。接下来我们便可以在我们的大小项目中享受这样一个优美的版本控制系统。有了Gitblit,版本控制便再容易不过了。它有易于学习、轻量级、高性能的特点。因此,如果你有任何的问题、建议和反馈,请在留言处留言。


via: http://linoxide.com/linux-how-to/serve-git-repositories-gitblit/

作者:Arun Pyasi 译者:wwy-hust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提问:我想要安装最新版的ixgbe 10G网卡驱动。在CentOS, Fedora 或 RHEL中,我应该如何编译ixgbe驱动?

想要在linux使用Intel的PCI Express 10G网卡(例如,82598,82599,x540),需要安装Ixgbe驱动。如今的Linux发行版都会预安装ixgbe的可加载模块,但是预安装的ixgbe驱动不是完整功能版。如果想要开启和定制所有10G网卡的功能(如,RSS、多队列、虚拟化功能、硬件 offload 等),需要从源码编译安装。

本文基于红帽系平台(如,CentOS,RHEL或Fedora)。Debian系平台,请看这篇文章

第一步: 安装依赖

首先,安装必要的开发环境和安装匹配的内核头文件

$ sudo yum install gcc make
$ sudo yum install kernel-devel

第二步: 编译Ixgbe

官方页面下载最新Ixgbe源码

$ wget http://downloads.sourceforge.net/project/e1000/ixgbe%20stable/3.23.2/ixgbe-3.23.2.tar.gz 

请检查支持的内核版本。例如,Ixgbe3.23.2版本支持Linux内核版本2.6.18到3.18.1。

提取压缩包并编译:

$ tar -xvf ixgbe-3.23.2.tar.gz
$ cd ixgbe-3.23.2/src
$ make 

如果成功,可以在当前目录找到编译完成的驱动(ixgbe.ko)。

可以运行这个命令来查看编译信息:

$ modinfo ./ixgbe.ko 

将会输出一个Ixgbe驱动的可用参数列表

第三步: 加载 Ixgbe 驱动

这步准备加载已经编译好的驱动。

如果系统已经加载了Ixgbe驱动,首先需要卸载掉老版本。否则,新版本不能加载。

$ sudo rmmod ixgbe.ko

然后插入编译完成的驱动到内核中:

$ sudo insmod ./ixgbe.ko

同时,你可以设置启动参数

$ sudo insmod ./ixgbe.ko FdirPballoc=3 RSS=16

验证驱动是否加载成功,使用dmesg命令,查看其输出

$ dmesg 

Intel(R) 10 Gigabit PCI Express Network Driver - version 3.23.2
Copyright (c) 1999-2014 Intel Corporation.
ixgbe 0000:21:00.0: PCI INT A -> GSI 64 (level, low) -> IRQ 64
ixgbe 0000:21:00.0: setting latency timer to 64
ixgbe: Receive-Side Scaling (RSS) set to 16
ixgbe: Flow Director packet buffer allocation set to 3
ixgbe: 0000:21:00.0: ixgbe_check_options: Flow Director will be allocated 256kB of packet buffer
ixgbe: 0000:21:00.0: ixgbe_check_options: FCoE Offload feature enabled
ixgbe 0000:21:00.0: irq 87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88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89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90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91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92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93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94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95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96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97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98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99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100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101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102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irq 103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0: eth3: DCA registration failed: -1
ixgbe 0000:21:00.0: PCI Express bandwidth of 32GT/s available
ixgbe 0000:21:00.0: (Speed:5.0GT/s, Width: x8, Encoding Loss:20%)
ixgbe 0000:21:00.0: eth3: MAC: 2, PHY: 9, SFP+: 3, PBA No: E68793-006
ixgbe 0000:21:00.0: 90:e2:ba:5b:e9:1c
ixgbe 0000:21:00.0: eth3: Enabled Features: RxQ: 16 TxQ: 16 FdirHash RSC 
ixgbe 0000:21:00.0: eth3: Intel(R) 10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ixgbe 0000:21:00.1: PCI INT B -> GSI 68 (level, low) -> IRQ 68
ixgbe 0000:21:00.1: setting latency timer to 64
ixgbe: 0000:21:00.1: ixgbe_check_options: FCoE Offload feature enabled
ixgbe 0000:21:00.0: registered PHC device on eth3
ixgbe 0000:21:00.1: irq 104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05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06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07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08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09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10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11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12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13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14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15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16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17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18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19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20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21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22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23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24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25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26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27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28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29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30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31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32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33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34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35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36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37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38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39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40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41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42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43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44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45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46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47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48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49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50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51 for MSI/MSI-X
ixgbe 0000:21:00.1: irq 152 for MSI/MSI-X
ADDRCONF(NETDEV_UP): eth3: link is not ready
8021q: adding VLAN 0 to HW filter on device eth3
ixgbe 0000:21:00.1: eth4: DCA registration failed: -1
ixgbe 0000:21:00.1: PCI Express bandwidth of 32GT/s available
ixgbe 0000:21:00.1: (Speed:5.0GT/s, Width: x8, Encoding Loss:20%)
ixgbe 0000:21:00.1: eth4: MAC: 2, PHY: 9, SFP+: 4, PBA No: E68793-006
ixgbe 0000:21:00.1: 90:e2:ba:5b:e9:1e
ixgbe 0000:21:00.1: eth4: Enabled Features: RxQ: 48 TxQ: 48 FdirHash RSC 
ixgbe 0000:21:00.1: eth4: Intel(R) 10 Gigabit Network Connection
ixgbe 0000:21:00.0: eth3: detected SFP+: 3
ixgbe 0000:21:00.1: registered PHC device on eth4
ADDRCONF(NETDEV_UP): eth4: link is not ready
8021q: adding VLAN 0 to HW filter on device eth4
ixgbe 0000:21:00.1: eth4: detected SFP+: 4
ixgbe 0000:21:00.0: eth3: NIC Link is Up 10 Gbps, Flow Control: RX/TX
ADDRCONF(NETDEV_CHANGE): eth3: link becomes ready
ixgbe 0000:21:00.1: eth4: NIC Link is Up 10 Gbps, Flow Control: RX/TX
ADDRCONF(NETDEV_CHANGE): eth4: link becomes ready
eth3: no IPv6 routers present
eth4: no IPv6 routers present

第四步: 安装Ixgbe驱动

当确认驱动已经加载后,就可以安装驱动到系统中了

$ sudo make install

ixgbe.ko将会安装在下列目录

/lib/modules/<kernel-version>/kernel/drivers/net/ixgbe

此时,编译好的驱动将在启动时自动加载,也可以通过运行命令加载它:

$ sudo modprobe ixgbe 


via: http://ask.xmodulo.com/compile-ixgbe-driver-centos-rhel-fedora.html

作者:Dan Nanni 译者:Vic020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这个教程给出几个如何使用类似zenity和whiptail的工具在Bash Shell 脚本中提供消息/对话框的例子。使用这些工具,你的脚本能够告知用户当前程序运行的状态并能与用户进行交互。这两个工具的不同之处在于显示消息框或者对话框的方式。Zenity用GTK工具包创建图形用户界面,而whiptail则在终端窗口内创建消息框。

Zenity 工具

在Ubuntu中安装zenity,运行:

sudo apt-get install zenity

用zenity创建消息框或者对话框的命令是不言自明的,我们会给你提供一些例子来参考。

创建消息框

zenity --info --title "Information Box" --text "This should be information" --width=300 --height=200

消息框截图

创建 Yes/No 询问对话框

zenity --question --text "Do you want this?" --ok-label "Yeah" --cancel-label="Nope"

问题截图

创建输入框并将输入值保存到变量中

a=$(zenity --entry --title "Entry box" --text "Please enter the value" --width=300 --height=200)
echo $a

输入框截图

输入后,值会保存在变量 $a 中。

这是一个获取用户姓名并显示的实际事例。

#!/bin/bash
#
# This script will ask for couple of parameters
# and then continue to work depending on entered values
#

# Giving the option to user
zenity --question --text "Do you want to continue?"

# Checking if user wants to proceed
[ $? -eq 0 ] || exit 1

# Letting user input some values
FIRSTNAME=$(zenity --entry --title "Entry box" --text "Please, enter your first name." --width=300 --height=150)
LASTNAME=$(zenity --entry --title "Entry box" --text "Please, enter your last name." --width=300 --height=150)
AGE=$(zenity --entry --title "Entry box" --text "Please, enter your age." --width=300 --height=150)

# Displaying entered values in information box
zenity --info --title "Information" --text "You are ${FIRSTNAME} ${LASTNAME} and you are ${AGE}(s) old." --width=300 --height=100

这些是运行前面脚本的截图。

例1-问题-1

框1

例1-输入框-1

输入框

例1-输入框-2

输入框

例1-输入框-3

输入框

例1-信息

信息框

别忘了查看也许能帮助到你的有用的zenity 选项

Whiptail 工具

在Ubuntu上安装whiptail,运行

sudo apt-get install whiptail

用whiptail创建消息框或者对话框的命令也是无需解释的,我们会给你提供一些基本例子作为参考。

创建消息框

whiptail --msgbox "This is a message" 10 40

whiptail消息框截图

创建 Yes/No 对话框

whiptail --yes-button "Yeah" --no-button "Nope" --title "Choose the answer" --yesno "Will you choose yes?" 10 30

whiptail对话框截图

创建有缺省值的输入框

whiptail --inputbox "Enter your number please." 10 30 "10"

whiptail输入框截图

尝试使用输入值要注意的一点是whiptail用stdout显示对话框,用stderr输出值。这样的话,如果你用 var=$(...),你就根本不会看到对话框,也不能获得输入的值。解决方法是交换stdout和stderr。在whiptail命令后面添加 3>&1 1>&2 2>&3 就可以做到。你想获取输入值的任何whiptail命令也是如此。

创建菜单对话框

whiptail --menu "This is a menu. Choose an option:" 20 50 10 1 "first" 2 "second" 3 "third"

whiptail菜单截图

这是一个请求用户输入一个文件夹的路径并输出它的大小的 shell 脚本

#!/bin/bash
#
#

# Since whiptail has to use stdout to display dialog, entered value will
# be stored in stderr. To switch them and get the value to stdout you must
# use 3>&1 1>&2 2>&3
FOLDER_PATH=$(whiptail --title "Get the size of folder" \
--inputbox "Enter folder path:" \
10 30 \
"/home" \
3>&1 1>&2 2>&3)

if [ -d $FOLDER_PATH ]
then
size=$(du -hs "$FOLDER_PATH" | awk '{print $1}')
whiptail --title "Information" \
--msgbox "Size of ${FOLDER_PATH} is ${size}" \
10 40
elif [ -f $FOLDER_PATH ]
then
whiptail --title "Warning!!!" \
--msgbox "The path you entered is a path to a file not a folder!" \
10 40
else
whiptail --title "Error!!!"
--msgbox "Path you entered is not recognized. Please try again" \
10 40
fi

这是之前例子的一些截图:

例2-输入框

输入框

例2-消息框

消息框

如果你在终端下工作,帮助手册总是有用的。

结论

选择合适的工具显示对话框取决于你期望在桌面机器还是服务器上运行你的脚本。桌面机器用户通常使用GUI窗口环境,也可能运行脚本并与显示的窗口进行交互。然而,如果你期望用户是在服务器上工作的,(在没有图形界面时,)你也许希望能确保总能显示,那就使用whiptail或者任何其它在纯终端窗口显示对话框的工具。


via: http://linoxide.com/linux-shell-script/bash-shell-script-show-dialog-box/

作者:Ilija Lazarevic 译者:ictlyh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执行中的程序在称作进程。当程序以可执行文件存放在存储中,并且运行的时候,每个进程会被动态得分配系统资源、内存、安全属性和与之相关的状态。可以有多个进程关联到同一个程序,并同时执行不会互相干扰。操作系统会有效地管理和追踪所有运行着的进程。

为了管理这些进程,用户应该能够:

  • 查看所有运行中的进程
  • 查看进程消耗资源
  • 定位个别进程并且对其执行指定操作
  • 改变进程的优先级
  • 杀死指定进程
  • 限制进程可用的系统资源等

Linux提供了许多命令来让用户来高效掌控上述的操作。接下来,一个一个的来讲解下。

1. ps

'ps'是Linux 中最基础的浏览系统中的进程的命令。能列出系统中运行的进程,包括进程号、命令、CPU使用量、内存使用量等。下述选项可以得到更多有用的消息。

ps -a - 列出所有运行中/激活进程

Output of "ps -a" command

ps -ef |grep - 列出需要进程
ps -aux - 显示进程信息,包括无终端的(x)和针对用户(u)的进程:如USER, PID, %CPU, %MEM等

2. pstree

linux中,每一个进程都是由其父进程创建的。此命令以可视化方式显示进程,通过显示进程的树状图来展示进程间关系。如果指定了pid了,那么树的根是该pid,不然将会是init(pid: 1)。

pstree

3. top

‘top’是一个更加有用的命令,可以监视系统中不同的进程所使用的资源。它提供实时的系统状态信息。显示进程的数据包括 PID、进程属主、优先级、%CPU、%memory等。可以使用这些显示指示出资源使用量。

top

4. htop

htop与top很类似,但是htop是交互式的文本模式的进程查看器。它通过文字图形化地显示每一个进程的CPU和内存使用量、swap使用量。使用上下光标键选择进程,F7和F8改变优先级,F9杀死进程。Htop不是系统默认安装的,所以需要额外安装。

htop output

5. nice

通过nice命令的帮助,用户可以设置和改变进程的优先级。提高一个进程的优先级,内核会分配更多CPU时间片给这个进程。默认情况下,进程以0的优先级启动。进程优先级可以通过top命令显示的NI(nice value)列查看。

进程优先级值的范围从-20到19。值越低,优先级越高。

nice <优先值> <进程名> - 通过给定的优先值启动一个程序

nice command

changed nice value of 'top'

上述命令例子中,可以看到‘top’命令获得了-3的优先值。

6. renice

renice命令类似nice命令。使用这个命令可以改变正在运行的进程优先值。注意,用户只能改变属于他们自己的进程的优先值。

renice -n -p - 改变指定进程的优先值

renice command

初始优先值为0的3806号进程优先值已经变成了4.

renice -u -g - 通过指定用户和组来改变进程优先值

output of renice for a user group

上述例子中,用户为‘mint’的所有进程优先值变为‘-3’。

7. kill

这个命令用于发送信号来结束进程。如果一个进程没有响应杀死命令,这也许就需要强制杀死,使用-9参数来执行。注意,使用强制杀死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因为进程没有时机清理现场,也许写入文件没有完成。如果我们不知道进程PID或者打算用名字杀死进程时候,killall就能派上用场。

kill <pid>
kill -9 <pid>
killall -9 - 杀死所有拥有同样名字的进程

如果你使用kill,你需要知道进程ID号。pkill是类似的命令,但使用模式匹配,如进程名,进程拥有者等。

pkill <进程名>

kill initiated

kill

8. ulimit

该命令用于控制系统资源在shell和进程上的分配量。对于系统管理员是最有用的,可以管理重度使用和存在性能问题的系统。限制资源大小可以确保重要进程持续运行,其他进程不会占用过多资源。

ulimit -a - 显示当前用户关联的资源限制

ulimit -a

-f - 最大文件尺寸大小
-v - 最大虚拟内存大小(KB)
-n - 增加最大文件描述符数量
-H : 改变和报告硬限制
-S : 改变和报告软限制

浏览ulimit man页面获取更多选项。

9. w

w 提供当前登录的用户及其正在执行的进程的信息。显示信息头包含信息,如当前时间、系统运行时长、登录用户总数、过去的1,5,15分钟内的负载均衡数。

基于这些用户信息,用户在终止不属于他们的进程时要小心。

'w' command

who是类似命令,提供当前登录用户列表、系统启动时间、运行级别等。

'who' command

whoami 命令输出当前用户ID

'whoami' command

10. pgrep

pgrep的意思是"进程号全局正则匹配输出"。该命令扫描当前运行进程,然后按照命令匹配条件列出匹配结果到标准输出。对于通过名字检索进程号是很有用。

pgrep -u mint sh

这个命令将会显示用户为‘mint’和进程名为‘sh’的进程ID。

output of pgrep

11. fg , bg

有时,命令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执行完成。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使用‘bg’命令可以将任务放在后台执行,而用‘fg’可以调到前台来使用。

我们可以通过‘&’在后台启动一个程序:

find . -name *iso > /tmp/res.txt &

一个正在运行的程序也可以通过“CTRL+Z”和“bg”命令组合放到后台运行。

find . -name *iso > /tmp/res.txt &     -  启动一个程序
ctrl+z      -   挂起当前执行程序
bg   -  将程序放到后台运行

我们可以使用‘jobs’命令列出所有后台进程。

jobs

使用‘fg’命令可以将后台程序调到前台执行。

fg %进程id

output of fg, bg and jobscommands

12. ipcs

ipcs命令报告进程间通信设施状态。(共享内存,信号量和消息队列)

用-p参数联合-m、-s或-q使用,可以获得相关的进程间通信的进程ID。

ipcs -p -m

下面屏幕截图列出了最近访问了共享内存段的进程的创建者的ID和进程ID。

ipcs command

总结

总之 ,这些命令可以帮助管理员修复问题和改善性能。同样作为一名普通用户也需要解决进程出现的问题。所以,熟悉如此繁多的命令,从能有效管理进程是行之有效。


via: http://linoxide.com/linux-command/process-management-commands-linux/

作者:B N Poornima 译者:VicYu/Vic020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你也许已经知道了,Docker 容器技术是现有的成熟虚拟化技术的一个替代方案。它被企业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比如快速部署环境、简化基础设施的配置流程、多客户环境间的互相隔离等等。当你开始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使用 Docker 容器去部署应用沙箱时,你可能需要用到多个容器部署一套复杂的多层应用系统,其中每个容器负责一个特定的功能(例如负载均衡、LAMP 栈、数据库、UI 等)。

那么问题来了:有多台宿主机,我们事先不知道会在哪台宿主机上创建容器,如果保证在这些宿主机上创建的容器们可以互相联网?

联网技术哪家强?开源方案找 weave。这个工具可以为你省下不少烦恼。听我的准没错,谁用谁知道。

于是本教程的主题就变成了“如何使用 weave 在不同主机上的 Docker 容器之间设置网络”。

Weave 是如何工作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 weave 怎么工作:先创建一个由多个 peer 组成的对等网络,每个 peer 是一个虚拟路由器容器,叫做“weave 路由器”,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宿主机上。这个对等网络的每个 peer 之间会维持一个 TCP 链接,用于互相交换拓扑信息,它们也会建立 UDP 链接用于容器间通信。一个 weave 路由器通过桥接技术连接到本宿主机上的其他容器。当处于不同宿主机上的两个容器想要通信,一台宿主机上的 weave 路由器通过网桥截获数据包,使用 UDP 协议封装后发给另一台宿主机上的 weave 路由器。

每个 weave 路由器会刷新整个对等网络的拓扑信息,可以称作容器的 MAC 地址(如同交换机的 MAC 地址学习一样获取其他容器的 MAC 地址),因此它可以决定数据包的下一跳是往哪个容器的。weave 能让两个处于不同宿主机的容器进行通信,只要这两台宿主机在 weave 拓扑结构内连到同一个 weave 路由器。另外,weave 路由器还能使用公钥加密技术将 TCP 和 UDP 数据包进行加密。

准备工作

在使用 weave 之前,你需要在所有宿主机上安装 Docker 环境,参考这些教程,在 UbuntuCentOS/Fedora 发行版中安装 Docker。

Docker 环境部署完成后,使用下面的命令安装 weave:

$ wget https://github.com/zettio/weave/releases/download/latest_release/weave
$ chmod a+x weave
$ sudo cp weave /usr/local/bin 

注意你的 PATH 环境变量要包含 /usr/local/bin 这个路径,请在 /etc/profile 文件中加入一行(LCTT 译注:要使环境变量生效,你需要执行这个命令: source /etc/profile):

export PATH="$PATH:/usr/local/bin"

在每台宿主机上重复上面的操作。

Weave 在 TCP 和 UDP 上都使用 6783 端口,如果你的系统开启了防火墙,请确保这两个端口不会被防火墙挡住。

在每台宿主机上启动 Weave 路由器

当你想要让处于在不同宿主机上的容器能够互相通信,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每台宿主机上启动 weave 路由器。

第一台宿主机,运行下面的命令,就会创建并开启一个 weave 路由器容器(LCTT 译注:前面说过了,weave 路由器也是一个容器):

$ sudo weave launch 

第一次运行这个命令的时候,它会下载一个 weave 镜像,这会花一些时间。下载完成后就会自动运行这个镜像。成功启动后,终端会输出这个 weave 路由器的 ID 号。

下面的命令用于查看路由器状态:

$ sudo weave status 

第一个 weave 路由器就绪了,目前为止整个 peer 对等网络中只有一个 peer 成员。

你也可以使用 docker 的命令来查看 weave 路由器的状态:

$ docker ps 

第二台宿主机部署步骤稍微有点不同,我们需要为这台宿主机的 weave 路由器指定第一台宿主机的 IP 地址,命令如下:

$ sudo weave launch <first-host-IP-address> 

当你查看路由器状态,你会看到两个 peer 成员:当前宿主机和第一个宿主机。

当你开启更多路由器,这个 peer 成员列表会更长。当你新开一个路由器时,要指定前一个宿主机的 IP 地址,请注意不是第一个宿主机的 IP 地址(LCTT 译注:链状结构)。

现在你已经有了一个 weave 网络了,它由位于不同宿主机的 weave 路由器组成。

把不同宿主机上的容器互联起来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不同宿主机上开启 Docker 容器,并使用虚拟网络将它们互联起来。

假设我们创建一个私有网络 10.0.0.0/24 来互联 Docker 容器,并为这些容器随机分配 IP 地址。

如果你想新建一个能加入 weave 网络的容器,你就需要使用 weave 命令来创建,而不是 docker 命令。原因是 weave 命令内部会调用 docker 命令来新建容器然后为它设置网络。

下面的命令是在宿主机 hostA 上建立一个 Ubuntu 容器,然后将它放到 10.0.0.0/24 网络中,分配的 IP 地址为 10.0.0.1:

hostA:~$ sudo weave run 10.0.0.1/24 -t -i ubuntu 

成功运行后,终端会显示出容器的 ID 号。你可以使用这个 ID 来访问这个容器:

hostA:~$ docker attach <container-id> 

在宿主机 hostB 上,也创建一个 Ubuntu 容器,IP 地址为 10.0.0.2:

hostB:~$ sudo weave run 10.0.0.2/24 -t -i ubuntu 

访问下这个容器的控制台:

hostB:~$ docker attach <container-id> 

这两个容器能够互相 ping 通,你可以通过容器的控制台检查一下。

如果你检查一下每个容器的网络配置,你会发现有一块名为“ethwe”的网卡,你分配给容器的 IP 地址出现在它们那里(比如这里分别是 10.0.0.1 和 10.0.0.2)。

Weave 的其他高级用法

weave 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特性,我在这里作下简单的介绍。

应用分离

使用 weave,你可以创建多个虚拟网络,并为每个网络设置不同的应用。比如你可以为一群容器创建 10.0.0.0/24 网络,为另一群容器创建 10.10.0.0/24 网络,weave 会自动帮你维护这些网络,并将这两个网络互相隔离。另外,你可以灵活地将一个容器从一个网络移到另一个网络而不需要重启容器。举个例子:

首先开启一个容器,运行在 10.0.0.0/24 网络上:

$ sudo weave run 10.0.0.2/24 -t -i ubuntu

然后让它脱离这个网络:

$ sudo weave detach 10.0.0.2/24 <container-id>

最后将它加入到 10.10.0.0/24 网络中:

$ sudo weave attach 10.10.0.2/24 <container-id> 

现在这个容器可以与 10.10.0.0/24 网络上的其它容器进行通信了。这在当你创建一个容器而网络信息还不确定时就很有帮助了。

将 weave 网络与宿主机网络整合起来

有时候你想让虚拟网络中的容器能访问物理主机的网络。或者相反,宿主机需要访问容器。为满足这个功能,weave 允许虚拟网络与宿主机网络整合。

举个例子,在宿主机 hostA 上一个容器运行在 10.0.0.0/24 中,运行使用下面的命令:

hostA:~$ sudo weave expose 10.0.0.100/24 

这个命令把 IP 地址 10.0.0.100 分配给宿主机 hostA,这样一来宿主机 hostA 也连到了 10.0.0.0/24 网络上了。显然,你在为宿主机选择 IP 地址的时候,需要选一个没有被其他容器使用的地址。

现在 hostA 就可以访问 10.0.0.0/24 上的所有容器了,不管这些容器是否位于 hostA 上。好巧妙的设定啊,32 个赞!

总结

如你所见,weave 是一个很有用的 docker 网络配置工具。这个教程只是它强悍功能的冰山一角。如果你想进一步玩玩,你可以试试它的以下功能:多跳路由功能,这个在 multi-cloud 环境(LCTT 译注:多云,企业使用多个不同的云服务提供商的产品,比如 IaaS 和 SaaS,来承载不同的业务)下还是很有用的;动态重路由功能是一个很巧妙的容错技术;或者它的分布式 DNS 服务,它允许你为你的容器命名。如果你决定使用这个好东西,欢迎分享你的使用心得。


via: http://xmodulo.com/networking-between-docker-containers.html

作者:Dan Nanni 译者:bazz2 校对:校对者ID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