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技术 下的文章

我目前已从 chroot(译者注:chroot可以构建类似沙盒的环境,建议各位同学先了解chroot) 迁移到 systemd-nspawn,同时我写了一篇快速指南。简单的说,我强烈建议正在使用 systemd 的用户从 chroot 转为 systemd-nspawn,因为只要你的内核配置正确的话,它几乎没有什么缺点。

想必在各大发行版中的用户对 chroot 都不陌生,而且我猜想 Gentoo 用户要时不时的使用它。

chroot 面临的挑战

大多数交互环境下,仅运行chroot还不够。通常还要挂载 /proc, /sys,另外为了确保不会出现类似“丢失 ptys”之类的错误,我们还得 bind(译者注:bind 是 mount 的一个选项) 挂载 /dev。如果你使用 tmpfs,你可能想要以 tmpfs 类型挂载新的 tmp、 var/tmp。接下来你可能还想将其他的挂载点 bind 到 chroot 中。这些都不是特别难,但是一般情况下要写一个脚本来管理它。

现在我按照日常计划执行备份操作,当然有一些不必备份的数据如 tmp 目录,或任何 bind 挂载的内容。当我配置了一个新的 chroot 后就意味着我要更新我的备份配置了,但我经常忘记这点,因为大多数时间里 chroot 挂载点并没有运行。当这些挂载点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执行备份的话,那么备份中会多出很多不需要的内容。

当 bind 挂载点包含其他挂载点时(比如挂载时使用 -rbind 选项),这种情况下 systemd 的默认处理方式略有不同。在 bind 挂载中卸载一些东西时,systemd 会将处于 bind 另一边的目录也卸载掉。想像一下,如果我卸载了 chroot 中以 bind 挂载 /dev 的某个目录后,发现主机上的 /dev/pts 与 /dev/shm 也不见了,我肯定会很吃惊。不过好像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但是这不是我们此次讨论的重点。

Systemd-nspawn 优点

Systemd-nspawn 用于启动一个容器,并且它的最简模式就可以像 chroot 那样运行。默认情况下,它自动配置容器所需的开销如 /dev, /tmp 等等。通过配合一些选项它也可配置其他的 bind 挂载点。当容器退出后,所有的挂载点都会被清除。

容器运行时,从外部看上去没什么变化。事实上,可以从同一个 chroot 产生5个不同的 systemd-nspawn 容器实例,并且除了文件系统(不包括 /dev, /tmp等,只有 /usr,/etc 的改变会传递)外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你的备份将会忽略 bind 挂载点、tmpfs 及任何挂载在容器中的内容。

它同时具有其它优秀容器的优点,比如 containment - 可以杀死容器内的所有活动但不影响外部,等等。它的安全性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它的作用仅仅是防止意外的错误。

如果你使用的是兼容的 sysvinit(它包含了 systemd,openrc),你可以启动容器。这意味着,你可以在容器中使用 fstab 添加挂载点,运行守护进程等。只需要一个 chroot 的开销,几乎就可以获得虚拟化的所有好处(不需要构建内核等)。在一个看起来像 chroot 的容器中运行systemctl poweroff 看起来很奇怪,但这条命令能够起作用。

注意,如果不做额外配置的话那么容器就会共享主机的网络,所以主机上的容器不要运行 sshd。运行一个分离的网络 namespace 不是太难,为了新的实例可以使用DHCP,分离之后记得绑定接口。

操作步骤

让它工作起来是此次讨论中最简短的部分了。

首先系统内核要支持 namespaces 与 devpts:

CONFIG_UTS_NS=y
CONFIG_IPC_NS=y
CONFIG_USER_NS=y
CONFIG_PID_NS=y
CONFIG_NET_NS=y
CONFIG_DEVPTS_MULTIPLE_INSTANCES=y

像 chroot 那样启动 namespace 是非常简单的:

systemd-nspawn -D .

也可以像 chroot 那样退出。在内部可以运行 mount 并且可以看到默认它已将 /dev 与 /tmp 准备好了。 ”.“就是 chroot 的路径,也就是当前路径。在它内部运行的是 bash。

如果要添加一些 bind 挂载点也非常简便:

systemd-nspawn -D . --bind /usr/portage

现在,容器中的 /usr/portage 就与主机的对应目录绑定起来了,我们无需 sync /etc。如果想要绑定到指定的路径,只要在原路径后添加 ”:dest“,相当于 chroot 的 root(--bind foo 与 --bind foo:foo是一样的)。

如果容器具有 init 功能并且可以在内部运行,可以通过添加 -b 选项启动它:

systemd-nspawn -D . --bind /usr/portage -b

可以观察到 init 的运作。关闭容器会自动退出。

如果容器内运行了 systemd ,你可以使用 -h 选项将它的日志重定向到主机的systemd日志:

systemd-nspawn -D . --bind /usr/portage -j -b

使用 nspawn 注册容器以便它能够在 machinectl 中显示。如此可以方便的在主机上对它进行操作,如启动新的 getty, ssh 连接,关机等。

如果你正在使用 systemd 那么甩开 chroot 拥抱 nspawn 吧。


via: http://rich0gentoo.wordpress.com/2014/07/14/quick-systemd-nspawn-guide/

作者:rich0 译者:SPccman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问题: 我需要要从 ISO 映像中获取某些文件,为此我想要使用 7zip 程序。那么我应该如何安装 7zip 软件呢,[在 Linux 发布版本上完全安装]?

7zip 是一款开源的归档应用程序,开始是为 Windows 系统而开发的。它能对多种格式的档案文件进行打包或解包处理,除了支持其原生的 7z 格式的文档外,还支持包括 XZ、GZIP、TAR、ZIP 和 BZIP2 等这些格式。 通常,7zip 也用来解压 RAR、DEB、RPM 和 ISO 等格式的文件。除了简单的归档功能,7zip 还具有支持 AES-256 算法加密以及自解压和建立多卷存档功能。在支持 POSIX 标准的系统上(Linux、Unix、BSD),原生的 7zip 程序被移植过来并被命名为 p7zip(“POSIX 7zip” 的简称)。

下面介绍如何在 Linux 中安装 7zip (或 p7zip)。

在 Debian、Ubuntu 或 Linux Mint 系统中安装 7zip

在基于的 Debian 的发布系统中存在有三种 7zip 的软件包。

  • p7zip: 包含 7zr(最小的 7zip 归档工具),仅仅只能处理原生的 7z 格式。
  • p7zip-full: 包含 7z ,支持 7z、LZMA2、XZ、ZIP、CAB、GZIP、BZIP2、ARJ、TAR、CPIO、RPM、ISO 和 DEB 格式。
  • p7zip-rar: 包含一个能解压 RAR 文件的插件。

建议安装 p7zip-full 包(不是 p7zip),因为这是最完全的 7zip 程序包,它支持很多归档格式。此外,如果您想处理 RAR 文件话,还需要安装 p7zip-rar 包,做成一个独立的插件包的原因是因为 RAR 是一种专有格式。

$ sudo apt-get install p7zip-full p7zip-rar 

在 Fedora 或 CentOS/RHEL 系统中安装 7zip

基于红帽的发布系统上提供了两个 7zip 的软件包。

  • p7zip: 包含 7za 命令,支持 7z、ZIP、GZIP、CAB、ARJ、BZIP2、TAR、CPIO、RPM 和 DEB 格式。
  • p7zip-plugins: 包含 7z 命令,额外的插件,它扩展了 7za 命令(例如支持 ISO 格式的抽取)。

在 CentOS/RHEL 系统中,在运行下面命令前您需要确保 EPEL 资源库 可用,但在 Fedora 系统中就不需要额外的资源库了。

$ sudo yum install p7zip p7zip-plugins 

注意,跟基于 Debian 的发布系统不同的是,基于红帽的发布系统没有提供 RAR 插件,所以您不能使用 7z 命令来抽取解压 RAR 文件。

使用 7z 创建或提取归档文件

一旦安装好 7zip 软件后,就可以使用 7z 命令来打包解包各式各样的归档文件了。7z 命令会使用不同的插件来辅助处理对应格式的归档文件。

使用 “a” 选项就可以创建一个归档文件,它可以创建 7z、XZ、GZIP、TAR、 ZIP 和 BZIP2 这几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指定的归档文件已经存在的话,它会把文件“附加”到存在的归档中,而不是覆盖原有归档文件。

$ 7z a <archive-filename> <list-of-files> 

使用 “e” 选项可以抽取一个归档文件,抽取出的文件会放在当前目录。抽取支持的格式比创建时支持的格式要多的多,包括 7z、XZ、GZIP、TAR、ZIP、BZIP2、LZMA2、CAB、ARJ、CPIO、RPM、ISO 和 DEB 这些格式。

$ 7z e <archive-filename>

解包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使用 “x” 选项。和 “e” 选项不同的是,它使用的是全路径来抽取归档的内容。

$ 7z x <archive-filename>

要查看归档的文件列表,使用 “l” 选项。

$ 7z l <archive-filename>

要更新或删除归档文件,分别使用 “u” 和 “d” 选项。

$ 7z u <archive-filename> <list-of-files-to-update>
$ 7z d <archive-filename> <list-of-files-to-delete>

要测试归档的完整性,使用:

$ 7z t <archive-filename> 

via:http://ask.xmodulo.com/install-7zip-linux.html

译者:runningwater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如果你想要使用多个Linux发行版,你没有那么多的选择。你要么安装到你的物理机或虚拟机中,要么以live模式从ISO文件启动。第二个选择,对硬盘空间需求较小,只是有点麻烦,因为你需要将ISO文件写入到U盘或CD/DVD中来启动。不过,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可选的折中方案:把ISO镜像放在硬盘中,然后以live模式来启动。该方案比完全安装更省空间,而且功能也完备,这对于缓慢的虚拟机而言是个不错的替代方案。下面我将介绍怎样使用流行的Grub启动加载器来实现该方案。

很明显,你将需要使用到Grub,这是几乎所有现代Linux发行版都使用的。你也需要你所想用的Linux版本的ISO文件,将它下载到本地磁盘。最后,你需要知道启动分区在哪里,并怎样在Grub中描述。对于此,请使用以下命令:

# fdisk -l 

带有‘*’的就是启动分区。对于我,就是/dev/sda1,用Grub语言描述就是(hd0,1)。

作为参考,sda2就是(hd0,2),sdb1就是(hd1,1),以此类推。(你明白了吧。)

我们需要编辑什么?

首先,打开/etc/default/grub并检查以下行:

#GRUB_HIDDEN_TIMEOUT=0

需要在此行前添加‘#’进行注释。

保存,然后打开/etc/grub.d/40\_custom。

在该文件中,你将添加启动到ISO的参数。结构如下:

menuentry "[Entry's title in the grub screen]" { 
set isofile="[path to ISO file]" 
loopback loop [boot partition in Grub language]$isofile 
[some specific] arguments
}

例如,如果你想要从ISO文件启动Ubuntu,那么你就是想要添加如下行到40\_custom文件:

menuentry "Ubuntu 14.04 (LTS) Live Desktop amd64" { 
set isofile="/boot/ubuntu-14.04-desktop-amd64.iso" 
loopback loop (hd0,1)$isofile 
linux (loop)/casper/vmlinuz.efi boot=casper iso-scan/filename=${isofile} quiet splash 
initrd (loop)/casper/initrd.lz 
}

如果你想要启动Gparted:

menuentry "GParted Live amd64" { 
set isofile="/boot/gparted-live-0.18.0-2-amd64.iso" 
loopback loop (hd0,1)$isofile 
loopback loop $isofile 
linux (loop)/live/vmlinuz boot=live config union=aufs noswap noprompt ip=frommedia toram=filesystem.squashfs findiso=${isofile} 
initrd (loop)/live/initrd.img 
}

或者甚至是Fedora:

menuentry "Fedora 20 Live Desktop x86_64" { 
set isofile="/boot/Fedora-Live-Desktop-x86_64-20-1.iso" 
loopback loop (hd0,1)$isofile 
loopback loop $isofile 
linux (loop)/isolinux/vmlinuz0 root=live:CDLABEL=Fedora-Live-Desktop-x86_64-20-1 rootfstype=auto ro rd.live.image quiet rhgb rd.luks=0 rd.md=0 rd.dm=0 iso-scan/filename=${isofile} 
initrd (loop)/isolinux/initrd0.img 
}

注意,参数可根据发行版进行修改。幸运的是,有许多地方你可以查阅到。我喜欢这个发行版,但是还有很多其它的发行版你可以启动。同时,请注意你放置ISO文件的地方。如果你的家目录被加密或者无法被访问到,你可能更喜欢将这些文件放到像例子中的启动分区。但是,请首先确保启动分区有足够的空间。

最后,不要忘了保存40\_custom文件并使用以下命令来更新grub:

# sudo update-grub 

以便在下次启动时看到修改。

接下来做什么?

想要更多东西?好吧,那就修改下参数来玩玩。你可以启动一个ISO文件,并让它持续做一些事情。例如,如果你是个彻头彻尾的妄想症患者,想要有个可以快速清除硬盘的选项,那么可以使用DBAN来进行一些设置。现在,真的要当心啊,因为此设置会清除你的硬盘,而且在启动时也没有恢复选项:

menuentry "Darik's Boot and Nuke" { 
set isofile="/boot/dban.iso" 
loopback loop (hd0,1)$isofile 
linux (loop)/dban.bzi nuke="dwipe" silent 
}

另外一个选择

menuentry "Darik's Boot and Nuke" {
set isofile="/boot/dban.iso"
loopback loop (hd0,1)$isofile
linux (loop)/dban.bzi
}

可以显示DBAN选项,让你选择清除驱动器。当心,因为它仍然十分危险

小结一下,对于ISO文件和Grub有很多事情可做:从快速live会话到一键毁灭,都可以满足你。之后,你也可以试试启动一些针对隐私方面的发行版,如Tails

你认为从Grub启动一个ISO这个主意怎样?这是不是你想要做的呢?为什么呢?请在下面留言。


via: http://xmodulo.com/boot-iso-image-from-grub.html

作者:Adrien Brochard 译者:GOLinux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如果我的关于这个话题的最新帖子没有提醒到你的话,那我明确地说,我是一个 Vim 的粉丝。所以在你们中的某些人向我扔石头之前,我先向你们展示一系列“鲜为人知的 Vim 命令”。我的意思是,一些你可能以前没有碰到过的命令,但可能对你来说很有用。作为第二免责声明,我不知道哪些命令是你可能知道的,以及哪些是对你来说有用的。因此这些命令实际上是一些相对少见,但很可能很有用的 Vim 命令。

保存文件并退出

说起来有些惭愧,我也是最近才学到这个命令

:x

和下面的命令是等价的:

:wq

都是保存当前文件并退出。

(译者注:这两个命令实际上并不完全等价,当文件被修改时两个命令时相同的。但如果未被修改,使用 :x 不会更改文件的修改时间,而使用 :wq 会改变文件的修改时间。)

基本计算器

在插入模式下,你可以使用 Ctrl+r 键然后输入 =,再输入一个简单的算式。按 Enter 键,计算结果就会插入到文件中。例如,尝试输入:

Ctrl+r '=2+2' ENTER

然后计算结果“4 ”会被插入到文件中。

查找重复的连续的单词

当你很快地打字时,很有可能会连续输入同一个单词两次,就像 this this。这种错误可能骗过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你自己重新阅读一遍也不可避免。幸运的是,有一个简单的正则表达式可以用来预防这个错误。使用搜索命令(默认时 /)然后输入:

\(\<\w\+\>\)\_s*\1

这会显示所有重复的单词。要达到最好的效果,不要忘记把下面的命令:

set hlsearch

放到你的 .vimrc 文件中高亮所有的匹配。

缩写

一个很可能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窍门是你可以在 Vim 中定义缩写,它可以实时地把你输入的东西替换为另外的东西。语法格式如下:

:ab [缩写] [要替换的文字]

一个通用的例子是:

:ab asap as soon as possible

会把你输入的 “asap” 替换为 “as soon as possible”。

在你忘记用 root 方式打开文件时的文件保存

这可能是一个在论坛中一直受欢迎的命令。每当你打开一个你没有写入权限的文件(比如系统配置文件)并做了一些修改,Vim 无法通过普通的 “:w” 命令来保存。

你不需要重新以 root 方式打开文件再进行修改,只需要运行:

:w !sudo tee %

这会直接以 root 方式保存。

实时加密文本

如果你不想让别人看懂你的屏幕上的内容,你可以使用一个内置的选项,通过下面的命令使用 ROT13 来对文本进行编码:

ggVGg?

gg 把光标移动到 Vim 缓冲区的第一行,V 进入可视模式,G 把光标移动到缓冲区的最后一行。因此,ggVG 使可视模式覆盖这个当前缓冲区。最后 g? 使用 ROT13 对整个区域进行编码。

注意它可以被映射到一个最常使用的键。它对字母符号也可以很好地工作。要对它进行撤销,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撤销命令:u。

自动补全

这是另外一个令我感到惭愧的功能,但我发现周围很多人并不知道。Vim 默认有自动补全的功能。的确这个功能是很基本的,并且可以通过插件来增强,但它也很有帮助。方法很简单。Vim 尝试通过已经输入的单词来预测单词的结尾。比如当你在同一个文件中第二次输入 “compiler” 时,仅仅输入 “com” 然后保持在插入模式,按 Ctrl+n 键就可以看到 Vim 为你补全了单词。很简单,但也很有用。

比较两个文件的不同

你们中的大多数很可能都知道 vimdiff 命令,它可以使用分离模式打开 Vim 并比较两个文件的不同。语法如下:

$ vimdiff [文件1] [文件2]

但同样的结果也可以通过下面的 Vim 命令来获得:

:diffthis

首先在 Vim 中打开原始文件。然后使用分离模式带来第二个文件:

:vsp [文件2]

最后在第一个缓冲区里输入:

:diffthis

通过 Ctrl+w 来切换缓冲区并再次输入:

:diffthis

这样两个文件中不同的部分就会被高亮。

(译者注:可以直接在一个缓冲区里使用命令 :windo diffthis,而不用输入 :diffthis 两次)

要停止比较,使用:

:diffoff

按时间回退文件

Vim 会记录文件的更改,你很容易可以回退到之前某个时间。该命令是相当直观的。比如:

:earlier 1m

会把文件回退到 1 分钟以前的状态。

注意,你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进行相反的转换:

:later

删除标记内部的文字

当我开始使用 Vim 时,一件我总是想很方便做的事情是如何轻松的删除方括号或圆括号里的内容。转到开始的标记,然后使用下面的语法:

di[标记]

比如,把光标放在开始的圆括号上,使用下面的命令来删除圆括号内的文字:

di(

如果是方括号或者是引号,则使用:

di{

和:

di"

删除指定标记前的内容

和删除标记内部有些相似,但目的不同。命令如下:

dt[标记]

会删除所有光标和标记之间的内容(保持标记不动),如果在同一行有这个标记的话。例如

dt.

会删除至句子的末尾,但保持 ‘.’ 不动。

把 Vim 变为十六进制编辑器

这不是我最喜欢的窍门,但有时会很有趣。你可以把 Vim 和 xxd 功能连起来来把文件转换为十六进制模式。命令如下:

:%!xxd

类似的,你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恢复原来的状态:

:%!xxd -r

把光标下的文字置于屏幕中央

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如标题所示。如果你想强制滚动屏幕来把光标下的文字置于屏幕的中央,在可视模式中使用命令(译者注:在普通模式中也可以):

zz

跳到上一个/下一个位置

当你编辑一个很大的文件时,经常要做的事是在某处进行修改,然后跳到另外一处。如果你想跳回之前修改的地方,使用命令:

Ctrl+o

来回到之前修改的地方

类似的:

Ctrl+i

会回退上面的跳动。

把当前文件转化为网页

这会生成一个 HTML 文件来显示文本,并在分开的窗口显示源代码:

:%TOhtml

(译者注:原文是 :%Tohtml,但在我的电脑上是 :%TOhtml)

很基本但很不错。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命令是在我读了许多论坛主题和 Vim Tips wiki(如果你想学习更多关于编辑器的知识,我非常推荐这篇文章) 之后收集起来的。

如果你还知道哪些非常有用但你认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命令,可以随意在评论中分享出来。就像引言中所说的,一个“鲜为人知但很有用的”命令也许只是你自己的看法,但分享出来总是好的。


via: http://xmodulo.com/useful-vim-commands.html

作者:Adrien Brochard 译者:wangjiezhe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你能快速定位CPU性能回退的问题么? 如果你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且变化快速,那么使用现有的工具是来定位这类问题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当你花掉数周时间把根因找到时,代码已经又变更了好几轮,新的性能问题又冒了出来。

幸亏有了CPU火焰图(flame graphs),CPU使用率的问题一般都比较好定位。但要处理性能回退问题,就要在修改前后的火焰图之间,不断切换对比,来找出问题所在,这感觉就是像在太阳系中搜寻冥王星。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但我觉得应该会有更好的办法。

所以,下面就隆重介绍红/蓝差分火焰图(red/blue differential flame graphs)

上面是一副交互式SVG格式图片(链接)。图中使用了两种颜色来表示状态,红色表示增长蓝色表示衰减

这张火焰图中各火焰的形状和大小都是和第二次抓取的profile文件对应的CPU火焰图是相同的。(其中,y轴表示栈的深度,x轴表示样本的总数,栈帧的宽度表示了profile文件中该函数出现的比例,最顶层表示正在运行的函数,再往下就是调用它的栈)

在下面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系统升级后,一个工作载荷的CPU使用率上升了。 下面是对应的CPU火焰图(SVG格式

通常,在标准的火焰图中栈帧和栈塔的颜色是随机选择的。 而在红/蓝差分火焰图中,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两个profile文件中的差异部分。

在第二个profile中deflate\_slow()函数以及它后续调用的函数运行的次数要比前一次更多,所以在上图中这个栈帧被标为了红色。可以看出问题的原因是ZFS的压缩功能被启用了,而在系统升级前这项功能是关闭的。

这个例子过于简单,我甚至可以不用差分火焰图也能分析出来。但想象一下,如果是在分析一个微小的性能下降,比如说小于5%,而且代码也更加复杂的时候,问题就为那么好处理了。

红/蓝差分火焰图

这个事情我已经讨论了好几年了,最终我自己编写了一个我个人认为有价值的实现。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1. 抓取修改前的堆栈profile1文件
  2. 抓取修改后的堆栈profile2文件
  3. 使用profile2来生成火焰图。(这样栈帧的宽度就是以profile2文件为基准的)
  4. 使用“2 - 1”的差异来对火焰图重新上色。上色的原则是,如果栈帧在profile2中出现出现的次数更多,则标为红色,否则标为蓝色。色彩是根据修改前后的差异来填充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同时使用了修改前后的profile文件进行对比,在进行功能验证测试或者评估代码修改对性能的影响时,会非常有用。新的火焰图是基于修改后的profile文件生成(所以栈帧的宽度仍然显示了当前的CPU消耗),通过颜色的对比,就可以了解到系统性能差异的原因。

只有对性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函数才会标注颜色(比如说,正在运行的函数),它所调用的子函数不会重复标注。

生成红/蓝差分火焰图

我已经把一个简单的代码实现推送到github上(见火焰图),其中新增了一个程序脚本,difffolded.pl。为了展示工具是如何工作的,用Linux perf\_events 来演示一下操作步骤。(你也可以使用其他profiler)

抓取修改前的profile 1文件:

# perf record -F 99 -a -g -- sleep 30
# perf script > out.stacks1

一段时间后 (或者程序代码修改后), 抓取profile 2文件:

# perf record -F 99 -a -g -- sleep 30
# perf script > out.stacks2

现在将 profile 文件进行折叠(fold), 再生成差分火焰图:

$ git clone --depth 1 http://github.com/brendangregg/FlameGraph
$ cd FlameGraph
$ ./stackcollapse-perf.pl ../out.stacks1 > out.folded1
$ ./stackcollapse-perf.pl ../out.stacks2 > out.folded2
$ ./difffolded.pl out.folded1 out.folded2 | ./flamegraph.pl > diff2.svg

difffolded.p只能对“折叠”过的堆栈profile文件进行操作,折叠操作是由前面的stackcollapse系列脚本完成的。(见链接火焰图)。 脚本共输出3列数据,其中一列代表折叠的调用栈,另两列为修改前后profile文件的统计数据。

func_a;func_b;func_c 31 33
[...]

在上面的例子中"funca()->funcb()->func\_c()" 代表调用栈,这个调用栈在profile1文件中共出现了31次,在profile2文件中共出现了33次。然后,使用flamegraph.pl脚本处理这3列数据,会自动生成一张红/蓝差分火焰图。

其他选项

再介绍一些有用的选项:

difffolded.pl -n:这个选项会把两个profile文件中的数据规范化,使其能相互匹配上。如果你不这样做,抓取到所有栈的统计值肯定会不相同,因为抓取的时间和CPU负载都不同。这样的话,看上去要么就是一片红(负载增加),要么就是一片蓝(负载下降)。-n选项对第一个profile文件进行了平衡,这样你就可以得到完整红/蓝图谱。

difffolded.pl -x: 这个选项会把16进制的地址删掉。 profiler时常会无法将地址转换为符号,这样的话栈里就会有16进制地址。如果这个地址在两个profile文件中不同,这两个栈就会认为是不同的栈,而实际上它们是相同的。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用-x选项搞定。

flamegraph.pl --negate: 用于颠倒红/蓝配色。 在下面的章节中,会用到这个功能。

不足之处

虽然我的红/蓝差分火焰图很有用,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代码执行路径完全消失了,那么在火焰图中就找不到地方来标注蓝色。你只能看到当前的CPU使用情况,而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一个办法是,将对比顺序颠倒,画一个相反的差分火焰图。例如:

上面的火焰图是以修改前的profile文件为基准,颜色表达了将要发生的情况。右边使用蓝色高亮显示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修改后CPU Idle消耗的CPU时间会变少。(其实,我通常会把cpuidle给过滤掉,使用命令行grep -v cpuidle)

图中把消失的代码也突显了出来(或者应该是说,没有突显),因为修改前并没有使能压缩功能,所以它没有出现在修改前的profile文件了,也就没有了被表为红色的部分。

下面是对应的命令行:

$ ./difffolded.pl out.folded2 out.folded1 | ./flamegraph.pl --negate > diff1.svg

这样,把前面生成diff2.svg一并使用,我们就能得到:

  • diff1.svg: 宽度是以修改前profile文件为基准,颜色表明将要发生的情况
  • diff2.svg: 宽度是以修改后profile文件为基准,颜色表明已经发生的情况

如果是在做功能验证测试,我会同时生成这两张图。

CPI 火焰图

这些脚本开始是被使用在CPI火焰图的分析上。与比较修改前后的profile文件不同,在分析CPI火焰图时,可以分析CPU工作周期与停顿周期的差异变化,这样可以凸显出CPU的工作状态来。

其他的差分火焰图

也有其他人做过类似的工作。Robert Mustacchi在不久前也做了一些尝试,他使用的方法类似于代码检视时的标色风格:只显示了差异的部分,红色表示新增(上升)的代码路径,蓝色表示删除(下降)的代码路径。一个关键的差别是栈帧的宽度只体现了差异的样本数。右边是一个例子。这个是个很好的主意,但在实际使用中会感觉有点奇怪,因为缺失了完整profile文件的上下文作为背景,这张图显得有些难以理解。

Cor-Paul Bezemer也制作了一种差分显示方法flamegraphdiff,他同时将3张火焰图放在同一张图中,修改前后的标准火焰图各一张,下面再补充了一张差分火焰图,但栈帧宽度也是差异的样本数。 上图是一个例子。在差分图中将鼠标移到栈帧上,3张图中同一栈帧都会被高亮显示。这种方法中补充了两张标准的火焰图,因此解决了上下文的问题。

我们3人的差分火焰图,都各有所长。三者可以结合起来使用:Cor-Paul方法中上方的两张图,可以用我的diff1.svg 和 diff2.svg。下方的火焰图可以用Robert的方式。为保持一致性,下方的火焰图可以用我的着色方式:蓝->白->红。

火焰图正在广泛传播中,现在很多公司都在使用它。如果大家知道有其他的实现差分火焰图的方式,我也不会感到惊讶。(请在评论中告诉我)

结论

如果你遇到了性能回退问题,红/蓝差分火焰图是找到根因的最快方式。这种方式抓取了两张普通的火焰图,然后进行对比,并对差异部分进行标色:红色表示上升,蓝色表示下降。 差分火焰图是以当前(“修改后”)的profile文件作为基准,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因此你通过色彩的差异就能够很直观的找到差异部分,且可以看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差分火焰图可以应用到项目的每日构建中,这样性能回退的问题就可以及时地被发现和修正。


via: http://www.brendangregg.com/blog/2014-11-09/differential-flame-graphs.html

作者:Brendan Gregg 译者:coloka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读者在读过我的安装Ubuntu和Windows 8双系统教程以后,碰到的主要的问题是电脑直接启动到Windows 8而没有出现启动Ubuntu的选项。

这里有两种修复EFI启动引导的方法,使Ubuntu可以正常启动

将GRUB2设置为启动引导

1. 启用GRUB引导

在安装时,有些地方可能会出问题。

理论上来说,如果你首先安装Ubuntu,那么你需要关闭快速启动

希望你按照这个指南创建一个UEFI Ubuntu 启动优盘安装正确的UEFI引导程序。

如果你在安装时已经完成了这些事情,那么可能出错的地方就是将GRUB2设置为启动管理器。

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将GRUB2设置为默认的引导程序:

  1. 登录Windows 8
  2. 转到桌面
  3. 右击开始按钮,选择管理员命令行
  4. 输入 mountvol g: /s (这将你的EFI目录结构映射到G盘)
  5. 输入 cd g:\EFI
  6. 当你输入 dir 列出文件夹内容时,你可以看到一个Ubuntu的文件夹
  7. 这里的参数可以是grubx64.efi或者shimx64.efi
  8. 运行下列命令将grub64.efi设置为启动引导程序: bcdedit /set {bootmgr} path \EFI\ubuntu\grubx64.efi
  9. 重启你的电脑
  10. 你将会看到一个包含Ubuntu和Windows选项的GRUB菜单
  11. 如果你的电脑仍然直接启动到Windows,重复步骤1到7,但是这次输入: bcdedit /set {bootmgr} path \EFI\ubuntu\shimx64.efi
  12. 重启你的电脑

这里你做的事情就是登录Windows管理员命令行,将EFI引导区映射到磁盘上,来查看Ubuntu的引导程序是否安装成功,然后选择grubx64.efi或者shimx64.efi作为引导程序。

那么grubx64.efi和shimx64.efi有什么区别呢?在安全启动(serureboot)关闭的情况下,你可以使用grubx64.efi。如果安全启动打开则需要选择shimx64.efi。

在我上面的步骤里面,我建议先试一个,然后再试试另外一个。另外一种方法是选择一个,然后根据你选择的引导程序在BIOS中启用或者禁用安全启动。

2.使用rEFInd引导Ubuntu和Windows双系统

rEFInd引导程序会以图标的方式列出你所有的操作系统。因此,你可以通过点击相应的图标来启动Windows、Ubuntu或者优盘中的操作系统。

点击这里下载rEFInd for Windows 8。

下载和解压以后,按照以下的步骤安装rEFInd。

  1. 返回桌面
  2. 右击开始按钮,选择管理员命令行
  3. 输入 mountvol g: /s (这将你的EFI目录结构映射到G盘)
  4. 进入解压的rEFInd目录。例如: cd c:\users\gary\downloads\refind-bin-0.8.4\refind-bin-0.8.4 。 当你输入 dir 命令,你可以看到一个refind目录
  5. 输入如下命令将refind拷贝到EFI引导区 xcopy /E refind g:\EFI\refind\
  6. 输入如下命令进入refind文件夹 cd g:\EFI\refind
  7. 重命名示例配置文件 rename refind.conf-sample refind.conf
  8. 运行如下命令将rEFind设置为引导程序 bcdedit /set {bootmgr} path \EFI\refind\refind\_x64.efi
  9. 重启你的电脑
  10. 你将会看到一个包含Ubuntu和Windows的图形菜单

这个过程和选择GRUB引导程序十分相似。

简单的说,主要是下载rEFind,解压文件。拷贝文件到EFI引导区,重命名配置文件,然后将rEFind设置为引导程序。

概要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解决有些人在安装Ubuntu和Windows 8.1双系统时出现的问题。如果你仍然有问题,可以通过上面的电邮和我进行交流。


via: http://linux.about.com/od/LinuxNewbieDesktopGuide/tp/3-Ways-To-Fix-The-UEFI-Bootloader-When-Dual-Booting-Windows-And-Ubuntu.htm

作者:Gary Newell 译者:zhouj-sh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翻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