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技术 下的文章

探索一些未被充分利用但仍然有用的 Python 特性。

 title=

这是 Python 3.x 首发特性系列文章的第一篇。Python 3.0 于 2008 年首次发布,尽管它已经发布了一段时间,但它引入的许多特性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而且相当酷。这里有三个你应该知道的。

仅限关键字参数

Python 3.0 首次引入了仅限关键字参数参数的概念。在这之前,不可能指定一个只通过关键字传递某些参数的 API。这在有许多参数,其中一些参数可能是可选的函数中很有用。

请看一个特意设计的例子:

def show_arguments(base, extended=None, improved=None, augmented=None):
    print("base is", base)
    if extended is not None:
        print("extended is", extended)
    if improved is not None:
        print("improved is", improved)
    if augmented is not None:
        print("augmented is", augmented)

当阅读调用该函数的代码时,有时很难理解发生了什么:

show_arguments("hello", "extra")

    base is hello
    extended is extra

show_arguments("hello", None, "extra")

    base is hello
    improved is extra

虽然可以用关键字参数来调用这个函数,但这明显不是最好的方法。相反,你可以将这些参数标记为仅限关键字:

def show_arguments(base, *, extended=None, improved=None, augmented=None):
    print("base is", base)
    if extended is not None:
        print("extended is", extended)
    if improved is not None:
        print("improved is", improved)
    if augmented is not None:
        print("augmented is", augmented)

现在,你不能用位置参数传入额外的参数:

show_arguments("hello", "extra")
    ---------------------------------------------------------------------------

    TypeErro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ipython-input-7-6000400c4441> in <module>
    ----> 1 show_arguments("hello", "extra")
   

    TypeError: show_arguments() takes 1 positional argument but 2 were given

对该函数的有效调用更容易预测:

show_arguments("hello", improved="extra")
    base is hello
    improved is extra

nonlocal

有时,函数式编程的人根据编写累加器的难易程度来判断一种语言。累加器是一个函数,当它被调用时,返回目前为止发给它的所有参数的总和。

在 3.0 之前,Python 的标准答案是:

class _Accumulator:
    def __init__(self):
        self._so_far = 0
    def __call__(self, arg):
        self._so_far += arg
        return self._so_far

def make_accumulator():
    return _Accumulator()

虽然我承认有些啰嗦,但这确实有效:

acc = make_accumulator()
print("1", acc(1))
print("5", acc(5))
print("3", acc(3))

这样做的输出结果将是:

1 1
5 6
3 9

在 Python 3.x 中,nonlocal 关键字可以用少得多的代码实现同样的行为。

def make_accumulator():
    so_far = 0
    def accumulate(arg):
        nonlocal so_far
        so_far += arg
        return so_far
    return accumulate

虽然累加器是人为的例子,但使用 nonlocal 关键字使内部函数拥有具有状态的的能力是一个强大的工具。

扩展析构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 CSV 文件,每一行由几个元素组成:

  • 第一个元素是年份
  • 第二个元素是月
  • 其他元素是该月发表的全部文章数,每天一个条目

请注意,最后一个元素是 文章总数,而不是 每天发表的文章。例如,一行的开头可以是:

2021,1,5,8,10

这意味着在 2021 年 1 月,第一天发表了 5 篇文章。第二天,又发表了三篇文章,使总数达到 8 篇。第三天,又发表了两篇文章。

一个月可以有 28 天、30 天或 31 天。提取月份、日期和文章总数有多难?

在 3.0 之前的 Python 版本中,你可能会这样写:

year, month, total = row[0], row[1], row[-1]

这是正确的,但它掩盖了格式。使用扩展析构,同样可以这样表达:

year, month, *rest, total = row

这意味着如果该格式改为前缀了一个描述,你可以把代码改成:

_, year, month, *rest, total = row

而不需要在每个索引中添加 1

接下来是什么?

Python 3.0 和它的后期版本已经推出了 12 年多,但是它的一些功能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在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中,我将会写另外三个。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21/5/python-30-features

作者:Moshe Zadka 选题:lujun9972 译者:geekpi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了解 systemd 是怎样决定服务启动顺序,即使它本质上是个并行系统。

 title=

最近在设置 Linux 系统时,我想知道如何确保服务和其他单元的依赖关系在这些依赖于它们的服务和单元启动之前就已经启动并运行了。我需要更多 systemd 如何管理启动程序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本质上是一个并行的系统中如何是决定服务启动顺序的。

你可能知道 SystemV(systemd 的前身,我在这个系列的 第一篇文章 中解释过)通过 Sxx 前缀命名启动脚本来决定启动顺序,xx 是一个 00-99 的数字。然后 SystemV 利用文件名来排序,然后按照所需的运行级别执行队列中每个启动脚本。

但是 systemd 使用单元文件来定义子程序,单元文件可由系统管理员创建或编辑,这些文件不仅可以用于初始化时也可以用于常规操作。在这个系列的 第三篇文章 中,我解释了如何创建一个挂载单元文件。在第五篇文章中,我解释了如何创建一种不同的单元文件 —— 在启动时执行一个程序的服务单元文件。你也可以修改单元文件中某些配置,然后通过 systemd 日志去查看你的修改在启动序列中的位置。

准备工作

先确认你已经在 /etc/default/grub 文件中的 GRUB_CMDLINE_LINUX= 这行移除了 rhgbquiet,如同我在这个系列的 第二篇文章 中展示的那样。这让你能够查看 Linux 启动信息流,你在这篇文章中部分实验中需要用到。

程序

在本教程中,你会创建一个简单的程序让你能够在主控台和后续的 systemd 日志中查看启动时的信息。

创建一个 shell 程序 /usr/local/bin/hello.sh 然后添加下述内容。你要确保执行结果在启动时是可见的,可以轻松的在 systemd 日志中找到它。你会使用一版携带一些方格的 “Hello world” 程序,这样它会非常显眼。为了确保这个文件是可执行的,且为了安全起见,它需要 root 的用户和组所有权和 700 权限

#!/usr/bin/bash
# Simple program to use for testing startup configurations
# with systemd.
# By David Both
# Licensed under GPL V2
#
echo "###############################"
echo "######### Hello World! ########"
echo "###############################"

在命令行中执行这个程序来检查它能否正常运行。

[root@testvm1 ~]# hello.sh
###############################
######### Hello World! ########
###############################
[root@testvm1 ~]#

这个程序可以用任意脚本或编译语言实现。hello.sh 程序可以被放在 Linux 文件系统层级结构(FHS)上的任意位置。我把它放在 /usr/local/bin 目录下,这样它可以直接在命令行中执行而不必在打命令的时候前面带上路径。我发现我创建的很多 shell 程序需要从命令行和其他工具(如 systemd)运行。

服务单元文件

创建服务单元文件 /etc/systemd/system/hello.service,写入下述内容。这个文件不一定是要可执行的,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它需要 root 的用户和组所有权和 644640 权限。

# Simple service unit file to use for testing
# startup configurations with systemd.
# By David Both
# Licensed under GPL V2
#

[Unit]
Description=My hello shell script

[Service]
Type=oneshot
ExecStart=/usr/local/bin/hello.sh

[Install]
WantedBy=multi-user.target

通过查看服务状态来确认服务单元文件能如期运行。如有任何语法问题,这里会显示错误。

[root@testvm1 ~]# systemctl status hello.service
● hello.service - My hello shell script
     Loaded: loaded (/etc/systemd/system/hello.service; disabled; vendor preset: disabled)
     Active: inactive (dead)
[root@testvm1 ~]#

你可以运行这类 “oneshot”(单发)类型的服务多次而不会有问题。此类服务适用于服务单元文件启动的程序是主进程,必须在 systemd 启动任何依赖进程之前完成的服务。

共有 7 种服务类型,你可以在 systemd.service(5) 的手册页上找到每一种(以及服务单元文件的其他部分)的详细解释。(你也可以在文章末尾的 资料 中找到更多信息。)

出于好奇,我想看看错误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从 Type=oneshot 这行删了字母 “o”,现在它看起来是这样 Type=neshot,现在再次执行命令:

[root@testvm1 ~]# systemctl status hello.service
● hello.service - My hello shell script
     Loaded: loaded (/etc/systemd/system/hello.service; disabled; vendor preset: disabled)
     Active: inactive (dead)

May 06 08:50:0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etc/systemd/system/hello.service:12: Failed to parse service type, ignoring: neshot
[root@testvm1 ~]#

执行结果明确地告诉我错误在哪,这样解决错误变得十分容易。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你将 hello.service 文件保存为它原来的形式之后,错误依然存在。虽然重启机器能消除这个错误,但你不必这么做,所以我去找了一个清理这类持久性错误的方法。我曾遇到有些错误需要 systemctl daemon-reload 命令来重置错误状态,但是在这个例子里不起作用。可以用这个命令修复的错误似乎总是有一个这样的声明,所以你知道要运行它。

然而,每次修改或新建一个单元文件之后执行 systemctl daemon-reload 确实是值得推荐的做法。它提醒 systemd 有修改发生,而且它可以防止某些与管理服务或单元相关的问题。所以继续去执行这条命令吧。

在修改完服务单元文件中的拼写错误后,一个简单的 systemctl restart hello.service 命令就可以清除错误。实验一下,通过添加一些其他的错误至 hello.service 文件来看看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启动服务

现在你已经准备好启动这个新服务,通过检查状态来查看结果。尽管你可能之前已经重启过,你仍然可以启动或重启这个单发服务任意次,因为它只运行一次就退出了。

继续启动这个服务(如下所示),然后检查状态。你的结果可能和我的有区别,取决于你做了多少试错实验。

[root@testvm1 ~]# systemctl start hello.service
[root@testvm1 ~]# systemctl status hello.service
● hello.service - My hello shell script
     Loaded: loaded (/etc/systemd/system/hello.service; disabled; vendor preset: disabled)
     Active: inactive (dead)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2]: ######### Hello World! ########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2]: ###############################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Hello World!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root@testvm1 ~]#

从状态检查命令的输出中我们可以看到,systemd 日志表明 hello.sh 启动然后服务结束了。你也可以看到脚本的输出。该输出是根据服务的最近调用的日志记录生成的,试试看多启动几次这个服务,然后再看状态命令的输出就能理解我所说的。

你也应该直接查看日志内容,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实现。一种办法是指定记录类型标识符,在这个例子中就是 shell 脚本的名字。它会展示前几次重启和当前会话的日志记录。如你所见,我已经为这篇文章做了挺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测试了。

[root@testvm1 ~]# journalctl -t hello.sh
<剪去>
-- Reboot --
May 08 15:55:47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0]: ###############################
May 08 15:55:47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0]: ######### Hello World! ########
May 08 15:55:47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0]: ###############################
-- Reboot --
May 08 16:01:51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0]: ###############################
May 08 16:01:51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0]: ######### Hello World! ########
May 08 16:01:51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0]: ###############################
-- Reboot --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2]: ###############################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2]: ######### Hello World! ########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2]: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Hello World!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root@testvm1 ~]#

为了定位 hello.service 单元的 systemd 记录,你可以在 systemd 中搜索。你可以使用 G+Enter 来翻页到日志记录 记录的末尾,然后用回滚来找到你感兴趣的日志。使用 -b 选项仅展示最近启动的记录。

[root@testvm1 ~]# journalctl -b -t systemd
<剪去>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SYSV: Late init script for live image....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ed SYSV: Late init script for live image..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37:50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D-Bus System Message Bus...
May 10 10:37:50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ed D-Bus System Message Bus.

我拷贝了一些其他的日志记录,让你对你可能找到的东西有所了解。这条命令喷出了所有属于 systemd 的日志内容 —— 当我写这篇时是 109183 行。这是一个需要整理的大量数据。你可以使用页面的搜索功能,通常是 less 或者你可以使用内置的 grep 特性。-g( 或 --grep=)选项可以使用兼容 Perl 的正则表达式。

[root@testvm1 ~]# journalctl -b -t systemd -g "hello"
[root@testvm1 ~]# journalctl -b -t systemd -g "hello"
-- Logs begin at Tue 2020-05-05 18:11:49 EDT, end at Sun 2020-05-10 11:01:01 EDT. --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root@testvm1 ~]#

你可以使用标准的 GNU grep 命令,但是这不会展示日志首行的元数据。

如果你只想看包含你的 hello 服务的日志记录,你可以指定时间来缩小范围。举个例子,我将在我的测试虚拟机上以 10:54:00 为开始时间,这是上述的日志记录开始的分钟数。注意 --since= 的选项必须加引号,这个选项也可以写成 -S "某个时间"

日期和时间可能在你的机器上有所不同,所以确保使用能匹配你日志中的时间的时间戳。

[root@testvm1 ~]# journalctl --since="2020-05-10 10:54:00"
May 10 10:54:35 testvm1.both.org audit: BPF prog-id=54 op=LOAD
May 10 10:54:35 testvm1.both.org audit: BPF prog-id=55 op=LOAD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Hello World!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ART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hello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OP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hello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
May 10 10:56:00 testvm1.both.org NetworkManager[840]: <error> [1589122560.0633] dhcp4 (enp0s3): error -113 dispatching events
May 10 10:56:00 testvm1.both.org NetworkManager[840]: <info>  [1589122560.0634] dhcp4 (enp0s3): state changed bound -> fail
<剪去>

since 选项跳过了指定时间点的所有记录,但在此时间点之后仍有大量你不需要的记录。你也可以使用 until 选项来裁剪掉你感兴趣的时间之后的记录。我想要事件发生时附近的一分钟,其他的都不用:

[root@testvm1 ~]# journalctl --since="2020-05-10 10:54:35" --until="2020-05-10 10:55:00"
-- Logs begin at Tue 2020-05-05 18:11:49 EDT, end at Sun 2020-05-10 11:04:59 EDT. --
May 10 10:54:3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Reloading.
May 10 10:54:35 testvm1.both.org audit: BPF prog-id=27 op=UNLOAD
May 10 10:54:35 testvm1.both.org audit: BPF prog-id=26 op=UNLOAD
<剪去>
ay 10 10:54:35 testvm1.both.org audit: BPF prog-id=55 op=LOAD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Hello World!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ART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hello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OP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hello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
lines 1-46/46 (END)

如果在这个时间段中仍然有大量的活动的话,你可以使用这些选项组合来进一步缩小结果数据流:

[root@testvm1 ~]# journalctl --since="2020-05-10 10:54:35" --until="2020-05-10 10:55:00" -t "hello.sh"
-- Logs begin at Tue 2020-05-05 18:11:49 EDT, end at Sun 2020-05-10 11:10:41 EDT.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Hello World! ########
May 10 10:54:45 testvm1.both.org hello.sh[1380]: ###############################
[root@testvm1 ~]#

你的结果应该与我的相似。你可以从这一系列的实验中看出,这个服务运行的很正常。

重启 —— 还是走到这一步

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重启过安装了服务的机器。所以现在重启吧,因为毕竟这个教程是关于启动阶段程序运行的情况。首先,你需要在启动序列中启用这个服务。

[root@testvm1 ~]# systemctl enable hello.service
Created symlink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hello.service → /etc/systemd/system/hello.service.
[root@testvm1 ~]#

注意到这个软链接是被创建在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 目录下的。这是因为服务单元文件指定了服务是被 multi-user.target 所“需要”的。

重启机器,确保能在启动阶段观察数据流,这样你能看到 “Hello world” 信息。等等……你看见了么?嗯,我看见了。尽管它很快被刷过去了,但是我确实看到 systemd 的信息显示它启动了 hello.service 服务。

看看上次系统启动后的日志。你可以使用页面搜索工具 less 来找到 “Hello” 或 “hello”。我裁剪了很多数据,但是留下了附近的日志记录,这样你就能感受到和你服务有关的日志记录在本地是什么样子的:

[root@testvm1 ~]# journalctl -b
<剪去>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Listening on SSSD Kerberos Cache Manager responder socket.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Reached target Sockets.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Reached target Basic System.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Modem Manager...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Network Manager...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Avahi mDNS/DNS-SD Stack...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Condition check resulted in Secure Boot DBX (blacklist) updater being skipped.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IPv4 firewall with iptables...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ed irqbalance daemon.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ART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irqbalance comm="systemd" exe="/usr/lib/sy>"'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LSB: Init script for live image....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Hardware Monitoring Sensors...
<剪去>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NTP client/server...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SYSV: Late init script for live image....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ed SYSV: Late init script for live image..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ART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livesys-late comm="systemd" exe="/usr/lib/>"'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2]: ###############################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2]: ######### Hello World! ########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2]: ###############################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ART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hello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
May 10 10:37:49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OP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hello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
May 10 10:37:50 testvm1.both.org audit: BPF prog-id=28 op=LOAD
<剪去>

你可以看到 systemd 启动了 hello.service 单元,它执行了 hello.sh 脚本并将输出记录在日志中。如果你能在启动阶段抓到它,你也应该能看见,systemd 信息表明了它正在启动这个脚本,另外一条信息表明了服务成功。通过观察上面数据流中第一条 systemd 消息,你会发现 systemd 在到达基本的系统目标后很快就启动了你的服务。

但是我想看见信息在启动阶段也被打印出来。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到:在 hello.service 文件的 [Service] 段中加入下述行:

StandardOutput=journal+console

现在 hello.service 文件看起来像这样:

# Simple service unit file to use for testing
# startup configurations with systemd.
# By David Both
# Licensed under GPL V2
#

[Unit]
Description=My hello shell script

[Service]
Type=oneshot
ExecStart=/usr/local/bin/hello.sh
StandardOutput=journal+console

[Install]
WantedBy=multi-user.target

加上这一行后,重启系统,并在启动过程中观察显示屏上滚动的数据流。你应该在它的小方框中看到信息。在启动序列完成后,你可以查看最近的启动日志,然后定位到你新服务的日志记录。

修改次序

现在你的服务已经可用了,你可以看看它在启动序列中哪个位置启动的,尝试下修改它。需要牢记的是 systemd 倾向于在每个主要目标(basic.targetmulti-user.targetgraphical.**target)中并行启动尽可能多的服务和其他的单元类型。你应该刚刚看过最近一次开机的日志记录,它应该和上面我的日志看上去类似。

注意,systemd 在它到达到基本系统目标(basic.target)后不久就启动了你的测试服务。这正是你在在服务单元文件的 WantedBy 行中指定的,所以它是对的。在你做出修改之前,列出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 目录下的内容,你会看到一个指向服务单元文件的软链接。服务单元文件的 [Install] 段指定了哪一个目标会启动这个服务,执行 systemctl enable hello.service 命令会在适当的 targets.wants 路径下创建软链接。

hello.service -> /etc/systemd/system/hello.service

某些服务需要在 basic.target 阶段启动,其他则没这个必要,除非系统正在启动 graphical.target。这个实验中的服务不会在 basic.target 期间启动 —— 假设你直到 graphical.target 阶段才需要它启动。那么修改 WantedBy 这一行:

WantedBy=graphical.target

一定要先禁用 hello.service 再重新启用它,这样可以删除旧链接并且在 graphical.targets.wants 目录下创建一个新的链接。我注意到如果我在修改服务需要的目标之前忘记禁用该服务,我可以运行 systemctl disable 命令,链接将从两个 targets.wants 目录中删除。之后我只需要重新启用这个服务然后重启电脑。

启动 graphical.target 下的服务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电脑启动到 multi-user.target 阶段,这个服务不会自动启动。如果这个服务需要 GUI 桌面接口,这或许是你想要的,但是它同样可能不是你想要的。

-o short-monotonic 选项来查看 graphical.targetmulti-user.target 的日志,展示内核启动几秒后的日志,精度为微秒级别:

[root@testvm1 ~]# journalctl -b -o short-monotonic

multi-user.target 的部分日志:

[   17.264730]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My hello shell script...
[   17.265561]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IPv4 firewall with iptables...
<剪去>
[   19.478468]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LSB: Init script for live image....
[   19.507359] testvm1.both.org iptables.init[844]: iptables: Applying firewall rules: [  OK  ]
[   19.507835]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3]: ###############################
[   19.507835]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3]: ######### Hello World! ########
[   19.507835]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3]: ###############################
<剪去>
[   21.482481]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   21.482550] testvm1.both.org smartd[856]: Opened configuration file /etc/smartmontools/smartd.conf
[   21.48260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还有部分 graphical.target 的日志:

[   19.43681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My hello shell script...
[   19.437070]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IPv4 firewall with iptables...
<剪去>
[   19.612614]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1]: ###############################
[   19.612614]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1]: ######### Hello World! ########
[   19.612614] testvm1.both.org hello.sh[841]: ###############################
[   19.629455]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ART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hello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systemd" hostname=? addr=? terminal=? res=success'
[   19.629569]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OP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hello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systemd" hostname=? addr=? terminal=? res=success'
[   19.629682]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   19.629782]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尽管单元文件的 WantedBy 部分包含了 graphical.targethello.service 单元在启动后大约 19.5 或 19.6 秒后运行。但是 hello.servicemulti-user.target 中开始于 17.24 秒,在 graphical target 中开始于 19.43 秒。

这意味着什么呢?看看 /etc/systemd/system/default.target 这个链接。文件内容显示 systemd 先启动了默认目标 graphical.target,然后 graphical.target 触发了 multi-user.target

[root@testvm1 system]# cat default.target
#  SPDX-License-Identifier: LGPL-2.1+
#
#  This file is part of systemd.
#
#  systemd is free software; you can redistribute it and/or modify it
#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s published by
#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either version 2.1 of the License, or
#  (at your option) any later version.

[Unit]
Description=Graphical Interface
Documentation=man:systemd.special(7)
Requires=multi-user.target
Wants=display-manager.service
Conflicts=rescue.service rescue.target
After=multi-user.target rescue.service rescue.target display-manager.service
AllowIsolate=yes
[root@testvm1 system]#

不管是用 graphical.target 还是 multi-user.target 启动服务,hello.service 单元都在启动后的 19.5 或 19.6 秒后启动。基于这个事实和日志结果(特别是使用单调输出的日志),你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在并行启动。再看看日志中另外一件事:

[   28.397330]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Reached target Multi-User System.
[   28.397431]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Reached target Graphical Interface.

两个目标几乎是同时完成的。这是和理论一致的,因为 graphical.target 触发了 multi-user.target,在 multi-user.target 到达(即完成)之前它是不会完成的。但是 hello.service 比这个完成的早的多。

这一切表明,这两个目标几乎是并行启动的。如果你查看日志,你会发现各种目标和来自这类主要目标的服务大多是平行启动的。很明显,multi-user.target 没有必要在 graphical.target 启动前完成。所以,简单的使用这些主要目标来并不能很好地排序启动序列,尽管它在保证单元只在它们被 graphical.target 需要时启动这方面很有用。

在继续之前,把 hello.service 单元文件回滚至 WantedBy=multi-user.target(如果还没做的话)。

确保一个服务在网络运行后启动

一个常见的启动问题是保证一个单元在网络启动运行后再启动。Freedesktop.org 的文章《在网络启动后运行服务》中提到,目前没有一个真正的关于网络何时算作“启动”的共识。然而,这篇文章提供了三个选项,满足完全可用网络需求的是 network-online.target。需要注意的是 network.target 是在关机阶段使用的而不是启动阶段,所以它对你做有序启动方面没什么帮助。

在做出任何改变之前,一定要检查下日志,确认 hello.service 单元在网络可用之前可以正确启动。你可以在日志中查找 network-online.target 来确认。

你的服务并不真的需要网络服务,但是你可以把它当作是需要网络的。

因为设置 WantedBy=graphical.target 并不能保证服务会在网络启动可用后启动,所以你需要其他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幸运的是,有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做到。将下面两行代码加入 hello.service 单元文件的 [Unit] 段:

After=network-online.target                                                                            
Wants=network-online.target

两个字段都需要才能生效。重启机器,在日志中找到服务的记录:

[   26.083121] testvm1.both.org NetworkManager[842]: <info>  [1589227764.0293] device (enp0s3): Activation: successful, device activated.
[   26.083349] testvm1.both.org NetworkManager[842]: <info>  [1589227764.0301] manager: NetworkManager state is now CONNECTED_GLOBAL
[   26.085818] testvm1.both.org NetworkManager[842]: <info>  [1589227764.0331] manager: startup complete
[   26.089911]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Network Manager Wait Online.
[   26.090254]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Reached target Network is Online.
[   26.090399]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ART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NetworkManager-wait-online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systemd" hostname=? addr=? termina>"'
[   26.091991]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My hello shell script...
[   26.095864] testvm1.both.org sssd[be[implicit_files]][1007]: Starting up
[   26.290539]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Condition check resulted in Login and scanning of iSCSI devices being skipped.
[   26.291075]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Reached target Remote File Systems (Pre).
[   26.291154]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Reached target Remote File Systems.
[   26.292671]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Starting Notify NFS peers of a restart...
[   26.294897]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iscsi.service: Unit cannot be reloaded because it is inactive.
[   26.304682] testvm1.both.org hello.sh[1010]: ###############################
[   26.304682] testvm1.both.org hello.sh[1010]: ######### Hello World! ########
[   26.304682] testvm1.both.org hello.sh[1010]: ###############################
[   26.306569]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ART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hello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systemd" hostname=? addr=? terminal=? res=success'
[   26.306669] testvm1.both.org audit[1]: SERVICE_STOP pid=1 uid=0 auid=4294967295 ses=4294967295 msg='unit=hello comm="systemd" exe="/usr/lib/systemd/systemd" hostname=? addr=? terminal=? res=success'
[   26.306772]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hello.service: Succeeded.
[   26.306862] testvm1.both.org systemd[1]: Finished My hello shell script.
[   26.584966] testvm1.both.org sm-notify[1011]: Version 2.4.3 starting

这样证实了 hello.service 单元会在 network-online.target 之后启动。这正是你想要的。你可能也看见了 “Hello World” 消息在启动阶段出现。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启动时记录出现的时间戳比之前要晚了大约 6 秒。

定义启动序列的最好方法

本文章详细地探讨了 Linux 启动时 systemd 和单元文件以及日志的细节,并且发现了当错误被引入单元文件时候会发生什么。作为系统管理员,我发现这类实验有助于我理解程序或者服务出故障时的行为,并且在安全环境中有意破坏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文章中实验结果证明,仅将服务单元添加至 multi-user.target 或者 graphical.target 并不能确定它在启动序列中的位置。它仅仅决定了一个单元是否作为图形环境一部分启动。事实上,启动目标 multi-user.targetgraphical.target 和所有它们的 Wants 以及 Required 几乎是并行启动的。确保单元在特定位置启动的最好方法是确定它所依赖的单元,并将新单元配置成 WantAfter 它的依赖。

资源

网上有大量的关于 systemd 的参考资料,但是大部分都有点简略、晦涩甚至有误导性。除了本文中提到的资料,下列的网页提供了跟多可靠且详细的 systemd 入门信息。

Fedora 项目有一篇切实好用的 systemd 入门,它囊括了几乎所有你需要知道的关于如何使用 systemd 配置、管理和维护 Fedora 计算机的信息。

Fedora 项目也有一个不错的 备忘录,交叉引用了过去 SystemV 命令和 systemd 命令做对比。

关于 systemd 的技术细节和创建这个项目的原因,请查看 Freedesktop.org 上的 systemd 描述。

Linux.com 的“更多 systemd 的乐趣”栏目提供了更多高级的 systemd 信息和技巧。

此外,还有一系列深度的技术文章,是由 systemd 的设计者和主要开发者 Lennart Poettering 为 Linux 系统管理员撰写的。这些文章写于 2010 年 4 月至 2011 年 9 月间,但它们现在和当时一样具有现实意义。关于 systemd 及其生态的许多其他好文章都是基于这些文章: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20/5/manage-startup-systemd

作者:David Both 选题:lujun9972 译者:tt67wq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在复杂的 IT 基础设施中,有许多重复性任务。成功运行这些任务并不容易。运行失败大多数是人为错误引发。在 Ansible 帮助下,你可以通过远程主机来执行所有任务,这些远程主机按照 行动手册 playbook 执行,行动手册可以根据需要重复使用多次。在本文中,你将学习如何在 Fedora Linux 上安装、配置 Ansible,以及如何使用它来管理、配置 Podman 容器。

Ansible

Ansible 是一个由红帽赞助的开源基础设施自动化工具。它可以处理大型基础设施带来的所有问题,例如安装和更新软件包、备份、确保特定服务持续运行等等。你用 YAML 写的行动手册来做这些事。Ansible 行动手册可以反复使用,使系统管理员的工作不那么复杂。行动手册减少了重复任务,并且可以轻松修改。但是我们有很多像 Ansible 一样的自动化工具,为什么要用它呢?与其他一些配置管理工具不同,Ansible 是无代理的:你不必在受管节点上安装任何东西。

Podman

Podman 是一个开源的容器引擎,用于开发、管理和运行容器镜像。但什么是容器呢?每当你创建任何新应用程序并将其部署在物理服务器、云服务器或虚拟机上时,你面临的最常见问题是可移植性和兼容性。这就是容器出现的原因。容器在操作系统级别上进行虚拟化,因此它们只包含所需的库和应用程序服务。容器的好处包括:

  • 便携性
  • 隔离性
  • 扩展性
  • 轻量级
  • 快速启动
  • 更小的磁盘和内存需求

简而言之:当你为任何应用程序构建容器镜像时,所有必需的依赖项都被打包到容器中。你现在可以在任何主机操作系统上运行该容器,没有任何可移植性和兼容性问题。

Podman 的关键亮点在于它没有守护程序,因此不需要 root 权限来运行容器。你可以借助 Dockerfile 构建容器镜像,或者从 Docker Hub、fedoraproject.orgQuay 上拉取镜像。

为什么用 Ansible 配置 Podman?

Ansible 提供了一种轻松多次运行重复任务的方法。它还为云提供商(如 AWS、GCP 和 Azure)、容器管理工具(如 Docker 和 Podman)与数据库管理提供了大量模块。Ansible 还有一个社区(Ansible Galaxy),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大量 Ansible 角色 Roles ,它们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贡献者创建。因为这些,Ansible 成为了 DevOps 工程师和系统管理员手中的好工具。

借助 DevOps,应用程序的开发步伐很快。开发的应用不局限于任意操作系统,这点至关重要。这就是 Podman 出现的地方。

安装 Ansible

首先,安装 Ansible:

$ sudo dnf install ansible -y

配置 Ansible

Ansible 需要在受管节点上运行 ssh,所以首先生成一个 密钥对 Key Pair

$ ssh-keygen

生成密钥后,将密钥复制到受管节点。

输入 yes,然后输入受管节点的密码。现在可以远程访问受管主机。

为了能够访问受管节点,你需要将所有主机名或 IP 地址存储在清单文件中。默认情况下,这是在 ~/etc/ansible/hosts

这是 库存 inventory 文件的样子。方括号用于将组分配给某些特定的节点。

[group1]
green.example.com
blue.example.com
[group2]
192.168.100.11
192.168.100.10

检查所有受管节点是否可以到达。

$ ansible all -m ping

你可以看到如下输出:

[mahesh@fedora new] $ ansible all -m ping
fedora.example.com I SUCCESS {
    "ansibe_facts": {
       "discovered_interpreter_python": "/usr/bin/python"
    },
    "changed": false,
    "ping": "pong"
}
[mahesh@fedora new] $

现在创建你的第一个 行动手册 playbook ,它将在受管节点上安装 Podman。首先用 .yml 拓展名创建一个任意名称的文件。

$ vim name_of_playbook.yml

行动手册应该如下所示。第一个字段是行动手册的名称。主机字段(hosts)用于提及清单中提到的主机名或组名。become: yes 表示升级权限,以及任务(tasks)包含所要执行的任务,这里的名称(name)指定任务(tasks)名称,yum 是安装软件包的模块,下面在名称字段(name)指定软件包名称,在状态字段(state)指定安装或删除软件包。

---
 - name: First playbook
   hosts: fedora.example.com
   become: yes
   tasks:
     - name: Installing podman.
       yum:
         name: podman
         state: present

检查文件中是否有语法错误:

$ ansible-playbook filename --syntax-check

现在运行行动手册:

$ ansible-playbook filename

你可以看到如下输出:

[mahesh@fedora new] $ ansible-playbook podman_installation.yml
PLAY [First playbook] *************************************************************************************************

TASK [Gathering Facts] *************************************************************************************************
0k: [fedora.example.com]

TASK [Installing podman] ************************************************************************************************
changed: [fedora.example.com]

PLAY RECAP *************************************************************************************************
fedora.example.com    : ok=2    changed=1    unreachable=0    failed=0    skipped=0    rescued=0    ignored=0
[mahesh@fedora new] $

现在创建一个新的行动手册,从 Docker Hub 中拉取一个镜像。你将使用 podman_image 模块从 Docker Hub 中提取版本号为 2-alpine 的 httpd 镜像。

---
 - name: Playbook for podman.
    hosts: fedora.example.com
    tasks:
     - name: Pull httpd:2-alpine image from dockerhub.
       podman_image:
         name: docker.io/httpd
         tag: 2-alpine

现在检查已拉取的镜像:

[mahesh@fedora new] $ podman images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SIZE
docker.io/library/httpd       2-alpine         fa848876521a    11 days ago        57 MB

[mahesh@fedora new] $

创建一个新的行动手册来运行 httpd 镜像。更多信息请查看 podman\_container 模块文档。

---
 - name: Playbook for podman.
   hosts: fedora.example.com
   tasks:
     - name: Running httpd image.
       containers.podman.podman_container:
         name: my-first-container
         image:  docker.io/httpd:2-alpine
         state: started

检查容器运行状态。

[mahesh@fedora new] $ podman ps
CONTAINER ID        IMAGE    COMMAND   CREATED      STATUS         PORTS         NAMES
45d966eOe207     docker.io/library/httpd:2-alpine    httpd-foreground    13 seconds ago    Up 13 seconds ago       my-first-container

[mahesh@fedora new] $

现在停止已运行的容器,改变状态,由 started 变为 absent

- name: Stopping httpd container.
  containers.podman.podman_container:
    name: my-first-container
    image: docker.io/httpd:2-alpine
    state: absent

当你执行 podman ps 命令时,你看不到任何运行的容器。

[mahesh@fedora new] $ podman ps
CONTAINER ID    IMAGE    COMMAND    CREATED    STATUS    PORTS    NAMES

[mahesh@fedora new] $

podman_container 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重新创建容器、重新启动容器、检查容器是否正在运行等等。有关执行这些操作的信息,请参考 文档


via: https://fedoramagazine.org/using-ansible-to-configure-podman-containers/

作者:mahesh1b 选题:lujun9972 译者:DCOLIVERSUN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设置一个 Samba 共享,使扫描仪可以容易地被网络上的一台 Linux 计算机访问。

 title=

自由软件运动 因为一台设计不良的打印机 而开始。几十年后,打印机和扫描仪制造商继续重新发明轮子,无视既定的通用协议。因此,每隔一段时间,你就会偶然发现一台打印机或扫描仪似乎无法与你的操作系统配合使用。

最近,我在一台佳能三合一扫描仪(佳能 Maxify MB2720)上遇到了这种情况。我用开源方案解决这个扫描仪的问题。具体来说,我设置了一个 Samba 共享,使扫描仪在我的网络上可用。

Samba 项目 是一个用于 Linux/Unix 与 Windows 互操作的套件。尽管它是大多数用户从未与之交互的低级代码,但该软件使得在你的本地网络上共享文件变得很容易,而不管使用的是什么平台。

我使用的是 Fedora,所以这些说明应该适用于任何基于 RPM 的 Linux 发行版。对于其他发行版,可能需要做一些小的修改。下面是我的做法。

获取佳能工具

从佳能的网站上下载所需的用于 Windows 的 “ 佳能快速实用工具箱 Canon Quick Utility Toolbox ”。该软件是必需的,因为它是配置打印机目标文件夹位置和凭证的唯一方法。完成后,你就不需要再使用该工具了,除非你想做出改变。

在配置打印机之前,你必须在你的 Linux 电脑或服务器上设置一个 Samba 共享。用以下命令安装 Samba:

$ sudo dnf -y install samba

创建 /etc/smb.conf 文件,内容如下:

[global]
        workgroup = WORKGROUP
        netbios name = MYSERVER
        security = user
        #CORE needed for CANON PRINTER SCAN FOLDER
        min protocol = CORE
        #NTML AUTHV1 needed for CANON PRINTER SCAN FOLDER
        ntlm auth = yes
        passdb backend = tdbsam

        printing = cups
        printcap name = cups
        load printers = no
        cups options = raw

        hosts allow = 127. 192.168.33.
        max smbd processes = 1000

[homes]
        comment = Home Directories
        valid users = %S, %D%w%S
        browseable = No
        writable = yes
        read only = No
        inherit acls = Yes

[SCANS]
        comment = MB2720 SCANS
        path = /mnt/SCANS
        public = yes
        writable = yes
        browseable = yes
        printable = no
        force user = tux
        create mask = 770

在接近结尾的 force user 这行中,将用户名从 tux 改为你自己的用户名。

不幸的是,佳能打印机不能与高于 CORE 或 NTML v2 认证的服务器信息块(SMB)协议一起工作。由于这个原因,Samba 共享必须配置最古老的 SMB 协议和 NTML 认证版本。这无论如何都不理想,而且有安全问题,所以我创建了一个单独的 Samba 服务器,专门用于扫描仪。我的另一台共享所有家庭网络文件的 Samba 服务器仍然使用 SMB 3 和 NTML v2 认证版本。

启动 Samba 服务端服务,并启用它:

$ sudo systemctl start smb
$ sudo systemctl enable smb

创建一个 Samba 用户

创建你的 Samba 用户并为其设置密码:

$ sudo smbpasswd -a tux

在提示符下输入你的密码。

假设你想在 Linux 系统上挂载你的 Samba 扫描仪,你需要做几个步骤。

创建一个 Samba 客户端凭证文件。我的看起来像这样:

$ sudo cat /root/smb-credentials.txt
username=tux
password=mySTRONGpassword

改变权限,使其不能被其他人阅读:

$ sudo chmod 640 /root/smb-credentials.txt

创建一个挂载点并将其添加到 /etc/fstab 中:

$ sudo mkdir /mnt/MB2720-SCANS

在你的 /etc/fstab 中添加以下这行:

//192.168.33.50/SCANS  /mnt/MB2720-SCANS  cifs vers=3.0,credentials=/root/smb-credentials.txt,gid=1000,uid=1000,_netdev    0 0

这将使用 CIFS 将 Samba 共享扫描挂载到新的挂载点,强制采用 SMBv3,并使用存储在 /root/smb-credetials.txt 中的用户名和密码。它还传递用户的组标识符(GID)和用户标识符(UID),让你拥有 Linux 挂载的全部所有权。_netdev 选项是必需的,以便在网络正常后(例如重启后)挂载该挂载点,因为该挂载点需要网络来访问。

配置佳能软件

现在你已经创建了 Samba 共享,在服务器上进行了配置,并将该共享配置到 Linux 客户端上,你需要启动“佳能快速实用工具箱”来配置打印机。因为佳能没有为 Linux 发布工具箱,所以这一步需要 Windows。你可以尝试 在 WINE 上运行它,但如果失败了,你就必须向别人借一台 Windows 电脑,或者在 GNOME BoxesVirtualBox 中运行一个 Windows 开发者虚拟机

打开打印机,然后启动佳能快速实用工具箱。它应该能找到你的打印机。如果不能看到你的打印机,你必须先将打印机配置为 LAN 或无线网络。

在工具箱中,点击“ 目标文件夹设置 Destination Folder Settings ”。

 title=

输入打印机管理密码。我的默认密码是 “canon”。

单击“ 添加 Add ”按钮。

 title=

在表格中填写“ 显示名 Displayed Name ”、“ 目标位置共享文件夹名称 Shared Folder Name in Destination ”,以及你的 Samba “ 域名/用户名 Domain Name/User Name ”和“ 密码 Password ”。

我把 “ PIN 码 PIN Code ”留空,但如果你想要求每次从打印机扫描时都要输入 PIN 码,你可以设置一个。这在办公室里很有用,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 Samba 共享和 PIN 码来保护他们的扫描。

点击“ 连接测试 Connection Test ”来验证表格数据。

点击 “OK” 按钮。

点击 “ 注册到打印机 Register to Printer ”,将你的配置保存到打印机上。

 title=

一切都设置好了。点击“ 退出 Exit ”。你现在已经完成了 Windows 的操作,可能还有工具箱,除非你需要改变什么。

开始扫描

你现在可以从打印机扫描,并从其 LCD 菜单中选择你的“目标文件夹”。扫描结果将直接保存到 Samba 共享中,你可以从你的 Linux 电脑上访问该共享。

为方便起见,用以下命令在你的 Linux 桌面或家目录上创建一个符号链接:

$ sudo ln -sd /mnt/MB2720-SCANS /home/tux/Desktop/MB2720-SCANS

这就是全部内容了!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21/4/linux-scan-samba

作者:Marc Skinner 选题:lujun9972 译者:geekpi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在超级信息高速公路上绕行。

 title=

用传奇的 DNS 黑客 Dan Kaminsky 的话说,“事实证明,互联网对全球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为了使互联网发挥作用,计算机必须能够在最复杂的网络万维网(WWW)中找到彼此。这是几十年前给政府工作人员和学术界 IT 人员提出的问题,而今天我们使用的正是他们的解决方案。然而,他们实际上并不是在寻求建立 互联网 the Internet ,他们是在为 互联网络(实际上是 级联网 catenets ,即“ 级联的网络 concatenated networks ”,但这个术语最终不再流行)定义规范,它是一个 互连的网络 interconnected networks 的通用术语。

根据这些规范,网络使用数字组合,作为每台在线计算机的一种家地址,并为每个网站分配一个人性化但高度结构化的“主机名”(如 example.com)。由于用户主要是通过网站 名称 与互联网互动,可以说互联网的运作只是因为我们都同意一个标准化的命名方案。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决定使用不同的命名方案,互联网的工作方式 可能 会有所不同。一群用户可以形成一个平行的互联网,它使用相同的物理基础设施(电缆、卫星和其他传输方式,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但使用不同的方法将主机名与编号地址联系起来。

事实上,这已经存在了,这篇文章展示了你如何访问它。

了解名称服务器

术语“ 互联网 internet ”实际上是 互联 interconnected 网络 networks 这两个术语的组合,因为这正是它的本质。就像一个城市里的邻里、一个国家里的城市、或一个大陆里的国家,或一个星球里的大陆一样,互联网通过将数据从一个家庭或办公室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房或其他家庭或办公室网络而跨越了全球。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并非没有先例。毕竟,电话公司很久以前就把世界连接起来了,在那之前,电报和邮政服务也是这样做的。

在电话或邮件系统中,有一份名单,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将人名与实际地址联系起来。它过去以电话簿的形式传递到家里,该电话簿是社区内每个电话所有者的目录。邮局的运作方式不同:他们通常依靠寄信人知道预定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但邮政编码和城市名称被用来把信送到正确的邮局。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有一个标准的组织方案。

对于计算机来说,IP 协议 描述了必须如何设置互联网上的地址格式。域名服务器 (DNS) 协议 描述了如何将人性化名称分配给 IP 以及从 IP 解析。无论你使用的是 IPv4 还是 IPv6,其想法都是一样的:当一个节点(可能是一台计算机或通往另一个网络的网关)加入一个网络时,它被分配一个 IP 地址。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 ICANN(一个帮助协调互联网上的网站名称的非营利组织)注册一个域名,并将该名称指向该 IP。没有要求你“拥有”该 IP 地址。任何人都可以将任何域名指向任何 IP 地址。唯一的限制是,一次只能有一个人拥有一个特定的域名,而且域名必须遵循公认的 DNS 命名方案。

域名及其相关 IP 地址的记录被输入到 DNS 中。当你在浏览器中导航到一个网站时,它会迅速查询 DNS 网络,以找到与你所输入(或从搜索引擎点击)的任何 URL 相关的 IP 地址。

一个不同的 DNS

为了避免在谁拥有哪个域名的问题上发生争论,大多数域名注册商对域名注册收取一定的费用。该费用通常是象征性的,有时甚至是 0 美元(例如,freenom.com 提供免费的 .tk.ml.gq.cf 域名,先到先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几个“顶级”域名,包括 .org.edu.com。现在有很多,包括 .club.biz.name.international 等等。本质上它们就是字母组合,但是,有很多潜在的顶级域名是无效的,如 .null。如果你试图导航到一个以 .null 结尾的网站,那么你不会成功。它不能注册,也不是域名服务器的有效条目,而且它根本就不存在。

OpenNIC项目 已经建立了一个备用的 DNS 网络,将域名解析为 IP 地址,但它包括目前互联网不使用的名字。可用的顶级域名包括:

  • .geek
  • .indy
  • .bbs
  • .gopher
  • .o
  • .libre
  • .oss
  • .dyn
  • .null

你可以在这些(以及更多的)顶级域名中注册一个域名,并在 OpenNIC 的 DNS 系统上注册,使它们映射到你选择的 IP 地址。

换句话说,一个网站可能存在于 OpenNIC 网络中,但对于不使用 OpenNIC 名称服务器的人来说,仍然无法访问。这绝不是一种安全措施,甚至不是一种混淆手段。这只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在 超级信息高速公路上绕行

如何使用 OpenNIC 的 DNS 服务器

要访问 OpenNIC 网站,你必须配置你的计算机使用 OpenNIC 的 DNS 服务器。幸运的是,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通过使用一个 OpenNIC 的 DNS 服务器,你可以同时访问 OpenNIC 和标准网络。

要配置你的 Linux 电脑使用 OpenNIC 的 DNS 服务器,你可以使用 nmcli 命令,这是 Network Manager 的一个终端界面。在开始配置之前,请访问 opennic.org,寻找离你最近的 OpenNIC DNS 服务器。与标准 DNS 和 边缘计算 一样,服务器在地理上离你越近,你的浏览器查询时的延迟就越少。

下面是如何使用 OpenNIC:

1、首先,获得一个连接列表:

$ sudo nmcli connection
NAME                TYPE             DEVICE
Wired connection 1  802-3-ethernet   eth0
MyPersonalWifi      802-11-wireless  wlan0
ovpn-phx2-tcp       vpn              --

你的连接肯定与这个例子不同,但要关注第一栏。这提供了你的连接的可读名称。在这个例子中,我将配置我的以太网连接,但这个过程对无线连接是一样的。

2、现在你知道了需要修改的连接的名称,使用 nmcli 更新其 ipv4.dns 属性:

$ sudo nmcli con modify "Wired connection 1" ipv4.dns "134.195.4.2"

在这个例子中,134.195.4.2 是离我最近的服务器。

3、防止 Network Manager 使用你路由器设置的内容自动更新 /etc/resolv.conf

$ sudo nmcli con modify "Wired connection 1" ipv4.ignore-auto-dns yes

4、将你的网络连接关闭,然后再次启动,以实例化新的设置:

$ sudo nmcli con down "Wired connection 1"
$ sudo nmcli con up "Wired connection 1"

完成了。你现在正在使用 OpenNIC 的 DNS 服务器。

路由器上的 DNS

你可以通过对你的路由器做这样的修改,将你的整个网络设置为使用 OpenNIC。你将不必配置你的计算机的连接,因为路由器将自动提供正确的 DNS 服务器。我无法演示这个,因为路由器的接口因制造商而异。此外,一些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ISP) 不允许你修改名称服务器的设置,所以这并不总是一种选择。

测试 OpenNIC

为了探索你所解锁的“其他”互联网,尝试在你的浏览器中导航到 grep.geek。如果你输入 http://grep.geek,那么你的浏览器就会带你到 OpenNIC 的搜索引擎。如果你只输入 grep.geek,那么你的浏览器会干扰你,把你带到你的默认搜索引擎(如 SearxYaCy),并在窗口的顶部提供一个导航到你首先请求的页面。

 title=

不管怎么说,你最终还是来到了 grep.geek,现在可以在网上搜索 OpenNIC 的版本了。

广阔天地

互联网旨在成为一个探索、发现和平等访问的地方。OpenNIC 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帮助确保这些东西。它是一个可选择的互联网替代方案。如果这些想法吸引了你,那就试一试吧!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21/4/opennic-internet

作者:Seth Kenlon 选题:lujun9972 译者:geekpi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Jenkins 的默认日志难以阅读,但日志本不必如此。

 title=

Jenkins 是一个自由开源的自动化服务器,用于构建、测试和部署代码。它是 持续集成 Continuous Integration (CI)、 持续交付 Continuous Delivery (CD)的基础,可以为开发人员每天节约几小时,并保护他们免受失败的代码上线的影响。一旦代码失效或开发人员需要查看测试输出时,Jenkins 提供了日志文件以供检查。

默认的 Jenkins 管道 Pipeline 日志可能难以阅读。这篇关于 Jenkins 日志的基础知识的总结文章提供了一些技巧(和代码),说明了如何提升它们的可读性。

你获得什么

Jenkins 管道分为 几个阶段。Jenkins 自动记录每个阶段的开始,记录内容如下:

[Pipeline] // stage
[Pipeline] stage (hide)
[Pipeline] { (Apply all openshift resources)
[Pipeline] dir

上文显示的内容没有太大区分度,重要的内容(如阶段的开始)未突出显示。在多达数百行的管道日志中,要找到一个阶段的起始和另外一个阶段的终止位置可能会很艰巨。当随意浏览日志寻找一个特定的阶段的时候,这种艰巨尤其明显。

Jenkins 管道是由 Groovy 和 Shell 脚本混合编写的。在 Groovy 代码中,日志记录很少。很多时候,日志是由命令中的不起眼的文本组成,没有详细信息。在 Shell 脚本中,打开了调试模式(set -x),所以每条命令都会被完全 具现化 realized (变量被解除引用并打印出数值)并详细记录,输出也是如此。

鉴于日志可能有很多内容,通读日志获取相关信息可能很繁琐。由于在管道中被处理,并跟着一个 Shell 脚本的 Groovy 日志可读性差,它们很多时候缺少上下文:

[Pipeline] dir
Running in /home/jenkins/agent/workspace/devop-master/devops-server-pipeline/my-repo-dir/src
[Pipeline] { (hide)
[Pipeline] findFiles
[Pipeline] findFiles
[Pipeline] readYaml
[Pipeline] }

我可以知道我正在使用的目录,并且知道我正在使用 Jenkins 的步骤搜索文件、读取 YAML 文件。但是我在寻找什么?我找到并读取的内容是什么?

能做什么?

我很高兴你这么问,因为这里有一些简单的做法和一些小的代码片段可以提供帮助。首先,代码如下:

def echoBanner(def ... msgs) {
   echo createBanner(msgs)
}

def errorBanner(def ... msgs) {
   error(createBanner(msgs))
}

def createBanner(def ... msgs) {
   return """
       ===========================================

       ${msgFlatten(null, msgs).join("\n        ")}

       ===========================================
   """
}

// flatten function hack included in case Jenkins security
// is set to preclude calling Groovy flatten() static method
// NOTE: works well on all nested collections except a Map
def msgFlatten(def list, def msgs) {
   list = list ?: []
   if (!(msgs instanceof String) && !(msgs instanceof GString)) {
       msgs.each { msg ->
           list = msgFlatten(list, msg)
       }
   }
   else {
       list += msgs
   }

   return  list
}

将这段代码添加到每个管道的末尾,也可以 加载一个 Groovy 文件 或者使其成为 Jenkins 共享库 的一部分,这样更有效。

在每个阶段起始处(或者在阶段中的特定位置),只需调用 echoBanner

echoBanner("MY STAGE", ["DOING SOMETHING 1", "DOING SOMETHING 2"])

你的 Jenkins 日志会展示如下:

    ===========================================

    MY STAGE
    DOING SOMETHING 1
    DOING SOMETHING 2

    ===========================================

这个横幅很容易从日志中分辨出来。当正确使用它们时,它们还有助于界定管道流,并且可以很好的将日志分解开来进行阅读。

我已经在某些地方专业地使用这些代码一些时间了。在帮助管道日志更易读和流程更易理解方面,反馈是非常积极的。

上述的 errorBanner 方法以相同的方式工作,但是它会立即使脚本失效。这有助于突显失败的位置与原因。

最佳实践

  1. 在你的 Groovy 代码中大量使用 echo Jenkins 步骤来通知用户你在做什么。这些也可以帮助记录你的代码。
  2. 使用空的日志语句(Groovy 中空的 echo 步骤、echo '' 或 Shell 中的 echo)来分割输出,提高可读性。你可能在你的代码中为同样的目的使用空行。
  3. 避免在脚本中使用 set +x 的陷阱,因为它隐藏了日志记录已执行的 Shell 语句。它并没有清理你的日志,而是使你的管道成为一个黑盒子,隐藏了管道正在做的行为以及出现的任何错误。确保管道功能尽可能透明。
  4. 如果你的管道创建了 中间工件 Intermediate Artifacts ,开发人员和 DevOps 人员可以使用这些工件来帮助调试问题,那么也要记录它的内容。是的,它会加长日志,但这只是文本。在某些时候,这会是有用的信息,而(利用得当的)日志不就是关于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发生的大量信息吗?

Kubernetes 机密信息:无法完全透明的地方

有些事情你不希望出现在日志里暴露出来。如果你在使用 Kubernetes 并引用保存在 Kubernetes 机密信息 Secrets 中的数据,那么你绝对不希望在日志中公开该数据,因为这些数据只是被混淆了,而没有被加密。

假如你想获取一些保存在机密信息中的数据,然后将其注入模板化 JSON 文件中。(机密信息和 JSON 模板的完整内容与此例无关。)按照最佳实践,你希望保持透明并记录你的操作,但你不想公开机密信息数据。

将脚本模式从调试(set -x)更改为命令记录(set -v)。在脚本敏感部分的结尾,将 Shell 重置为调试模式:

sh """
   # change script mode from debugging to command logging
   set +x -v

   # capture data from secret in shell variable
   MY_SECRET=\$(kubectl get secret my-secret --no-headers -o 'custom-column=:.data.my-secret-data')

   # replace template placeholder inline
   sed s/%TEMPLATE_PARAM%/${MY_SECRET_DATA}/ my-template-file.json

   # do something with modified template-file.json...

   # reset the shell to debugging mode
   set -x +v
"""

这将输出此行到日志:

sed s/%TEMPLATE_PARAM%/${MY_SECRET_DATA}/ my-template-file.json

与 Shell 调试模式中不同,这不会具现化 Shell 变量 MY_SECRET_DATA。显然,如果管道中在这一点出现问题,而你试图找出问题出在哪里,那么这不如调试模式有用。但这是在保持管道执行对开发人员和 DevOps 透明的同时,也保持你的秘密的最佳平衡。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21/5/jenkins-logs

作者:Evan "Hippy" Slatis 选题:lujun9972 译者:DCOLIVERSUN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