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

简介:这是一个快速的教程,来告诉你的系统使用的是现代 UEFI 或者传统 BIOS。同时提供 Windows 和 Linux 的说明。

当你尝试双启动 Linux 和 Windows 时,你需要知道系统上是否有 UEFI 或 BIOS 启动模式。它可以帮助你决定安装 Linux 的分区。

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什么是 BIOS。不过,我想通过 BIOS 告诉你一些 UEFI 的优点。

UEFI 即( 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 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 )旨在克服 BIOS 的某些限制。它增加了使用大于 2TB 磁盘的能力,并具有独立于 CPU 的体系结构和驱动程序。采用模块化设计,即使没有安装操作系统,也可以支持远程诊断和修复,以及灵活的无操作系统环境(包括网络功能)。

UEFI 优于 BIOS 的地方

  • UEFI 在初始化硬件时速度更快。
  • 提供安全启动,这意味着你在加载操作系统之前加载的所有内容都必须签名。这为你的系统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层。
  • BIOS 不支持超过 2TB 的分区。
  •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是双引导,那么建议始终在相同的引导模式下安装两个操作系统。

How to check if system has UEFI or BIOS

如果试图查看你的系统运行的是 UEFI 还是 BIOS,这并不难。首先让我从 Windows 开始,然后看看如何在 Linux 系统上查看用的是 UEFI 还是 BIOS。

在 Windows 中检查使用的是 UEFI 还是 BIOS

在 Windows 中,在“开始”面板中的“系统信息”中,在 BIOS 模式下,可以找到启动模式。如果它显示的是 Legacy,那么你的系统是 BIOS。如果显示 UEFI,那么它是 UEFI。

另一个方法:如果你使用 Windows 10,可以打开文件资源管理器并进入到 C:\Windows\Panther 来查看你使用的是 UEFI 还是 BIOS。打开文件 setupact.log 并搜索下面的字符串。

Detected boot environment

我建议在 notepad++ 中打开这个文件,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文件,记事本很可能挂起(至少它对我来说是 6GB !)。

你会看到几行有用的信息。

2017-11-27 09:11:31, Info IBS Callback_BootEnvironmentDetect:FirmwareType 1.
2017-11-27 09:11:31, Info IBS Callback_BootEnvironmentDetect: Detected boot environment: BIOS

在 Linux 中检查使用的是 UEFI 还是 BIOS

最简单地找出使用的是 UEFI 还是 BIOS 的方法是查找 /sys/firmware/efi 文件夹。如果使用的 BIOS 那么该文件夹不存在。

Find if system uses UEFI or BIOS on Ubuntu Linux

另一种方法:安装名为 efibootmgr 的软件包。

在基于 Debian 和 Ubuntu 的发行版中,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安装 efibootmgr 包:

sudo apt install efibootmgr

完成后,输入以下命令:

sudo efibootmgr

如果你的系统支持 UEFI,它会输出不同的变量。如果没有,你将看到一条消息指出 EFI 变量不支持。

最后的话

查看你的系统使用的是 UEFI 还是 BIOS 很容易。一方面,像快速和安全的引导为 UEFI 提供了优势,如果你使用的是 BIOS 也不必担心太多,除非你打算使用 2TB 硬盘。


via: https://itsfoss.com/check-uefi-or-bios/

作者:Ambarish Kumar 译者:geekpi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不久前,我写了一篇我的 Debian Docker 基本映像。我决定进一步扩展这个概念:在 Docker 中运行 DOS 程序。

但首先,来看看题图。

事实证明这是可能的,但很难。我使用了所有三种主要的 DOS 模拟器(dosbox、qemu 和 dosemu)。我让它们都能在 Docker 容器中运行,但有很多有趣的问题需要解决。

都要做的事是在 DOS 环境下提供一个伪造的调制解调器。它需要作为 TCP 端口暴露在容器外部。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 —— 我使用的是 tcpser。dosbox 有一个 TCP 调制解调器接口,但事实证明,这样做太问题太多了。

挑战来自你希望能够一次接受多个传入 telnet(或 TCP)连接。DOS 不是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所以当时有很多黑客式的方法。一种是有多台物理机,每个有一根传入电话线。或者它们可能会在 DESQview、OS/2 甚至 Windows 3.1 等多任务层下运行多个伪 DOS 实例。

(注意:我刚刚了解到 DESQview/X,它将 DESQview 与 X11R5 集成在一起,并取代了 Windows 3 驱动程序来把 Windows 作为 X 应用程序运行。)

出于各种原因,我不想尝试在 Docker 中运行其中任何一个系统。这让我模拟了原来的多物理节点设置。从理论上讲,非常简单 —— 运行一组 DOS 实例,每个实例最多使用 1MB 的模拟 RAM,这就行了。但是这里面临挑战。

在多物理节点设置中,你需要某种文件共享,因为你的节点需要访问共享的消息和文件存储。在老式的 DOS 时代,有很多笨重的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 NetwareLAN manager,甚至一些 PC NFS 客户端。我没有访问 Netware。我尝试了 DOS 中的 Microsoft LM 客户端,与在 Docker 容器内运行的 Samba 服务器交互。这样可以使用,但 LM 客户端即使有各种高内存技巧还是占用了很多内存,BBS 软件也无法运行。我无法在多个 dosbox 实例中挂载底层文件系统,因为 dosbox 缓存不兼容。

这就是为什么我使用 dosemu 的原因。除了有比 dosbox 更完整的模拟器之外,它还有一种共享主机文件系统的方式。

所以,所有这一切都在此:jgoerzen/docker-bbs-renegade

我还为其他想做类似事情的人准备了构建块:docker-dos-bbs 和底层 docker-dosemu

意外的收获是,我也试图了在 Joyent 的 Triton(基于 Solaris 的 SmartOS)下运行它。让我感到高兴的印象是,几乎可以在这下面工作。是的,在 Solaris 机器上的一个基于 Linux 的 DOS 模拟器的容器中运行 Renegade DOS BBS。


via: http://changelog.complete.org/archives/9836-an-old-dos-bbs-in-a-docker-container

作者:John Goerzen 译者:geekpi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许多人熟知并热爱 Dnsmasq,并在他们的本地域名服务上使用它。今天我们将介绍进阶配置文件管理、如何测试你的配置、一些基础的安全知识、DNS 泛域名、快速 DNS 配置,以及其他一些技巧与窍门。下个星期我们将继续详细讲解如何配置 DNS 和 DHCP。

测试配置

当你测试新的配置的时候,你应该从命令行运行 Dnsmasq,而不是使用守护进程。下面的例子演示了如何不用守护进程运行它,同时显示指令的输出并保留运行日志:

# dnsmasq --no-daemon --log-queries
dnsmasq: started, version 2.75 cachesize 150
dnsmasq: compile time options: IPv6 GNU-getopt
 DBus i18n IDN DHCP DHCPv6 no-Lua TFTP conntrack
 ipset auth DNSSEC loop-detect inotify
dnsmasq: reading /etc/resolv.conf
dnsmasq: using nameserver 192.168.0.1#53
dnsmasq: read /etc/hosts - 9 addresses

在这个小例子中你能看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包括版本、编译参数、系统名字服务文件,以及它的监听地址。可以使用 Ctrl+C 停止进程。在默认情况下,Dnsmasq 没有自己的日志文件,所以日志会被记录到 /var/log 目录下的多个地方。你可以使用经典的 grep 来找到 Dnsmasq 的日志文件。下面这条指令会递归式地搜索 /var/log,在每个匹配的文件名之后显示匹配的行号,并忽略 /var/log/dist-upgrade 里的内容:

# grep -ir --exclude-dir=dist-upgrade dnsmasq /var/log/

使用 grep --exclude-dir= 时有一个有趣的小陷阱需要注意:不要使用完整路径,而应该只写目录名称。

你可以使用如下的命令行参数来让 Dnsmasq 使用你指定的文件作为它专属的日志文件:

# dnsmasq --no-daemon --log-queries --log-facility=/var/log/dnsmasq.log

或者在你的 Dnsmasq 配置文件中加上 log-facility=/var/log/dnsmasq.log

配置文件

Dnsmasq 的配置文件位于 /etc/dnsmasq.conf。你的 Linux 发行版也可能会使用 /etc/default/dnsmasq/etc/dnsmasq.d/,或者 /etc/dnsmasq.d-available/(不,我们不能统一标准,因为这违反了 Linux 七嘴八舌秘密议会 Linux Cat Herd Ruling Cabal 的旨意)。你有很多自由来随意安置你的配置文件。

/etc/dnsmasq.conf 是德高望重的老大。Dnsmasq 在启动时会最先读取它。/etc/dnsmasq.conf 可以使用 conf-file= 选项来调用其他的配置文件,例如 conf-file=/etc/dnsmasqextrastuff.conf,或使用 conf-dir= 选项来调用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例如 conf-dir=/etc/dnsmasq.d

每当你对配置文件进行了修改,你都必须重启 Dnsmasq。

你也可以根据扩展名来包含或忽略配置文件。星号表示包含,不加星号表示排除:

conf-dir=/etc/dnsmasq.d/, *.conf, *.foo
conf-dir=/etc/dnsmasq.d, .old, .bak, .tmp

你可以用 --addn-hosts= 选项来把你的主机配置分布在多个文件中。

Dnsmasq 包含了一个语法检查器:

$ dnsmasq --test
dnsmasq: syntax check OK.

实用配置

永远加入这几行:

domain-needed
bogus-priv

它们可以避免含有格式出错的域名或私有 IP 地址的数据包离开你的网络。

让你的名字服务只使用 Dnsmasq,而不去使用 /etc/resolv.conf 或任何其他的名字服务文件:

no-resolv

使用其他的域名服务器。第一个例子是只对于某一个域名使用不同的域名服务器。第二个和第三个例子是 OpenDNS 公用服务器:

server=/fooxample.com/192.168.0.1
server=208.67.222.222
server=208.67.220.220

你也可以将某些域名限制为只能本地解析,但不影响其他域名。这些被限制的域名只能从 /etc/hosts 或 DHCP 解析:

local=/mehxample.com/
local=/fooxample.com/

限制 Dnsmasq 监听的网络接口:

interface=eth0
interface=wlan1

Dnsmasq 在默认设置下会读取并使用 /etc/hosts。这是一个又快又好的配置大量域名的方法,并且 /etc/hosts 只需要和 Dnsmasq 在同一台电脑上。你还可以让这个过程再快一些,可以在 /etc/hosts 文件中只写主机名,然后用 Dnsmasq 来添加域名。/etc/hosts 看上去是这样的:

127.0.0.1 localhost
192.168.0.1 host2
192.168.0.2 host3
192.168.0.3 host4

然后把下面这几行写入 dnsmasq.conf(当然,要换成你自己的域名):

expand-hosts
domain=mehxample.com

Dnsmasq 会自动把这些主机名扩展为完整的域名,比如 host2 会变为 host2.mehxample.com

DNS 泛域名

一般来说,使用 DNS 泛域名不是一个好习惯,因为它们太容易被误用了。但它们有时会很有用,比如在你的局域网的严密保护之下的时候。一个例子是使用 DNS 泛域名会让 Kubernetes 集群变得容易管理许多,除非你喜欢给你成百上千的应用写 DNS 记录。假设你的 Kubernetes 域名是 mehxample.com,那么下面这行配置可以让 Dnsmasq 解析所有对 mehxample.com 的请求:

address=/mehxample.com/192.168.0.5

这里使用的地址是你的集群的公网 IP 地址。这会响应对 mehxample.com 的所有主机名和子域名的请求,除非请求的目标地址已经在 DHCP 或者 /etc/hosts 中配置过。

下星期我们将探索更多的管理 DNS 和 DHCP 的细节,包括对不同的子网络使用不同的设置,以及提供权威域名服务器。

更多参考


via: https://www.linux.com/learn/intro-to-linux/2018/2/advanced-dnsmasq-tips-and-tricks

作者:CARLA SCHRODER 译者:yixunx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理解运转良好的系统对于处理不可避免的故障是最好的准备。

关于开源软件最古老的笑话是:“代码是 自具文档化的 self-documenting ”。经验表明,阅读源代码就像听天气预报一样:明智的人依然出门会看看室外的天气。本文讲述了如何运用调试工具来观察和分析 Linux 系统的启动。分析一个功能正常的系统启动过程,有助于用户和开发人员应对不可避免的故障。

从某些方面看,启动过程非常简单。内核在单核上以单线程和同步状态启动,似乎可以理解。但内核本身是如何启动的呢?initrd(initial ramdisk) 引导程序 bootloader 具有哪些功能?还有,为什么以太网端口上的 LED 灯是常亮的呢?

请继续阅读寻找答案。在 GitHub 上也提供了 介绍演示和练习的代码

启动的开始:OFF 状态

局域网唤醒 Wake-on-LAN

OFF 状态表示系统没有上电,没错吧?表面简单,其实不然。例如,如果系统启用了局域网唤醒机制(WOL),以太网指示灯将亮起。通过以下命令来检查是否是这种情况:

# sudo ethtool <interface name>

其中 <interface name> 是网络接口的名字,比如 eth0。(ethtool 可以在同名的 Linux 软件包中找到。)如果输出中的 Wake-on 显示 g,则远程主机可以通过发送 魔法数据包 MagicPacket 来启动系统。如果您无意远程唤醒系统,也不希望其他人这样做,请在系统 BIOS 菜单中将 WOL 关闭,或者用以下方式:

# sudo ethtool -s <interface name> wol d

响应魔法数据包的处理器可能是网络接口的一部分,也可能是 底板管理控制器 Baseboard Management Controller (BMC)。

英特尔管理引擎、平台控制器单元和 Minix

BMC 不是唯一的在系统关闭时仍在监听的微控制器(MCU)。x86\_64 系统还包含了用于远程管理系统的英特尔管理引擎(IME)软件套件。从服务器到笔记本电脑,各种各样的设备都包含了这项技术,它开启了如 KVM 远程控制和英特尔功能许可服务等 功能。根据 Intel 自己的检测工具IME 存在尚未修补的漏洞。坏消息是,要禁用 IME 很难。Trammell Hudson 发起了一个 me\_cleaner 项目,它可以清除一些相对恶劣的 IME 组件,比如嵌入式 Web 服务器,但也可能会影响运行它的系统。

IME 固件和 系统管理模式 System Management Mode (SMM)软件是 基于 Minix 操作系统 的,并运行在单独的 平台控制器单元 Platform Controller Hub 上(LCTT 译注:即南桥芯片),而不是主 CPU 上。然后,SMM 启动位于主处理器上的 通用可扩展固件接口 Universal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 (UEFI)软件,相关内容 已被提及多次。Google 的 Coreboot 小组已经启动了一个雄心勃勃的 非扩展性缩减版固件 Non-Extensible Reduced Firmware (NERF)项目,其目的不仅是要取代 UEFI,还要取代早期的 Linux 用户空间组件,如 systemd。在我们等待这些新成果的同时,Linux 用户现在就可以从 Purism、System76 或 Dell 等处购买 禁用了 IME 的笔记本电脑,另外 带有 ARM 64 位处理器笔记本电脑 还是值得期待的。

引导程序

除了启动那些问题不断的间谍软件外,早期引导固件还有什么功能呢?引导程序的作用是为新上电的处理器提供通用操作系统(如 Linux)所需的资源。在开机时,不但没有虚拟内存,在控制器启动之前连 DRAM 也没有。然后,引导程序打开电源,并扫描总线和接口,以定位内核镜像和根文件系统的位置。U-Boot 和 GRUB 等常见的引导程序支持 USB、PCI 和 NFS 等接口,以及更多的嵌入式专用设备,如 NOR 闪存和 NAND 闪存。引导程序还与 可信平台模块 Trusted Platform Module (TPM)等硬件安全设备进行交互,在启动最开始建立信任链。

 title=

在构建主机上的沙盒中运行 U-boot 引导程序。

包括树莓派、任天堂设备、汽车主板和 Chromebook 在内的系统都支持广泛使用的开源引导程序 U-Boot。它没有系统日志,当发生问题时,甚至没有任何控制台输出。为了便于调试,U-Boot 团队提供了一个沙盒,可以在构建主机甚至是夜间的持续集成(CI)系统上测试补丁程序。如果系统上安装了 Git 和 GNU Compiler Collection(GCC)等通用的开发工具,使用 U-Boot 沙盒会相对简单:

# git clone git://git.denx.de/u-boot; cd u-boot
# make ARCH=sandbox defconfig
# make; ./u-boot
=> printenv
=> help

在 x86\_64 上运行 U-Boot,可以测试一些棘手的功能,如 模拟存储设备 的重新分区、基于 TPM 的密钥操作以及 USB 设备热插拔等。U-Boot 沙盒甚至可以在 GDB 调试器下单步执行。使用沙盒进行开发的速度比将引导程序刷新到电路板上的测试快 10 倍,并且可以使用 Ctrl + C 恢复一个“变砖”的沙盒。

启动内核

配置引导内核

引导程序完成任务后将跳转到已加载到主内存中的内核代码,并开始执行,传递用户指定的任何命令行选项。内核是什么样的程序呢?用命令 file /boot/vmlinuz 可以看到它是一个 “bzImage”,意思是一个大的压缩的镜像。Linux 源代码树包含了一个可以解压缩这个文件的工具—— extract-vmlinux

# scripts/extract-vmlinux /boot/vmlinuz-$(uname -r) > vmlinux
# file vmlinux
vmlinux: ELF 64-bit LSB executable, x86-64, version 1 (SYSV), statically
linked, stripped

内核是一个 可执行与可链接格式 Executable and Linking Format (ELF)的二进制文件,就像 Linux 的用户空间程序一样。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 binutils 包中的命令,如 readelf 来检查它。比较一下输出,例如:

# readelf -S /bin/date
# readelf -S vmlinux

这两个二进制文件中的段内容大致相同。

所以内核必须像其他的 Linux ELF 文件一样启动,但用户空间程序是如何启动的呢?在 main() 函数中?并不确切。

main() 函数运行之前,程序需要一个执行上下文,包括堆栈内存以及 stdiostdoutstderr 的文件描述符。用户空间程序从标准库(多数 Linux 系统在用 “glibc”)中获取这些资源。参照以下输出:

# file /bin/date
/bin/date: ELF 64-bit LSB shared object, x86-64, version 1 (SYSV), dynamically
linked, interpreter /lib64/ld-linux-x86-64.so.2, for GNU/Linux 2.6.32,
BuildID[sha1]=14e8563676febeb06d701dbee35d225c5a8e565a,
stripped

ELF 二进制文件有一个解释器,就像 Bash 和 Python 脚本一样,但是解释器不需要像脚本那样用 #! 指定,因为 ELF 是 Linux 的原生格式。ELF 解释器通过调用 _start() 函数来用所需资源 配置一个二进制文件,这个函数可以从 glibc 源代码包中找到,可以 用 GDB 查看。内核显然没有解释器,必须自我配置,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用 GDB 检查内核的启动给出了答案。首先安装内核的调试软件包,内核中包含一个 未剥离的 unstripped vmlinux,例如 apt-get install linux-image-amd64-dbg,或者从源代码编译和安装你自己的内核,可以参照 Debian Kernel Handbook 中的指令。gdb vmlinux 后加 info files 可显示 ELF 段 init.text。在 init.text 中用 l *(address) 列出程序执行的开头,其中 addressinit.text 的十六进制开头。用 GDB 可以看到 x86\_64 内核从内核文件 arch/x86/kernel/head\_64.S 开始启动,在这个文件中我们找到了汇编函数 start_cpu0(),以及一段明确的代码显示在调用 x86_64 start_kernel() 函数之前创建了堆栈并解压了 zImage。ARM 32 位内核也有类似的文件 arch/arm/kernel/head.Sstart_kernel() 不针对特定的体系结构,所以这个函数驻留在内核的 init/main.c 中。start_kernel() 可以说是 Linux 真正的 main() 函数。

从 start\_kernel() 到 PID 1

内核的硬件清单:设备树和 ACPI 表

在引导时,内核需要硬件信息,不仅仅是已编译过的处理器类型。代码中的指令通过单独存储的配置数据进行扩充。有两种主要的数据存储方法: 设备树 device-tree 高级配置和电源接口(ACPI)表。内核通过读取这些文件了解每次启动时需要运行的硬件。

对于嵌入式设备,设备树是已安装硬件的清单。设备树只是一个与内核源代码同时编译的文件,通常与 vmlinux 一样位于 /boot 目录中。要查看 ARM 设备上的设备树的内容,只需对名称与 /boot/*.dtb 匹配的文件执行 binutils 包中的 strings 命令即可,这里 dtb 是指 设备树二进制文件 device-tree binary 。显然,只需编辑构成它的类 JSON 的文件并重新运行随内核源代码提供的特殊 dtc 编译器即可修改设备树。虽然设备树是一个静态文件,其文件路径通常由命令行引导程序传递给内核,但近年来增加了一个 设备树覆盖 的功能,内核在启动后可以动态加载热插拔的附加设备。

x86 系列和许多企业级的 ARM64 设备使用 ACPI 机制。与设备树不同的是,ACPI 信息存储在内核在启动时通过访问板载 ROM 而创建的 /sys/firmware/acpi/tables 虚拟文件系统中。读取 ACPI 表的简单方法是使用 acpica-tools 包中的 acpidump 命令。例如:

 title=

联想笔记本电脑的 ACPI 表都是为 Windows 2001 设置的。

是的,你的 Linux 系统已经准备好用于 Windows 2001 了,你要考虑安装吗?与设备树不同,ACPI 具有方法和数据,而设备树更多地是一种硬件描述语言。ACPI 方法在启动后仍处于活动状态。例如,运行 acpi_listen 命令(在 apcid 包中),然后打开和关闭笔记本机盖会发现 ACPI 功能一直在运行。暂时地和动态地 覆盖 ACPI 表 是可能的,而永久地改变它需要在引导时与 BIOS 菜单交互或刷新 ROM。如果你遇到那么多麻烦,也许你应该 安装 coreboot,这是开源固件的替代品。

从 start\_kernel() 到用户空间

init/main.c 中的代码竟然是可读的,而且有趣的是,它仍然在使用 1991 - 1992 年的 Linus Torvalds 的原始版权。在一个刚启动的系统上运行 dmesg | head,其输出主要来源于此文件。第一个 CPU 注册到系统中,全局数据结构被初始化,并且调度程序、中断处理程序(IRQ)、定时器和控制台按照严格的顺序逐一启动。在 timekeeping_init() 函数运行之前,所有的时间戳都是零。内核初始化的这部分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执行只发生在一个线程中,在最后一个完成并返回之前,没有任何函数会被执行。因此,即使在两个系统之间,dmesg 的输出也是完全可重复的,只要它们具有相同的设备树或 ACPI 表。Linux 的行为就像在 MCU 上运行的 RTOS(实时操作系统)一样,如 QNX 或 VxWorks。这种情况持续存在于函数 rest_init() 中,该函数在终止时由 start_kernel() 调用。

 title=

早期的内核启动流程。

函数 rest_init() 产生了一个新进程以运行 kernel_init(),并调用了 do_initcalls()。用户可以通过将 initcall_debug 附加到内核命令行来监控 initcalls,这样每运行一次 initcall 函数就会产生 一个 dmesg 条目。initcalls 会历经七个连续的级别:early、core、postcore、arch、subsys、fs、device 和 late。initcalls 最为用户可见的部分是所有处理器外围设备的探测和设置:总线、网络、存储和显示器等等,同时加载其内核模块。rest_init() 也会在引导处理器上产生第二个线程,它首先运行 cpu_idle(),然后等待调度器分配工作。

kernel_init() 也可以 设置对称多处理(SMP)结构。在较新的内核中,如果 dmesg 的输出中出现 “Bringing up secondary CPUs...” 等字样,系统便使用了 SMP。SMP 通过“热插拔” CPU 来进行,这意味着它用状态机来管理其生命周期,这种状态机在概念上类似于热插拔的 U 盘一样。内核的电源管理系统经常会使某个 core 离线,然后根据需要将其唤醒,以便在不忙的机器上反复调用同一段的 CPU 热插拔代码。观察电源管理系统调用 CPU 热插拔代码的 BCC 工具 称为 offcputime.py

请注意,init/main.c 中的代码在 smp_init() 运行时几乎已执行完毕:引导处理器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一次性初始化操作,其它核无需重复。尽管如此,跨 CPU 的线程仍然要在每个核上生成,以管理每个核的中断(IRQ)、工作队列、定时器和电源事件。例如,通过 ps -o psr 命令可以查看服务每个 CPU 上的线程的 softirqs 和 workqueues。

# ps -o pid,psr,comm $(pgrep ksoftirqd)  
 PID PSR COMMAND 
   7   0 ksoftirqd/0 
  16   1 ksoftirqd/1 
  22   2 ksoftirqd/2 
  28   3 ksoftirqd/3 

# ps -o pid,psr,comm $(pgrep kworker)
PID  PSR COMMAND 
   4   0 kworker/0:0H 
  18   1 kworker/1:0H 
  24   2 kworker/2:0H 
  30   3 kworker/3:0H
[ . . . ]

其中,PSR 字段代表“ 处理器 processor ”。每个核还必须拥有自己的定时器和 cpuhp 热插拔处理程序。

那么用户空间是如何启动的呢?在最后,kernel_init() 寻找可以代表它执行 init 进程的 initrd。如果没有找到,内核直接执行 init 本身。那么为什么需要 initrd 呢?

早期的用户空间:谁规定要用 initrd?

除了设备树之外,在启动时可以提供给内核的另一个文件路径是 initrd 的路径。initrd 通常位于 /boot 目录中,与 x86 系统中的 bzImage 文件 vmlinuz 一样,或是与 ARM 系统中的 uImage 和设备树相同。用 initramfs-tools-core 软件包中的 lsinitramfs 工具可以列出 initrd 的内容。发行版的 initrd 方案包含了最小化的 /bin/sbin/etc 目录以及内核模块,还有 /scripts 中的一些文件。所有这些看起来都很熟悉,因为 initrd 大致上是一个简单的最小化 Linux 根文件系统。看似相似,其实不然,因为位于虚拟内存盘中的 /bin/sbin 目录下的所有可执行文件几乎都是指向 BusyBox 二进制文件 的符号链接,由此导致 /bin/sbin 目录比 glibc 的小 10 倍。

如果要做的只是加载一些模块,然后在普通的根文件系统上启动 init,为什么还要创建一个 initrd 呢?想想一个加密的根文件系统,解密可能依赖于加载一个位于根文件系统 /lib/modules 的内核模块,当然还有 initrd 中的。加密模块可能被静态地编译到内核中,而不是从文件加载,但有多种原因不希望这样做。例如,用模块静态编译内核可能会使其太大而不能适应存储空间,或者静态编译可能会违反软件许可条款。不出所料,存储、网络和人类输入设备(HID)驱动程序也可能存在于 initrd 中。initrd 基本上包含了任何挂载根文件系统所必需的非内核代码。initrd 也是用户存放 自定义ACPI 表代码的地方。

 title=initrd."" title=" title="Rescue shell and a custom initrd."">

救援模式的 shell 和自定义的 initrd 还是很有意思的。

initrd 对测试文件系统和数据存储设备也很有用。将这些测试工具存放在 initrd 中,并从内存中运行测试,而不是从被测对象中运行。

最后,当 init 开始运行时,系统就启动啦!由于第二个处理器现在在运行,机器已经成为我们所熟知和喜爱的异步、可抢占、不可预测和高性能的生物。的确,ps -o pid,psr,comm -p 1 很容易显示用户空间的 init 进程已不在引导处理器上运行了。

总结

Linux 引导过程听起来或许令人生畏,即使是简单嵌入式设备上的软件数量也是如此。但换个角度来看,启动过程相当简单,因为启动中没有抢占、RCU 和竞争条件等扑朔迷离的复杂功能。只关注内核和 PID 1 会忽略了引导程序和辅助处理器为运行内核执行的大量准备工作。虽然内核在 Linux 程序中是独一无二的,但通过一些检查 ELF 文件的工具也可以了解其结构。学习一个正常的启动过程,可以帮助运维人员处理启动的故障。

要了解更多信息,请参阅 Alison Chaiken 的演讲——Linux: The first second,已于 1 月 22 日至 26 日在悉尼举行。参见 linux.conf.au

感谢 Akkana Peck 的提议和指正。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18/1/analyzing-linux-boot-process

作者:Alison Chaiken 译者:jessie-pang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SPARTA 是使用 Python 开发的 GUI 应用程序,它是 Kali Linux 内置的网络渗透测试工具。它简化了扫描和枚举阶段,并更快速的得到结果。

SPARTA GUI 工具套件最擅长的事情是扫描和发现目标端口和运行的服务。

此外,作为枚举阶段的一部分功能,它提供对开放端口和服务的暴力攻击。

延伸阅读:网络渗透检查清单

安装

请从 GitHub 上克隆最新版本的 SPARTA: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secforce/sparta.git

或者,从 这里 下载最新版本的 Zip 文件。

cd /usr/share/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secforce/sparta.git

sparta 文件放到 /usr/bin/ 目录下并赋于可运行权限。

在任意终端中输入 'sparta' 来启动应用程序。

网络渗透测试的范围

添加一个目标主机或者目标主机的列表到测试范围中,来发现一个组织的网络基础设备在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

选择菜单条 - “File” -> “Add host(s) to scope”

Network Penetration Testing

Network Penetration Testing

上图展示了在扫描范围中添加 IP 地址。根据你网络的具体情况,你可以添加一个 IP 地址的范围去扫描。 扫描范围添加之后,Nmap 将开始扫描,并很快得到结果,扫描阶段结束。

打开的端口及服务

Nmap 扫描结果提供了目标上开放的端口和服务。

Network Penetration Testing

上图展示了扫描发现的目标操作系统、开发的端口和服务。

在开放端口上实施暴力攻击

我们来通过 445 端口的服务器消息块(SMB)协议来暴力获取用户列表和它们的有效密码。

Network Penetration Testing

右键并选择 “Send to Brute” 选项。也可以选择发现的目标上的开放端口和服务。

浏览和在用户名密码框中添加字典文件。

Network Penetration Testing

点击 “Run” 去启动对目标的暴力攻击。上图展示了对目标 IP 地址进行的暴力攻击取得成功,找到了有效的密码。

在 Windows 中失败的登陆尝试总是被记录到事件日志中。

密码每 15 到 30 天改变一次的策略是非常好的一个实践经验。

强烈建议使用强密码策略。密码锁定策略是阻止这种暴力攻击的最佳方法之一( 5 次失败的登录尝试之后将锁定帐户)。

将关键业务资产整合到 SIEM( 安全冲突 & 事件管理)中将尽可能快地检测到这类攻击行为。

SPARTA 对渗透测试的扫描和枚举阶段来说是一个非常省时的 GUI 工具套件。SPARTA 可以扫描和暴力破解各种协议。它有许多的功能!祝你测试顺利!


via: https://gbhackers.com/sparta-network-penetration-testing-gui-toolkit/

作者:Balaganesh 译者:qhwdw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

有时候,你会想手动跟踪命令的输出内容,同时又想将输出的内容写入文件,确保之后可以用来参考。如果你想寻找这相关的工具,那么恭喜你,Linux 已经有了一个叫做 tee 的命令可以帮助你。

本教程中,我们将基于 tee 命令,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开始讨论。但是在此之前,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我们所有的测试实例都基于 Ubuntu 16.04 LTS。

Linux tee 命令

tee 命令基于标准输入读取数据,标准输出或文件写入数据。感受下这个命令的语法:

tee [OPTION]... [FILE]...

这里是帮助文档的说明:

从标准输入中复制到每一个文件,并输出到标准输出。

让 Q&A(问&答)风格的实例给我们带来更多灵感,深入了解这个命令。

Q1、 如何在 Linux 上使用这个命令?

假设因为某些原因,你正在使用 ping 命令。

ping google.com

如何在 Linux 上使用 tee 命令

然后同时,你想要输出的信息也同时能写入文件。这个时候,tee 命令就有其用武之地了。

ping google.com | tee output.txt

下面的截图展示了这个输出内容不仅被写入 output.txt 文件,也被显示在标准输出中。

tee command 输出

如此应当明白了 tee 的基础用法。

Q2、 如何确保 tee 命令追加信息到文件中?

默认情况下,在同一个文件下再次使用 tee 命令会覆盖之前的信息。如果你想的话,可以通过 -a 命令选项改变默认设置。

[command] | tee -a [file]

基本上,-a 选项强制 tee 命令追加信息到文件。

Q3、 如何让 tee 写入多个文件?

这非常之简单。你仅仅只需要写明文件名即可。

[command] | tee [file1] [file2] [file3]

比如:

ping google.com | tee output1.txt output2.txt output3.txt

如何让 tee 写入多个文件

Q4. 如何让 tee 命令的输出内容直接作为另一个命令的输入内容?

使用 tee 命令,你不仅可以将输出内容写入文件,还可以把输出内容作为另一个命令的输入内容。比如说,下面的命令不仅会将文件名存入 output.txt 文件中,还会通过 wc 命令让你知道输入到 output.txt 中的文件数目。

ls file* | tee output.txt | wc -l

如何让 tee 命令的输出内容直接作为另一个命令的输入内容

Q5. 如何使用 tee 命令提升文件写入权限?

假如你使用 Vim 编辑器 打开文件,并且做了很多更改,然后当你尝试保存修改时,你得到一个报错,让你意识到那是一个 root 所拥有的文件,这意味着你需要使用 sudo 权限保存修改。

如何使用 tee 命令提升文件写入权限

如此情况下,你可以(在 Vim 内)使用 tee 命令来提高权限。

:w !sudo tee %

上述命令会向你索要 root 密码,然后就能让你保存修改了。

Q6. 如何让 tee 命令忽视中断?

-i 命令行选项使 tee 命令忽视通常由 ctrl+c 组合键发起的中断信号(SIGINT)。

[command] | tee -i [file]

当你想要使用 ctrl+c 中断该命令,同时让 tee 命令优雅的退出,这个选项尤为实用。

总结

现在你可能已经认同 tee 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命令。基于 tee 命令的用法,我们已经介绍了其绝大多数的命令行选项。这个工具并没有什么陡峭的学习曲线,所以,只需跟随这几个例子练习,你就可以运用自如了。更多信息,请查看 帮助文档.


via: https://www.howtoforge.com/linux-tee-command/

作者:Himanshu Arora 译者:CYLeft 校对:wxy

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Linux中国 荣誉推出